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yss(无底洞):基督教中关押反叛天使的无底地狱
英语单词abyss源自希腊语abyssos,由否定前缀a-和byssos(底,bottom)组成,意为“无底洞”。
根据基督教的教义,上帝带圣子基督巡游天界,让众天使向圣子下跪参拜。天界中地位最高的天使长路西法Lucifer拒绝向人类出身的圣子基督臣服,率领三分之一的天使造反。经过三天的激战,圣子基督战胜反叛天使,将其打入永劫的无底洞abyss。除路西法外,所有反叛天使都被除名,蜕变为丑恶形象,只有路西法依然保持六翼天使的光辉形象。被打入无底洞的路西法就是后来的撒旦。
按照但丁在《神曲》中的描写,abyss位于地狱(inferno)的最底层,是关押恶魔和反叛天使的地方。在佛教中,八大地狱中的第八个地狱叫做“阿鼻地狱”,“阿鼻”的意思是“无间”,表示在该地狱中要承受永恒的痛苦,从不间断。abyss的发音与“阿鼻”很接近,一个表示基督教中的“无底地狱”,一个表示佛教中的“无间地狱”。
abyss:[ə'bɪs] n.无底洞,地狱,深渊。记:阿鼻地狱
abyssal:[ə'bɪsl] adj.深渊的,深海的,深不可测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byss 词源,abyss 含义。
bead(珠子):中世纪时基督教徒的念珠祈祷法
英语中,单词bead一般译为“珠子”,但单词beadsman指的却是“乞丐,祈祷者”。这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单词bead的本意就是“祈祷”,与单词bid(吩咐、出价)同源。单词bead的含义从“祈祷”转变为“珠子”,与中世纪时基督教徒的念珠祈祷法有关。所谓念珠祈祷法,是指在祈祷时用念珠在计算次数,每祈祷一次就拨动一粒念珠。在很多宗教中都可以见到这种祈祷方法,如佛教中的佛珠。正因为受这种念珠祈祷法的影响,单词bead的含义从“祈祷”慢慢转变为“祈祷时所用的念珠”,进而泛化为一般的珠子,甚至是水滴。在现代英语中,bead的原意“祈祷”已经不见踪影,但在单词beadsman中依然保留。beadsman指的是受雇为人祈祷的人,通常是乞丐。
bead: [biːd] n.珠子,念珠,滴vt.用珠子装饰vi.变成珠状
beadsman:['biːdzmən] n.祈祷者,乞丐,受雇祈祷者
chant(圣歌):反复吟唱的宗教活动
英语单词chant来自拉丁语cantare,是canere(唱)的反复形式,指 的是古罗马宗教活动中反复吟唱的活动,既用来赞颂神灵,又用于修炼内心,类似于中国佛教的和尚们打坐诵经。做名词时,chant表示反复吟唱的“圣歌”。 这种圣歌的特点是内容简短,适合反复吟唱,一个短短的词也能咿咿呀呀地唱上半天,并且通常没有伴奏,所以听起来十分单调乏味,如著名的Gregorian chant(格里高利圣歌)就是这样一种圣歌,相传为教皇格里高利所著。
中国有句歇后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西方的僧侣们在吟唱这种chant时,有时候也会装模作样、有口无心,因此英语中出现了一个与chant同源的单词cant,用来形容僧侣故作虔诚地吟唱chant,引申为并非发自内心的话,如客套话、乞丐故作可怜的的乞讨声。后来又产生了“黑话”的含义。
chant:[tʃɑːnt]n.反复吟唱的圣歌,赞美诗v.吟唱,诵念
cant:[kænt]n.并非发自内心的话(客套话、乞丐乞讨等)、伪善的话、单调陈腐的话(如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话);(乞丐、流浪汉等底层的)黑话adj.单调陈腐的,假仁假义的,假装哀诉的;黑话的vi.讲黑话
nirvana(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
nirvana旧译“泥洹”,意译“灭度”。或称“般涅槃”,意译“入灭”、“圆 寂”。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通过修持断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佛教认为,信佛的人,经过长期“修道”,即能“寂灭”一 切烦恼、“圆满”一切“清净功德”。这种境界,名为“涅槃”。在佛教史籍中,通常也作为死亡的代称。后来,人们在写文章时就把“涅槃”作为“死亡”的代称来使用。
nirvana:[nɪə'vɑːnə] n.涅槃,超脱
Janus:门神
意大利神祇,来自拉丁语Ianus,门,拱形通道,来自PIE*ei,走,词源同ion,exit,Mahayana(大乘佛教)。
karma:业,因果报应
来自梵语karma,行为,命运,来自PIE*kwer,做,履行,词源同ceremony,Sanskrit.在佛教用语指一个人今生所做的善事或恶行将决定他来生的命运,引申词义业,因果报应。
Krishna:克里须那
印度主神Vishnu的第八个化身,来自梵语krshnah,黑色神,来自PIE*kers,黑色的。佛教黑天的原型,其第九个化身为释迦弁尼佛,当其第十次化身为白马到达人间,则是世界毁灭之日,宇宙轮回之时。参照百度百科。
Lamaism:藏传佛教
来自藏语lama,祭司,西藏佛教法师。用于指藏传佛教。
lotus position:莲花坐
比喻用法,原为印度教或佛教徒修行的一种坐姿。
Mahayana:大乘佛教
来自梵语maha,大的,词源同magnate,yana,车辆,交通工具,词源同Janus,January,ion.即大乘佛教。
mandala:曼荼罗
来自梵语mandala,圈,圆盘。佛教用语,意为坛,坛场,是佛教传统的修持能量的中心。参照百度百科。
ecstasy(狂喜):宗教中的静坐冥思所达到的结果
在很多宗教中,都将静坐冥思作为一种重要的修炼方式,如佛教中“打坐”。很多宗教认为,当人们静坐冥思达到某个层次时,人的灵魂脱离肉体的羁绊,上升至更高层次的灵性世界。这种状态在希腊语中称为ekstasis(出神、入迷),由ek(=ex,离开)和histanai(放置、使站立)组合而成,本意就是“灵魂出窍”。英语单词ecstasy便来源于此。
17世纪时,很多神秘主义著作中,频繁使用ecstasy一词来表示人通过静坐冥思所达到的身心和谐、超凡脱俗的崇高境界,因此ecstasy一词逐渐衍生出“极度快感、狂喜”等含义。在俚语中,该词还可以表示吸毒后产生的极度快感。
ecstasy:['ekstəsɪ] n.狂喜,极度快感,出神,入迷,销魂
ecstatic:[ɪk'stætɪk] adj.狂喜的,入迷的n.狂喜的人
zen:禅宗;顿悟
禅宗乃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因主张通过禅定修心见性而得名,相传南朝宋末年(5世纪)由天竺(即今印度)和尚菩提达摩传入中国,后来又分北方渐悟说和南方顿悟说两宗,但北宗数传即衰,独南宗盛行,成为禅宗正统。到了唐朝后期,禅宗几乎取代其他宗派,禅学成为佛学的代名词。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禅宗传至日本。中国禅宗英语音译为Chan,而日本禅宗则英译为Zen。Zen强调通过沉思(meditation)和直觉(intuition)感悟自身固有的佛性。Zen一词源自汉语“禅”,而“禅”则是梵文dhyāna(静坐沉思)一词的译音。
长久以来,东方与西方在宗教方面一直相互影响。20世纪后半叶在西欧和北美出现了一批禅学团体,出版了不少禅学方面的书。某些英美作家受禅学影响,把日本禅学用语直接借用到英语之中,如satori(开悟),zazen(坐禅)等,Zen即为其中之一。近年来Zen在电脑领域里常作动词用,首字母由大写变为小写,表示电脑程序员像修行的和尚,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经过打坐、修炼而豁然贯通,达到顿悟的境界。
tantra:坦陀罗,密教经书,印度教经书
来自梵语 tantram,编织,织布,引申词义体系,学说,教义,来自 PIE*ten,伸展,延伸,握 住,词源同 tenure,tenet.用于指印度教或佛教的经文,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