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ffin(狮鹫):神话传说中半狮半鹫的怪兽
格里芬(Griffin)是神话传说中一种鹰头狮身有翅的怪兽,中文译为“狮鹫”。它长有狮子的躯体与利爪、鹰的头和翅膀,是相当有名的奇幻生物。因为狮子和鹰分别称雄于陆地和天空,狮鹫被认为是非常厉害的动物。在大量网络游戏中都有狮鹫这个角色。
据说狮鹫像老鹰一样筑巢,它们居住在从现代乌克兰延伸至中亚的斯基泰草原,在那里金 子和宝石的储藏量非常丰富。狮鹫负责看管金矿和暗藏的珍宝,要是有陌生人靠近想要挖掘金子或宝石时,狮鹫会扑上前去把他们撕成碎片。斯基泰人 (Scythians)使用在这个区域发现到的巨型石化骨头作为狮鹫存在的证明,从而使外人不敢前去采集金子和宝石。有传说认为天神们在巡视时,都是坐在 以狮鹫拉动的车子上。
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布雷克·格里芬(Blake Griffin)的姓氏就是Griffin。他天生神力,擅长扣篮,似乎就是狮鹫转世。
griffin:['grɪfɪn] n.狮鹫,格里芬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griffin 词源,griffin 含义。
Phoenicia(腓尼基):紫红色的国度
在古代中东地区,埃及、巴比伦、赫梯等古王国的帝王和掌管祭神活动的祭司们,都喜欢穿紫红色的袍子,可是,这种颜色在洗涤过后很容易褪色。他们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也穿着鲜亮的紫红色衣服,但他们的衣服似乎永远不会褪色,即使衣服磨穿了,颜色依然亮丽如新。所以大家把地中海东岸的这些居民所在的国家称为“紫红色的国度”,在希腊语中写作Phoinike,这就是英语单词Phoenicia(腓尼基)的来源。
腓尼基人的紫红色衣服之所以不会褪色,是因为他们能够生产出一种紫色染料。后来,腓尼基人向海外各国出口这种珍贵的染料,从而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Phoenicia:[fi'niʃiə; -'ni:-] n.腓尼基
Phoenician:[fi'niʃiən; -'ni:-] n.腓尼基人,腓尼基语adj.腓尼基的
sabotage:阴谋破坏,暗中破坏,蓄意破坏
该词的词源是显而易见的,它本身就是法语词,源自另一法语词sabot(木屐)。法国人从sabot派生出动词saboter,用以表示“草率地做”、“破坏机器或工厂来取得罢工的胜利”等义,sabotage即为其名词形式。sabotage 一词似乎是在1910年前后出现于英语中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逐渐通用起来的。当时一些工会,特别是激进的工人组织,极力提倡以破坏机器的方式同厂方进行斗争。令人不解的是木屐和破坏机器之间的联系,因为从传统上来说,在法国木屐是农民穿的,住在城市的工人通常是不穿的。有一种解释认为,早先法国农民为了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穿着木屐去践踏地主的庄稼,词义即由此引申而来。另一种解释说,sabot除了指“木展”,也指固定铁轨于枕木之“鞋形物”(英语作shoe),1912年大罢工的铁路工人将其扭松或取掉,以此进行破坏。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法国工人可能将鞋扔进机器来使工厂的生产瘫痪。今天sabotage的词义有了扩展,不再限于机器或工厂,而用以泛指任何形式的破坏活动。
pansy:圆三色堇
汉语学名“圆三色堇”,亦称“蝴蝶花”。在古代诗人丰富的想象中,此花近乎圆形的花瓣宛如一张脸,似乎在沉思,在冥想,所以诗人赋之以一个颇带诗意的别致名称pensee。此乃法语,有thoughtful(沉思)之意。英语名称pansy即源于此,16世纪初原作pensee,以后又拼成pensy,最后才演变为pansy这一形式。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pansy常作贬义词用,指“同性恋男子”,这种用法源于英格兰。
mop:拖把
该词常常使人想起两三百年前英国各地一种名为mop fair的雇工集市。集市每年举行一次,集市日定在圣马丁节(Martinmas),即11月11日。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集市。找活干的人都聚集在此,身上佩有各自不同的职业标志。赶马车的在帽子上系一根鞭绳,牧羊人束一簇革毛,马夫扎一块海绵,佣人则手挥拖把(mop)、扫帚等物。想雇佣人的家庭主妇常常亲自到场物色合适的人选。由于mop是集市上主要的职业标志,故有mop fair之称。然而,mop 一词的来源似乎与此没有多大联系。一般辞书认为,rnop源自拉丁语mappa(布),跟map(地图)是同源词。
morphine 吗啡
rnorphine有时亦作morphia,前者原系法语,后者则借自拉丁文,汉译作“吗啡”,是鸦片的主要生物碱,无色或白色结晶粉,1806年首先由德国化学家泽尔蒂纳(F. W+ A. Serturner,1783 - 1841)分离而得。因其有麻醉镇痛作用,泽尔蒂纳就以希腊神话中的睡梦之神Morpheus的名字命名为Morphium。其它语言的名称都是由此演变产生的。
lukewarm:微温的
这其实是个复合形容词,由luke加warm组成。luke在中世纪英语作louke,源于荷兰语leuk,意思就是tepid(微温的)。既然luke本身已足以表示lukewarm的意义,再加上warm就似乎显得多余了。然而,这并不影响lukewarm 一词的通用。
leeway:余地,余裕
原为航海术语。船只在航行时往往受风的影响而偏离航线,向下风方向(leeward)漂移,此所谓偏航,造成的偏差就称leeway,汉语作“风压差”或“风压角”。假若船只逆巨浪行驶,或者船的龙骨( keel)不够长,不够深,驾驭不了水势,承受不住狂风,风压差就会很大,船只就可能很危险。即使不危险,偏航及由此产生的风压差也绝非行船者所想望的。然而,当leeway 一词像别的术语一样被用作普通词语时,它却转义为“余地”或“余裕”。例如:We need some leeway if we are to act effectively.(若要使行动获得成效的话,我们就得有一些周转的余地。)再如:He has an hour's leeway to catch the train.(他有1小时的富余时间赶火车。)leeway摇身一变似乎成了人们希望得到的,受人欢迎的,像breathing space(喘息的机会,考虑的时间)一样的东西。人们并不反对把术语通俗化,即将术语用作普通词语。可是,假若两者意义如此惊人地不同,就不免招人非议了。不管反对与否,leeway作为一个常用词如今已完全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地位。
jaunty:洋洋得意的
从词形上来看,jaunty 一词似乎是从jaunt(短途旅行,短程旅游)派生的,并且和jaunting car(爱尔兰的双轮敞篷轻马车)有亲缘关系。其实不然。jaunting car和jaunt倒是确有联系,但在词源上jaunty和这两个词没有任何关系。jaunty源自拉丁语gentilis‘belonging to the same family’,转由法语gentil‘noble’演化而来。有趣的是,jaunty是出自此源的第四个英语单词。第一个是gentle(出身高贵的,文雅的),13世纪转由法语gentil演变过来。其次是gentile(非犹太人),1 4世纪直接通过拉丁文《圣经》进入英语。第三个是genteel(有教养的,假斯文的),也是转借自法语gentil,16世纪进入英语。当jaunty一词在17世纪出现在英语时,它原先也表示“有教养的”、“绅士风度的”,以后才转义为“洋洋得意的”或“轻松活泼的”。
jabberwocky:胡言乱语,颠三倒四无意义的文章
英国作家卡罗尔( Lewis Carroll,1832 - 1898)所造,原为他所写童话《镜中世界》(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1871)中一首28行的诗的篇名。诗文似乎颠三倒四、毫无意义,实为荒诞诗体之首创,故jabberwocky一词现常被用以指“胡言乱语”、“颠三倒四无意义的文章”。作家在诗文中所造的词有好几个先后被收录到英语辞书中,如由gallop(奔驰)和triumph(凯旋)缩合而成的galumph(得意扬扬连跑带跳的行进);由chuckle(抿着嘴暗笑)和snort(高声大笑)缩合而成的chortle(咯咯地欢笑),疑由fair(晴朗的),fabulous(传说的),joyous(快乐的)三词缩合而成的frabjous(十分愉快的,极糟的),还有bandersnatch(骇人的怪物)等。
infantry:步兵
该词来源于拉丁文。从表面上看infantry(步兵)同易一个词infant(婴儿)似乎很有联系,但意义上又相去甚远。实际上,就词源来讲,这两者确乎源自同一个拉丁词infans(in‘not’十fari‘to speak’),字面意义是“不会说话(的人)"。婴儿自然不会说话,用infant表示“婴儿”是不难理解的。用infantry指“步兵”则是因为昔日步兵地位低于骑兵,步兵往往是那些太年轻而无经验,不能充当骑兵的士兵。infant与infantry分别是从意大利语infante与infanteria演变而来的。
hobo:流动工人,季节工人
这是一个美语用词,意思是“流动工人”或“季节工人”,它不同于tramp,也有别于bum。tramp指四处游荡,靠乞食和杂工度日的流浪汉,而bum指既不爱旅行又不从事劳动,整日喝得醉醺醺的无业游民,hobo则往往暗含喜爱旅行,随季节辗转各地,基本不带什么贬义。
关于hobo的来历,众说不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种说法是,它源出流浪汉之间一度通用的问候语‘Ho! Beau’。ho乃hi之异体形式,而beau源于法话,土腔常作bo,有guy(伙计)或dandy(花花公子)之意。这似乎是最流行的一种解释。另一种说法认为,hobo系homeward bound Civil Warveterans(南北战争期间返回家园的老兵)头两个词的首部缩
合而成。第三种说法认为,hobo系hoe boy(从事农活的流动人员)二词首部构成的缩合词。 hobo是大约1889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作为一个俚语词首次被收录而进入英语的。
helpmate:伴侣,伙伴
helpmate原作helpmeet,源出《圣经》。1611年问世的詹姆士王版( King James Version)即史称钦定本(AuthorizedVersion)英文《圣经》的首卷《创世纪》(2:18,20)中耶和华上帝所说的一句话被译成1 will make a help meet for him。其中meet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里是个形容词,作suitable(合适的)解,句中的him指Adam(亚当),所以整句话的意思应为1 will make a help suitable for him(我要为他造一个合适的帮手)。上帝的言下之意是为亚当造一个配偶,以便帮助他工作,因为他觉得亚当一人独居不好,而且伊甸园的许多动物亚当一人也管不过来。“后基督教徒们把help meet两词误读为一词,在印刷中也被连排成helpmeet。既然亚当合适的帮手是他的妻子夏娃,helpmete就很自然地被用来指“伴侣”或“配偶”。到了18世纪时人们又将helpmeet中的meet和当时常发成同音词且意为“配偶”的mate相联系并混同起来,使helpmeet最终演变为helpmate。这可以说是讹误之讹误的结果。然而,这种结果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似乎更符合逻辑。在词汇学中helpmate常被作为俗词源的一个典型例词。
hector:恃强凌弱的人,虚张声势的人
该词源于希腊神话。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Hector(赫克托)是特洛伊战争中特洛伊军的统帅。他作战勇猛,曾烧毁希腊人的舰队,在杀死帕特洛克罗斯( Patroclus)后,自己也死子帕特洛克罗斯的好友阿喀琉斯( Achilles)之手。在荷马笔下,Hector是故乡英勇的守卫者,又是多情的丈夫,慈祥的父亲。然而,这样的英雄式人物的名字作为一个单词进入英语之中却被赋予了令人不快的含义。作名词用时,hector意指“恃强凌弱的人”或“虚张声势的人”;作动词用时,hector则有“威吓”、“欺凌”之意。这确乎叫人有点难以理解。
Hector这一名字在早期的英国文学是被作为勇士的象征的。从褒到贬的变化似乎发生在17世纪晚期。伦敦有一帮年轻暴徒自称Hectors,他们在街头挥舞刀剑,凌辱路人,毁坏窗户,为非作歹,制造恐怖气氛,一时臭名远扬。hector很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获得贬义的,而与神话里高贵的英雄Hector投有多大联系。
此外,另有一种说法。一些学者指出,人们往往认为英雄都是虚张声势,恃强凌弱的。基于这一见解,在中世纪的大众性戏剧中Hector常常被演成飞扬跋扈式的人物,于是hector的贬抑用法便由此产生的。
grapevine:小道消息
grapevine本意是“葡萄滕”,也可作“谣言”或“小道新闻”解。两个词义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追根溯源,grapevine产生新义恐怕要首先归因于电报发明家奠尔斯(Samuel Morse,1791 - 1872)。莫尔斯原是画家,后来改行,立志从事电报的发明研究。为了完成用电传递信息的伟大使命,他耗费了整整10年心血才把电报研制成功。1844年5月24日奠尔斯从华盛顿向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发出电文,结果试验获得极大成功。这是人类首次进行的长途电报通讯。电报诞生后,美国各地纷纷建立起电报线路。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技术低劣,所架电线多半七歪八扭。有人遂以grapevine(葡萄滕)喻之。于是出现了短语by the grapevine,意思是“用电线(通讯)”。
许多词源学家认为,若不是发生了始于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上述短语过不多久就会消失。战争爆发后,军事指挥官开始用电报传递战报。与此同时,怪事也随之发生。除了真实报道外,各种流言蜚语也不胫而走,致使人们真伪难辨。于是人们相信各地都存在着grapevine telegraphs(传递消息的秘密途径)。匿迹一时的短语by the grapevine也再度活跃起来。不过,此时该短语中的grapevine已经获得与grapevine telegraph相同的含义,即“传递消息的秘密渠道”。嗣后,grapevine的词义进而引申为“小道消息”。
filibuster:阻挠议案通过
这本是个不惹人注意的词,但美国参议院却使它变得几乎尽人皆知了,它的意思是“(以冗长的演说等手法)阻挠议案通过”。
在众议院演说都有时间限制,但参议院则容许对一个议案进行无休止的辩论,而发表的演说也可与争论的问题完全无关。在一个参议员演讲时其他人不得进行干扰,除非有足够数目的参议员投票要求他中止演讲。许多重要议案就因一个或几个参议员拒绝停止演讲而遭扼杀。少数派往往采用这一拖延战术使议案无法迅速表决,最后迫使多数派作出让步乃至撤消议案。1957年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Strom Thurmond的演说长达24小时18分,创此类演说的最高记录,其目的是试图拖延对某项民权法案的表决。次高记录为俄勒冈州议员Wayne Morse所创,其演说超过22小时,他这样做旨在阻挠表决一项把近海油田划归沿海各州的议案。
buster常用以构成复合词,表示“挫败(或阻挠、破坏)…的人”,诸如blockbuster(重磅炸弹),crimebuster(刑事警探),broncobuster(驯马师),trustbuster(要求解散托拉斯的人)。但filibuster一词在词源上似乎和buster无甚联系。 filibuster源自荷兰语。17世纪大批海盗出没于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沿岸,抢劫往来商船,荷兰人把这些海盗叫做vrijbuiter(vrij ‘free’+buit‘booty’),该词进入英语后作freebooter,也用以指“海盗”。但该词也同时进入了法语(作flibustier),而后又进入了西班牙语(作filibustero),最后辗转来到了英语中,却以filibuster的形式出现。最初它和freebooter同义,也指“海盗”。到了19世纪filibuster被美国人用来指“擅自对外国进行战争者”,尤指“在拉丁美洲国家煽动叛乱的美国人”。“阻挠议案通过”这一词义始用于1853年,当时一位美国议员批评其对手的策略为“filibustering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使用阻挠手段对美国进行破坏)。
draconian:严酷的,严厉的
该词源自公元前7世纪雅典立法者Draco的姓氏。约公元前621年Draco依据习惯法编制雅典第一部以严酷著称的成文法。该法规定,罪无论轻重,一律判处重刑,对刑事犯罪,几乎一律处以死刑。一位希腊演说家说,它是用血写成的,故后人称苛法为Draconian laws(德拉古法),以Draconian 一词来形容严刑酷律。该词首字母现常作小写,词义似乎有所延伸,用以表示“严酷的”或“严厉的”。【“德拉科(Draco)”这一名字,可能来源于创造了一部苛刻法律的雅典第一位立法者Draco。在拉丁语中“Draco”的意思为龙或蛇,同时“Draco”也有天龙座的意思,】
czar:俄国沙皇,专制独裁者
罗马统帅、政治家恺撤(Julius Caesar,l00 - 44BC)死后,他的姓Caesar一直被始自奥古斯都(Augusrus,63BC -14AD)的罗马历代皇帝用作帝王的称号。,其实这一称号一直保留至神圣罗马帝国灭亡为止,此后义为欧洲各国所采用,只是在拼法上有些小的变化。CaeSar 一词的德语形式为Kaiser,用以指“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奥国、德国皇帝均用该词表示。15世纪时Laesar进入俄语,作tsar,也指“皇帝”,即“俄国沙皇”。czar原为波兰语拼写形式,系由Zsar演变而来。嗣后,czar和tsu,包括kaiser均被英语直接吸收。czar,tsar除了特指“俄国沙皇”,也喻指“独揽大权者”或“专制独裁者“,但czar似乎比tsar通用,面kajser除保留原先的特指意义外,偶而也指“行使绝对权威者”或“独裁者”。英语有一个医学术语Caesarian section(剖腹产手术)一般认为亦源出恺撒大帝的大名Caesar,因为据传说恺撒大帝系破膜产所生。
crap:屎,废话
人们常把该粗俗词与发明抽水马桶的19世纪英国卫生工程师Thomas Crapper (1837 - 1910)相联系。有一种传统说法,认为crap 一词的各种形式,不管用作名词、动词还是感叹词,不管用于本义,指“屎”,还是用于引申义,指“废话”,都源于此人的姓氏Crapper,特别是它的相关词,意指“厕所”的crapper。这种说法似乎颇有道理。但Crapper是在1882年发明抽水马桶的,而crap一词则在多年以前就已见诸使用。由此看来,Crapper的大名只是一种有趣的巧合,当然他的发明很可能有助于crap 一词的传播和使用。究其根源,crap实源于中世纪荷兰语crappe‘scraps’(碎片,废物)。
charisma:神授的超凡能力,神秘的个人魅力,领袖气质
charisma在17世纪是一个纯粹的神学术语,20世纪中期被社会学家政治化,以后经记者和政治家一再使用成了一个时髦词(vogue word),不时在报刊上露面。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John F- Kennedy,1917 - 1963)任美国总统时,记者屡屡用charisma 一词来形容肯尼迪所具有的那种领袖人物的非凡魅力,使该词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下子流行了起来。
该词借自希腊语,原希腊词最早见于《圣经·新约》的希腊文译本,常以复数形式charismata出现,用以指“神授的超凡能力”(如能治病、预言等)。17世纪时英语从希腊语借用了这个神学术语,作charism.1875年开始拼作charisma,最后后者成了较为常用的拼写形式。几个世纪以来,charisma一直用于宗教意义,就是说只用来形容摩西、耶稣等非凡的宗教人物。这个词的今义“神秘的个人魅力”始用于20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Max Weber,1864 - 1920)死后出版的著作《论经济和社会法》(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该书直到1947年才译成英语。charisma的这一世俗用法被社会学家所广为接受。到了60年代charisma一词又被广泛用来形容领袖人物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今天似乎有一种将charisma的词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向,把它用作appeal(吸引力)或magnetism(吸引力,魅力)的同义词。除了具有非凡魅力的政治领袖之外,各类名人,包括福音传道者、影星、运动员、将军和作家等,皆可用charisma 一词来形容。一些评论家强烈批评将charisma通俗化的这一做法,然而一个词使用多了其结果往往是会导致词义的扩大或一般化的。
cant:言不由衷之词
cant来源于拉丁语cantus‘song’(歌)或cantare‘to sing’(唱)。和多数同根词如cantata(大合唱),canticle(圣歌),cantilation(吟咏),chant(赞美诗)等不一样,该词自中世纪进入英语之时起就被赋予了贬抑含义。翻开辞书一看,我们可以发现cant的词义,诸如“伪善言词”、“(下层社会的)黑话”、“言不由衷之词”、“(乞丐等的)吟唱式哀诉”,几乎无一不带贬抑色彩。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有三,均与早先的基督教会有些联系。其一,一些牧师在做弥撒时只会机械地履行职责,不太注意吟诵的言词的含义。其二,乞丐被允许参加这些牧师主持的,为死人举行的宗教仪式,他们往往装得十分悲痛,来骗取人们的施舍,他们哀诉式的乞讨也影喃了cant一词的意义。其三,17世纪有位苏格兰传道士,因其虚伪不受欢迎,他的名字就叫Andrew Cant。 1711年8月18日《旁观者》(The Spectator)第47期上斯梯尔(Richard Steele,1672 - 1729)写的一篇文章在追溯cant 一词的词源时,试图将它与这位传道士的姓氏Cant联系起来,文中说:“他讲道所操方言,除了部分会众,据说无人听懂。”多数辞书对此很不以为然,但有某些根据说明,cant一词的贬降过程似乎多少受了这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