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ostracize(放逐):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人民推翻僭主的独裁统治后,建立了民主制度。为了保卫民主制度,避免有野心的政治家恢复僭主政治,雅典人民实施一项称为“陶片放逐法”的政治制度。所有的雅典公民在一片陶片上刻上他认为可能危害雅典民主政治,需放逐的人的名字,将陶片投入票箱。如果有人获得超过6000张选票且得票数第一,则被放逐,期限为10年。

陶片放逐法有助于雅典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约束官员行为,但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因此陶片放逐法很容易成为政客党派斗争的工具。例如,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参加陶片放逐投票的路上,被一个目不识丁的路人拦下,请他帮忙在陶片上刻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问他为什么想放逐阿里斯提德。那人回答“不为什么,我甚至不认识这个人。只是到处都在谈论他,说他是什么‘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阿里斯提德平静地帮他在陶片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投票结果揭晓,被放逐的正是阿里斯提德。公元前415年,雅典平民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放逐,后来外国外被支持寡头政治的激进分子暗杀。此事在雅典人民中造成极大震动。从此后,陶片放逐法自然终止。

英语单词ostracize正是来自陶片放逐法。它源自希腊语ostrakizein,而该词源自希腊语ostrakon (陶片,瓦片,贝壳)。英语中oyster、ostracean、ostracod等单词均与此同源。

ostracize: ['ɑstrəsaɪz] vt.放逐,排斥,排挤

ostracism: ['ɒstrəsɪz(ə)m] n.排斥,放逐,陶片放逐法

ostracean:[ɔs'treiʃən] n.牡蛎adj.牡蛎的

ostracod:['ɒstrəkɒd]n.介形亚纲动物

oyster: ['ɒɪstə] n.牡蛎,生蚝,沉默寡言之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ostracize 词源,ostracize 含义。

delphic(隐晦的):模拟两可的德尔斐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

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 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斐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因此德尔斐的神谕最被人看重。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 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神谕的最大特点就是玄妙晦涩、模拟两可。例如,据史载,西亚的吕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 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斐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吕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 却遭到惨败。吕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斐,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英语单词delphic是Delphi的形容词,原意是“德尔斐的”。由于德尔斐神谕这种模拟两可的特点,delphic也就产生了“晦涩的,暧昧的”之意。

delphic:['delfik] adj.暧昧的,晦涩的,意义不明确的,德尔斐的

handicap(障碍):赌博时调整赔率的做法

赌博是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喜欢玩的游戏。赌博时需要解决的一种重要问题是保障公平性,使各方获胜的概率大致相同。例如,拿球赛进行赌博时,如果强弱分明,赌弱队赢的人会吃亏,这时就需要调整两支球队的赔率,提高弱队的赔率,降低强队的赔率,这样才能实现公平,吸引人们参与赌博。那么,由谁来决定赔率呢?以前是由中立的第三方仲裁来决定赔率,决定的方式叫做hand in cap。参与赌博的双方都拿出一定的担保金,抓在手中。然后双方都把手放到帽子里。第三方仲裁宣布双方的赔率后,参赌双方将手从帽子里拿出来。如果接受这个赔率则将手摊开,如果不接受赔率则以握拳表示。如果双方都接受赔率,则可以开始赌博,仲裁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作为酬金。如果双方都不接受赔率,则赌博取消,仲裁也可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但自己的声望受损,以后就很难再被人邀请来充任仲裁了。如果一方接受另一方不接受,则赌博取消,接受赔率的一方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仲裁因为没能完成任务而空手而归。

英语单词handicap就来自hand in cap,指的是赌博或比赛时为了实现公平性而进行的各种调整和设置。除了设置赔率外,最常用的方式是给优势方设置障碍或不利条件,如在赛马比赛中,给优势赛马增加负重。因此,handicap还可以表示“障碍、不利条件”。在现代英语中,常用handicapped代替disabled,用来委婉地表示“身体残疾的”。这种表示的确够委婉的,不是说你“残疾、无能”,而是说你你太优秀了,老天为了让其他人能与你公平竞争才给你设置了一些不利条件。

handicap:['hændɪkæp] n.障碍,不利条件vt.妨碍,阻碍,使不利

handicapped:['hændɪkæpt] adj.残疾的,有生理缺陷的n.残疾人,缺陷者

handicapping system:差别积分制,机会均等化比赛法

patron(赞助人):掏钱资助艺术家的贵族

在古代,艺术家的日子不好过。因为艺术品既不能拿来充饥,又不能拿来保暖,所以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能给艺术家带来稳定的收入。艺术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上流人士的资助。那些达官贵人欣赏某位艺术家的才华,就会花大价钱购买他的作品。这种购买艺术家的作品、资助艺术家的人就被称为patron(赞助人、保护人)。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patronus(守护神、保护人),词根是pater(father,父亲)。英语单词patrician(贵族)与此同源。

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人绝不仅仅是买家,而是他们的恩人和庇护人,故称之曰patron。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二百年的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美第奇家族是许多艺术大师们的patron。罗马和佛罗伦萨的许多名垂青史的建筑,雕塑,绘画和壁画,都是在美第奇家族的资助下,由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完成,因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艺复兴文化。

在现代,patron一词的含义已经泛化,可以表示各种行业的大主顾,但依然含有“赞助、庇护”的含义,因此一般指的是那种经常惠顾的老主顾,而不是一般的顾客(customer)。

patron:['peɪtr(ə)n] n.主顾、赞助人、庇护人

count(伯爵):罗马皇帝的侍从

在古罗马帝国时期,罗马皇帝身边的亲信往往能得到皇帝的宠爱,掌管帝国的军政大权,有时还会出任地方官吏,最常见的是担任某行省的总督。欧洲大陆部分国家的伯爵爵位名称就出自拉丁文的comes,意为“侍从”。例如,法语中表示“伯爵”的单词为counte ,出自拉丁文comitem,即comes的宾格,意思就是“伙伴,侍从”,进入英语后演变为英语单词count,表示欧洲大陆地区的伯爵。

count:[kaʊnt] n.(法、德、南非)地区的伯爵

plumber(水管工):古罗马人用铅制作水管

在英语中,表示“水管工”的单词是plumber,由plumb(铅)+er(人)组成,字面意思就是“铅制品工人”。水管跟铅制品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这是因为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广泛使用铅来制作水管。

古罗马人的冶金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冶炼白银的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副产品铅。古罗马人发现金属铅具有很好的特性,用铅制成的日常器皿能保持持久光亮,不会像铜器那样产生绿绣;在葡萄酒中加入铅粉不仅能去除葡萄的酸味,还能使酒味更加醇厚;用铅粉做成的化妆品能够让妇女的皮肤更白。因此,古罗马人的贵族广泛使用铅制品,例如,他们把铅条夹在木棍中用于书写,这就是“铅笔”一词的由来。他们还使用铅做成水管,构建了四通八达的地下管道。这些管道中含有的金属铅逐步溶解之水中,被喝进罗马人的身体内,甚至是孕妇的体内。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罗马人都受到了严重的铅中毒。很多科学家认为,铅中毒是古罗马帝国破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拉丁语中,plumbum表示“铅”,由此衍生出英语单词plumb(铅)。由于古罗马的上下水管道都是用铅制成的,因此安装、维修这些管道的工人在英语中就被称为plumber(铅制品工人)了。

plumb:[plʌm] n.铅,铅垂,垂直adj.垂直的vt.使垂直,(用铅垂)探测

plumber:['plʌmə] n.水管工

plumbing:['plʌmɪŋ]n.铅工业,水管工业,水管工作

aplomb:n.垂直,沉着,泰然自若。=a(according to)+plomb(plumb)→与铅垂线平行→垂直→不偏移摇摆→沉着,泰然自若

diaeresis:分音符

来自希腊语diairesis, 分开,dia-, 穿过,分开,hairein, 拿,抓住,词源同heresy. 语音分音符,例如 co?perate, 其两个元音OO音须单独发音。

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学习者在学习其它语言时用本语言代入)

即语言迁移,例如学英语的时候标注汉语发音。

lexical meaning:词汇意义(不考虑用法)

即单纯的词汇的意义,不考虑用法,词性或语法等。例如pidgin,creole.

shilly-shally:犹豫不决,摇摆不定

shiily-shally是个用重叠法构成的词。一个人在拿不定主意时可能会自言自语说:“Shall I?Shall I? ”(我该不该?我该不该?)“Shall I?Shall I?”就是shilly-shally最初的形式,以后变为“Shall he? Shall he?”,最后又进而演变为复合词shilly-shally。在口语中人们用它来表示“犹豫不决”,“摇摆不定”,既可用作形容词、副词和名词,又可作动词用。例如:Stop shilly-shallying and make a decision now.(别再犹犹豫豫了,下决心吧。)

另一个英语重迭词willy-nilly其构成模式和shilly-shally有些相似。它是由will I nill I或will he nill he或will ye nill ye演变合成的。其中nill(不愿意)是个古词,由will加否定前缀ne构成,曾用作will(愿意)的反义词,今已废弃不用。willy-nilly通常多用作副词,表示“不管愿意不愿意”、“无可奈何地”。例如:The neighbouring countries have become involved wiliy-nilly in the conflict.(邻近国家都已卷人这场冲突,不管它们愿意不愿意。)该词在美国英语中还被赋予了“乱七八槽地”一义。例如:She threw her clothes willy-nilly into a drawer.(她把她的衣服乱糟糟地丢在抽屉里。)

quintessence:精髓,完美典型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除空气、火、水、土以外,还存在第五要素,它构成天体,并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亚里士多德称之为“以太”( ether)。中世纪拉丁文把“第五要素”译成quintaessentia‘fifth essence’,中世纪法语作quinte essence,15世纪时英语从法语借用了这个词,作quintessence。到了16世纪该词逐渐转义为“精髓”和“完美典型”。例如:The poetry of Keats is the quintessence of beauty.(济慈的诗乃美之典型。)/She is the quintessence of sweetness,(她简直是和蔼可亲的化身。)

posthumous:死后的,著作者死后出版的

该词源自后期拉丁语(Late Latin) postumus,而postu-mus是post‘after’的最高级,字面义为last(最后的)或Last-born(最后出生的),但常用以表示“父亲死后出生的”,以后和拉丁短语post humus'after the burial’(死后)发生联想,久而久之,字母h就被插入postumus之中,postumus变成了posthumus。英语posthumous中的字母h也是因此加上去的,它首次在《牛悼英语词典》出现时,原拼作posturnous。到了17世纪,随着拼法上的变化,posthumous从原先的“父亲死后出生的”一义引申出“死后的”和“著作者死后出版的”两个词义,例如a posthumous child(遗腹子),a posthumouS award(死后获的奖),posthumous works(遗作)。posthumous现在的拼法和词义可说是俗词源的产物,错误联想的结果。

polo:马球

马球是所有马术运动中最古老的,公元前2000年今伊朗境内居民就已发明这一运动。马球自今伊朗传到阿拉伯,再传到西藏,19世纪又传到印度,19世纪后半叶英国人又从印度带到了英国。因此马球的英语名称polo被认为来源于西藏语pulu(球)是有道理的。 polo是极少数几个源于西藏语的英浯单词之一,其他的有panda(熊猫)和yak(牦牛)。

posh 漂亮的,第一流的

昔日,富人乘船从英国去印度旅行,为求航海途中阴凉舒适,大多喜欢选择背阴朝北的房舱。乘客在订票登记时,半岛和东方轮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简称P&o)就会注上P,O,S.H四个字母,或在来回票上加盖P.O.S.H字样。P.O.S.H代表Port out(或Outward),Starboard Home(或Homeward),意思是“去程左舷,回程右舷”。在客轮穿越苏伊士运河、红海,进入印度洋时,这种房舱可以避免午后太阳的直射,比较凉快。不久,这一缩写式即被用作一个单词,转指“头等乘客”,据认为今作“漂亮的”、“第一流的”等义解的口语用词posh即源于此。这一说法还曾出现在P&O于20世纪60年代所作的广告上。然而,遗憾的是,P&O轮船公司没有这方面的证据和记录,所以这种说法一直没能证实。另有一点,posh始用于20世纪初,但在19世纪时英语原本就有一个盗贼俚语posh,意思是“钱”和“花花公子”,可能源自古卜赛语( Romany)。因此,我们所用的posh很可能是同一个词,换言之,新的posh很可能是从旧的posh演变过来的。例如:She stayed at a posh hotel.(她住在豪华旅馆。)/Youire looking very pash in your new coat.c穿了新外套你看起来漂亮极了。)

pointblank:近距离平射的,直截了当的(地).断然的(地)

在法语中靶子中心的白点即靶心叫point blanc。许多辞书认为pointblank 一词就是从它英语化而来的。16世纪时在英国射箭运动中瞄准靶心直射( pointed directly at the blank)就说a point-hlank shot。随着火器的使用,pointhlank被转用来表示“近距离平射的”或“抵近的”,今天该词又往往用于喻义,表示“直截了当的(地)”或“断然的(地)”。例如:He shot her in the brain, poim-blank.(他抵着她的脑袋开枪。)/He put the question point-blank to them.(他直截了当地向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It is tantarnount to a pointblank refusal.(那等于断然拒绝。)

parasite:寄生虫

在我国古代豪门贵族都养有很多为之服务的门客,孟尝君门下就有食客数千。在古希腊贵族富人家里一般也都养有许多食客。这些人主要靠奉承拍马讨主人欢心来混碗饭吃。古希腊语称食客为parasitos,它由para-‘beside’(在…旁边)和sitos‘food’(食物)两部分合成,字面义是one who eats beside or at the table of another(在他人的饭桌上吃喝)。古罗马人借用了这个同,在拉丁语作parasittus。16世纪英语通过法语把该词吸收过来,作parasite,但仍保留了它的原义。可见,parasite的原始词义为“食客”,同义于hanger-on。18世纪以后,parasite开始被生物学家用来指“寄生生物”或“寄生植物”,随后又被进而引申用来喻指“依赖他人生活的人”即“寄生虫”。例如:Don't be a parasite,earn your way in life.(别当寄生虫,要自食其力。)原希腊词中sitos这一成分也进入了英语,但被作为一个组合语素,拼作sito-,常见于一些英语科技术语,并还保留着它的原义“食物”,如sitology(饮食学),sitomania(贪食症),sitophobia(畏食)等。

ordeal:(对品格、忍耐力等的)严峻考验,磨难

古时英国法庭在处理疑案时是借助超自然的方式来进行裁决的,例如使嫌疑犯或被告手抱灼热铁块,或使其蒙住双眼赤着脚从几块灼热的犁铧中间走过,或使其将手浸于沸水中,倘若手脚丝毫无损则可定为无罪。古人相信上帝会创造奇迹,保护无辜者使其不受伤害。这种神裁法古英语作ordal,其原义为“审判”或“判决”。古代条顿族及其他一些民族也曾采用类似判罪法。 13世纪初英国废除了除决斗以外的各种神裁法,但ordal一词却传了下来,拼写形式演变为ordeal,如今多用于引申义,表示“(对品格、忍耐力等的)严峻考验”、“磨难”或“煎熬”。

nitpick:挑剔,吹毛求疵

这是个口语用词,由nit和pick二词复合而成,nit指虱等的卵或幼虫,pick意为“找”或“找出”。毛发、羽毛或衣服上长了虱于是很难将它们的卵或幼虫完全清除掉的。幼虱体小,要找到它们非仔细而耐心地检查不可。英语有个口头用语pick nits,本义是“找(出)幼虱”,后来多表示“找茬儿”,“挑剔”或“吹毛求疵”,nitpick也可以说是由这个动词词组的两个成分对换位置构成的复合动词,因此被赋予相同的词义。例如我们常说:“Don’t nitpick.”(不要吹毛求疵。)从nitpick派生的nitpicker则表示“吹毛求疵的人”或“爱挑剔的人”。nit 一词在古英语就已存在,一千多年来词义一直没有变化,而nitpick则可能到19世纪末或20世纪中期才逐渐通用起来。

nepotism:重用亲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

该词起源于意大利。中世纪,在罗马天主教会中重用亲属之风盛极一时。主教们,尤其是教皇,因无子嗣,常常凭借权势偏袒乃至重用其私生子或侄甥,委任他们为教士,甚至授予他们待遇优厚的各种高级神职。15世纪一位臭名昭著的教皇一亚历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1431 - 1503)将自己亲戚安插在教会最高职位上,例如为巩固其权力他竟然任命年仅16岁的私生子博尔吉亚(Cesare Borgia)为大主教,任命年轻的侄甥乔凡尼( Giovanni)为主教。他任人唯亲的这一做法影响极坏,招致广泛的批评和指责。在英语中侄甥作nephew,教士的私生子也婉称nephew,该词源于拉丁语nepos;而重用私生子或侄甥则被世人戏称为nepotism,它源出意大利语nepotismo。嗣后,nepotism不再囿于nephew,而用以泛指“重用亲属”,“任人唯亲”,或表示“裙带关系”。

leeway:余地,余裕

原为航海术语。船只在航行时往往受风的影响而偏离航线,向下风方向(leeward)漂移,此所谓偏航,造成的偏差就称leeway,汉语作“风压差”或“风压角”。假若船只逆巨浪行驶,或者船的龙骨( keel)不够长,不够深,驾驭不了水势,承受不住狂风,风压差就会很大,船只就可能很危险。即使不危险,偏航及由此产生的风压差也绝非行船者所想望的。然而,当leeway 一词像别的术语一样被用作普通词语时,它却转义为“余地”或“余裕”。例如:We need some leeway if we are to act effectively.(若要使行动获得成效的话,我们就得有一些周转的余地。)再如:He has an hour's leeway to catch the train.(他有1小时的富余时间赶火车。)leeway摇身一变似乎成了人们希望得到的,受人欢迎的,像breathing space(喘息的机会,考虑的时间)一样的东西。人们并不反对把术语通俗化,即将术语用作普通词语。可是,假若两者意义如此惊人地不同,就不免招人非议了。不管反对与否,leeway作为一个常用词如今已完全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地位。

last-ditch:已无后退余地的,拼死的  

据传,该词源出英国国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 of Great Britain,1650 - 1702)。威廉生于海牙,1672年出任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军队统帅,率军与入侵的英法两国军队交战,一度失利。英法两国国王提出苛酷的和约条款,他拒绝接受。为了确保他的国家不被灭亡,他说,“I will die in the last ditch.”(我要奋战到底。)他开始重建军队,终于取得了胜利,并在1689年登上英国国王的宝座。按字面义,ditch原指“壕沟”或“防御壕”,last ditch就是“最后的防御壕”,即“最后的防线”,如今一般多用于喻义,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已无后退余地的”、“坚持到底的”或“拼死的”。例如:I made one last-ditch effort to get her to stay.(为了把她挽留下来我作了最后努力。)/If the enemy refuse to surrender,we shall fight to the last ditch.(敌人不投降,我们就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