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ry(暴怒):罗马神话中的复仇三女神
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被其子克洛诺斯阉割时,溅出的精血使大地女神盖亚受孕,诞生了三位复仇女神。在希腊语中,她们被统称为厄里倪厄斯Erinyes(愤怒的人),在拉丁语中被统称为Furies,与拉丁语furere(愤怒)相关。她们的形象为三个身材高大的妇女,头上长着蛇发,眼中流出血泪,双肩生有翅膀,手执火把和蝮蛇鞭。她们永不停息地追逐杀人凶手,尤其是谋杀血亲的人,使他们受到良心的煎熬,直到丧失理智。为了避免激怒她们,凡人不敢直呼她们的名字,只能称她们为“温和的人”(the kindly ones)。
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回国后被妻子谋杀。他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了替父亲报仇,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结果被复仇三女神追捕,一路逃到太阳神的神殿躲藏起来。复仇女神们来到智慧女神雅典娜面前请求裁决,雅典娜召集众法官,对俄瑞斯忒斯进行了审判。法官们投票表决相持不下。于是雅典娜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判俄瑞斯忒斯无罪。复仇女神们不肯善罢甘休,声称这个审判将会给雅典城带来灾难。最后,雅典民众承诺要为复仇女神们建一座神庙,才使得复仇女神们放弃了复仇的想法。
英语单词fury就源自复仇女神的拉丁语名字Furies。
fury:['fjʊərɪ] n.狂怒,暴怒,激怒者
furious:['fjʊərɪəs] adj.狂怒的,激烈的,热烈兴奋的,喧闹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fury 词源,fury 含义。
Cassandra(不为人信的预言家):希腊神话的女祭司卡珊德拉
卡珊德拉(Cassandra)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的 女儿,阿波罗神殿的女祭司,据说是世界上除海伦外第二漂亮的女人。阿波罗被她的美貌吸引了,对她展开了追求,并许诺把预言能力作为礼物送给她。卡珊德拉答 应了阿波罗的追求,获得了预言能力后却反悔了,不愿与阿波罗发生关系。因此,阿波罗被激怒了,向她施加诅咒,使她说出的预言无人相信。获得预言能力的卡珊 德拉向特洛伊人民提出了众多不吉利的预言,如特洛伊的覆灭,但都不为人信。她的预言能力反而成为她的痛苦之源。
特洛伊陷落时,她在雅典娜的神庙寻求庇护,被小埃阿斯掠走,随后被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收为小妾,后来与阿伽门农一道被其妻子谋杀。因为她的遭遇,她的名字成了“不为人信的预言家”的代名词。
Cassandra:[kə'sændrə]n.不为人信的预言家,凶事预言家,卡珊德拉
nestor(睿智长者):经验丰富的睿智长者涅斯托尔
在希腊神话中,涅斯托尔(Nestor)是皮洛斯(Pylos)的国王。他的父亲和 其他兄弟都被赫拉克勒斯杀死,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他曾经是追随伊阿宋乘阿尔戈斯号快船去寻求金羊毛的英雄团队中的一员,还参与了针对卡吕冬原野的公野猪的 猎杀行动。在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他都有出场。在特洛伊战争期间,他年纪已经非常大了(据说大约有110岁),但依然带着两个儿子加入了 希腊联军。他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经常为年轻的战士出谋划策,并想方设法促使阿基里斯和阿伽门农的和解。特洛伊战争结束后,他没有参与对特洛伊城的洗劫, 而是顺利返回了皮洛斯。在《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儿子远渡重洋来到皮洛斯,向涅斯托尔打听父亲的下落。涅斯托尔热情款待了他,但无法告知他父亲的下落。 在荷马史诗及希腊神话中,他被看作是一名善于提供建议的睿智长者,因此,他的名字也就成了“睿智长者”的代名词。
nestor:['nestə]n.睿智长者,涅斯托尔
symposium(讨论会):古希腊人的会饮
古希腊人吃饭时不喝酒,但喜欢在饭后和朋友们相聚一堂,一边饮酒,一边高谈阔论。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们也都喜欢组织这种聚会,借此共同探讨哲学、艺术、音乐等各种话题,类似于后来的文艺沙龙。在希腊语中,这种聚会被称为symposion(会饮),由sym(一道)+ posis(喝酒)组合而成,字面意思就是“一道喝酒”。英语单词symposium就来源于此,由其本意延伸出“讨论会、论文集”的含义。
古希腊悲剧家阿伽松为了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会饮。参加者有修辞学家斐德罗、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苏格拉底等人。几个大老爷们喝得差不多后,就开始谈论女人,探讨爱和欲的起源、美的概念和如何认识真正的美。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将他们的谈话记录了下来,变成了一篇哲学巨作《会饮篇》(symposium)。
symposium:[sɪm'pəʊzɪəm] n.讨论会,座谈会,专题论文集,《会饮篇》;会饮,酒会
epicure(享乐主义者):推崇享乐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伊壁鸠鲁把“纯粹的”享乐看作是最高的目的,但是,他与阿瑞斯提普斯所主张的享乐主义不尽相同。伊壁鸠鲁的快乐是指“没有痛苦”和“灵魂的安宁”。伊壁鸠鲁认为,通过满足某些欲望而获得的那种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因为随这种享乐而来的必然是厌倦,从而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即没有痛苦。
3世纪以后 ,伊壁鸠鲁的学说成了基督教的劲敌。在中世纪,伊壁鸠鲁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灵魂不死的同义语。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发现和出版,扩大了伊壁鸠鲁学说对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7世纪伽森狄全面恢复了伊壁鸠鲁学说,它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说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直接先驱,他的伦理思想对英国的边沁、密尔等的功利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英语中,从伊壁鸠鲁的名字Epicurus产生了单词epicure,用来表示“享乐主义者”。
epicure:['epɪkjʊə; 'epɪkjɔː] n.享乐主义者,美食家,饕餮之徒
epicurean:adj.享乐主义的,讲究饮食的,伊壁鸠鲁学说的n.享乐主义者,美食家
galvanize(通电):第一个研究生物电的意大利医生路易吉•伽伐尼
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年)是意大利医生、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现代产科学的先驱者。在1780年,他发现死青蛙的腿部肌肉接触电火花时会颤动,从而发现神经元和肌肉会产生电力。他是第一批涉足生物电领域研究的人物之一,这一领域在今天仍然在研究神经系统的电信号和电模式。
关于伽伐尼是如何开始生物电学实验的,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伽伐尼当时正在一张桌子旁给青蛙剥皮。此前他曾在这张桌子上用摩擦青蛙皮产生的静电进行电学实验。伽伐尼的助手用一根带电荷的金属解剖刀触碰了青蛙露在外面的坐骨神经。这时,伽伐尼和助手看见了电火花,青蛙腿像活着一样踢了一下。因为这次实验,伽伐尼成为第一个研究电和运动/生命联系的研究者。
在伽伐尼的同行伏打的提议下,这一现象以伽伐尼的名字命名为“galvanism”(流电)。今天,生物学中对伽伐尼现象的研究被称作“electrophysiology”(电生理学), "galvanism"这一术语如今仅在历史文本中使用。但从galvanism衍生出的galvanize一词依然在使用中。
galvanize: ['ɡælvənaɪz] vt.电镀,通电,刺激,镀锌
Pygmalion(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作品的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不喜欢凡间的女子,而是自己动手,用象牙雕刻出了自己心目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女性形象。雕像完成后,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的作品,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妻子,给它起名“伽拉忒亚”(galatea),还为它穿上美丽的服饰,整天爱抚它、陪着它说话,甚至睡觉时也与它同床共寝。爱神见他如此执着,便满足了他的心意,赐予雕像生命,使他俩结为夫妻。
英语习语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来自这个传说,比喻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抱有强烈的期待时,期待中的事物就会出现。在教育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缘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雅格布森的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找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一番考察后向校方提供了一份名单,说名单里的学生都有很高的天赋,只是还没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样出来的。有趣的是,在期末考试时,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果然高于整体的平均成绩。研究者认为这是期待产生的效应。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因此上课时会给予更多关注,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其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待,自信心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更高,因此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Pygmalion:[piɡ'meiljən] n.皮格马利翁
Pygmalion effect:n.皮格马利翁效应
Bhagwan:神
来自印度语。Bhagavad-Gita,薄伽梵歌,神之歌,为印度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诗中的哲理现今仍影响着印度人的价值观。
pander:拉皮条者
该词源出希腊传说里一位英雄Pandarus的大名。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中,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时他率领利西亚( Lycian)军队与特洛伊人协同作战。由于他用暗箭射伤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Menelaus),破坏了特洛伊和希腊人之间的停战协定,最后被狄俄墨得斯( Diomedes)所杀。可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薄伽丘( Boccaccio,1313 - 1375)所写的关于特洛伊王子特洛伊罗斯(Troilus)和希腊祭司的女儿克雷西达( Cressida)的爱情故事中,Pandarus却是情人间的牵线人。以后在英国诗人乔叟的笔下,Pandarus也以同一身分在这个爱情故事中出现。17世纪初,莎士比亚的戏剧《特洛伊罗斯与克雷西达》问世后,Pandarus的大名开始被用以喻指“拉皮条者”、“诱人做坏事者”,在该剧中被拼作pandar。嗣后因受后缀-er的影响词形变为pander,并还可作动词用,表示“拉皮条”、“怂恿”、“勾引”等义。
Achilles and Patroclus:阿喀琉斯和帕特洛克罗斯
希腊神话中,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是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的远房亲戚和挚友,两人一同随希腊联军出征特洛伊。后来,阿喀琉斯与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不合,拒绝出战。希腊联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善良的帕特洛克罗斯不忍看到士兵们受苦,更不忍挚友的名誉毁于一旦,于是穿上挚友的阿喀琉斯盔甲出战。他假扮的阿喀琉斯参战曾让希腊军士气大振,杀了许多特洛伊人及同盟军,但最后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所杀。阿喀琉斯得知挚友被杀的消息,怒发冲冠,重返战场,与赫克托尔展开了决斗,最后杀死了赫克托尔,为自己的挚友复仇。从此以后,人们就用Achilles and Patroclus(阿喀琉斯和帕特洛克罗斯)来比喻“结义兄弟、肝胆相照的好兄弟”。
Electra complex:恋父情结
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厄勒克特拉(Electra)是迈锡尼(Mycenae)的国王阿伽门农(Agamemnon)和克吕泰涅斯特拉(Clytemnestra)的女儿。克吕泰涅斯特拉由于有了“外遇”,同情夫埃癸斯托斯(Aegisthus,阿伽门农的侄子)合谋杀死自己的丈夫阿伽门农,厄勒克特拉(Electra)在父亲被母亲谋害后,就把弟弟俄瑞斯忒斯(Orestes)托付给父亲的好友收留抚养,等到弟弟长大以后,她就同弟弟共谋杀了母亲及其奸夫,为父亲报了仇。厄勒克特拉(Electra)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母亲做得不对,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对不起父亲。弗洛伊德取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外表的个别情节,认为厄勒克特拉(Electra)有恋父妒母之情。“恋父情结”就是由此而来的。
the Furies:狂怒的复仇三女神
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被其子克洛诺斯阉割时,溅出的精血使大地女神盖亚受孕,诞生了三位复仇女神,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厄里倪厄斯(Erinys,常用复数形式Erinyes),在拉丁语中被称为Furia。她们的形象为三个身材高大的妇女,头上长着蛇发,眼中流出血泪,双肩生有翅膀,手执火把和蝮蛇鞭。她们永不停息地追逐杀人凶手,尤其是谋杀血亲的人,使他们受到良心的煎熬,直到丧失理智。为了避免激怒她们,凡人不敢直呼她们的名字,只能称她们为“温和的人”(the kindly ones)。
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回国后被妻子谋杀。他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了替父亲报仇,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结果被复仇三女神追捕,一路逃到太阳神的神殿躲藏起来。复仇女神们来到智慧女神雅典娜面前请求裁决,雅典娜召集众法官,对俄瑞斯忒斯进行了审判。法官们投票表决相持不下。于是雅典娜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判俄瑞斯忒斯无罪。复仇女神们不肯善罢甘休,声称这个审判将会给雅典城带来灾难。最后,雅典民众承诺要为复仇女神们建一座神庙,才使得复仇女神们放弃了复仇的想法。
复仇女神的拉丁语名字Furia来自拉丁语动词furere(狂怒),英语单词fury(狂怒)与其同源。
fury:['fjʊərɪ] n.狂怒,暴怒,激怒者
furious:['fjʊərɪəs] adj.狂怒的,激烈的,热烈兴奋的,喧闹的
yoga:瑜伽
本义为连接,在印度练瑜伽在于使身体和灵魂合一,即天人合一,在中国练瑜珈在于使手脚合一或脚头合一,使身体柔软,对应英语yoke,conjugal,join,joint,juncture.
yoga:瑜伽
yoga是印度的一种传统修行法,强调调息和静坐,以解除精神紧张,修身养性,在英国常被视为一种健身法。yoga一词系借自梵文,原义为‘union, the uniting of the self with the universe’(结合,自我与宇宙合一),汉语“瑜伽”乃yoga之音译。
novel(小说、新奇的):新奇的事物
在西方文学史上,所谓小说原来是用表示“虚构故事”的英语单词fiction来表示的,其中的词根fict表示“编造”和“虚构”之意。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小说最早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虚构为主,演绎神奇荒诞故事,所以单词fiction很好地表现了它们的“虚构性”这一特点。随后出现的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依然以虚构为主。
西方小说真正形成的标志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薄伽丘的《十日谈》。它不再停留于虚构故事,而是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给自然,力求把故事写得真实确切、有凭有据。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进一步拉近了小说与现实的距离。到了18世纪初,被称为“欧洲小说之父”的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以一个真实故事为根据写出的。
小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在18世纪后期催生了小说的另一个名称“novel”。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novella,意思是“新奇的东西”。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小说(novel),可以是fiction,如science-fiction(科幻小说),也可以是non-fiction(纪实文学),只要是新奇有趣的即可。
novel:[ˈnɑːvl] n.小说adj.新奇的
novelty:['nɑvlti] n.新奇,新奇的事物
Indian Ocean(印度洋):前往印度要经过的大洋
长久以来,欧洲的航海家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一条通过航海到达东方的路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探险船队,循着10年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在大西洋上航行了4个月后,终于抵达了好望角。船队绕过好望角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大洋。在这片新大洋航行多日后,终于抵达印度,为欧洲人开辟了一条通往印度的新航线。达•伽马将抵达印度所穿过的大洋称为IndianOcean(印度洋),意思就是“前往印度要经过的大洋”。1570年,奥尔太利乌斯编绘的世界地图集里,正式称之为印度洋。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通用的称呼。
Indian:['ɪndɪən]adj. 印度的;印第安人的;印第安语的n. 印度人;印第安人;印第安语
Aquarius(水瓶座):给诸神斟仙露的宝瓶
英语中表示“水瓶座”的单词Aquarius直接来自拉丁语,借译自希腊语,意思就是“倒水的东西”,由词根aqua-(水)衍生而成。
希腊神话中,宙斯将美貌非凡的少年伽倪墨得斯掳至诸神所在的奥林匹亚山,令他负责在宴会上为诸神斟仙露。为了以资鼓励,宙斯将他斟仙露的宝瓶化为星座,悬挂在星空之中,成为水瓶座(Aquarius)。
Aquarius:[ə'kwεəriəs] n. 宝瓶座;水瓶座;宝瓶宫
aquarium:[ə'kwɛrɪəm] n. 水族馆;养鱼池;玻璃缸
gravity(重力):物体的“沉重”属性
英语单词gravity和gravitation都源自拉丁语gravis(=grave,沉重的),都含有“重力、地心引力”的含义,因此很多人都区分不了这两个单词之间的细微差异。其实,通过词源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一目了然。gravity直接来自拉丁语名词gravitas,是gravis的名词形式,本意就是“沉重性、严重性”,13世纪进入法语,15世纪进入英语。当时并没有“重力、地心引力”的含义,因为那时候人们还没有“重力”和“万有引力”的概念,光知道物体有“沉重”这种性质。
直到16世纪末期,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提出了“重力”或“万有引力”的概念,并通过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向大众演示了重力的作用过程。这个时候,科学家才有了“引力”这个概念,并在17世纪40年代创造了动词gravitate,用来表示“引力作用”,而它的名词形式自然就是gravitation。
这么看,gravity和gravitation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了:gravity是grave(沉重的)的名词形式,意思是“沉重性、严重性”,后来万有引力概念诞生后,在非专业场合可以表示“重力、万有引力”,但同时保留了“沉重性、严重性”之意。而gravitation出现在万有引力概念诞生之后,是动词gravitate(引力作用)的名词形式,专门用来表示“重力、万有引力”,不表示“沉重性、严重性”。
grav-:沉重
gravity:['ɡrævəti] n. 重力,地心引力;严重性;庄严
grave:[ɡrev] adj. 重大的;严肃的;黯淡的n. 墓穴,坟墓;死亡vt. 雕刻;铭记
gravid:['grævɪd] adj. 妊娠的;怀孕的。字面意思指身子变沉重
gravitate:['ɡrævɪtet] vi. 受引力作用;被吸引
gravitation:[,ɡrævɪ'teʃən] n. 重力;万有引力;地心吸力
Sri Lanka(斯里兰卡):美丽灿烂之地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是个热带岛国,位于印度洋海上,英联邦成员国之一。有“宝石王 国”、“印度洋上的明珠”的美称,被马可•波罗认为是最美丽的岛屿。中国古代曾经称其为 狮子国、师子国、僧伽罗。
斯里兰卡的英文名Sri Lanka来自梵语,其中Sri是个敬词,意思是“美丽的” Lanka 是该岛屿的称呼,意思是“光辉灿烂的”。
galvanic:令人震惊的,令人激动的
源自意大利生物学家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发现死青蛙的腿部肌肉接触电火花时会颤动的生物电现象,「震惊、激励」的含义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