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skeptic(怀疑论者):仔细察看的人

公元前二、三百年前,在古希腊的一名哲学家皮洛(Pyrrho)开创了一门新的哲学学派。皮洛主张人的感知是不可靠的,人们无法据此获得真理。因此,他主张超然物外,对一切事物都保持淡定,不要轻易做出判断。他的口号是:“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据拉尔修写的传记,皮洛不关心任何事物,也不避免任何事物,对车祸、摔倒、被狗咬之类的危险无动于衷。有一次,他的朋友跌入泥坑,他径直走过,没有出手相助。又有一次在海上遇到风浪,别人都惊慌失措,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猪说,这才是人应有的不动心的状态。

皮洛的门徒们自称为Skeptikoi,该词来自希腊语skeptesthai(察看、深思),词根skep=scop、spec(察看)。因此 Skeptikoi可以理解为“仔细察看的人。”英语单词skeptic(怀疑论者)就来源于此,用来表示对事物保持质疑态度的人,尤其是对宗教信仰持有质疑态度的人。

skeptic:['skɛptɪk] n.怀疑论者,无神论者

skeptical:['skɛptɪkl] adj.怀疑的,怀疑论的,不可知论的

skepticism:['skɛptɪ,sɪzəm] n.怀疑论,怀疑的态度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keptic 词源,skeptic 含义。

autobiography:自传

发音释义:[ɔːtəbaɪ'ɒgrəfɪ] n. 自传;自传文学

结构分析:autobiography = auto(自己)+biography(人物传记)→自传;biography = bio(人物)+graphy(描绘)→传记

词源解释:auto←希腊语autos(自己);bio←希腊语bio(生命);graphy←希腊语graphia(描绘)

同源词:biography(传记)

antibiotic:抗生素

发音释义:[,æntɪbaɪ'ɒtɪk] adj. 抗生的;抗菌的n. 抗生素,抗菌素

结构分析:antibiotic =anti(对抗)+bio(生物)+tic(形容词后缀)→抗生的→抗生素

词源解析:bio←希腊语bio(生命)

同源词:biology(生物学),biography(传记),biocide(杀虫剂)

hagiography:圣徒传记,吹捧性的传记

hagio-,神圣的,圣徒,-graph,写。引申词义吹捧性的传记。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biography:传记

“传记”是叙述一个人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Biography是从希腊语词biographia来的,bio,意思是“生活”、“生命”;grapho是“写”。合在一起即“生活的写照”。“自传”叫autobiography,即“自己的传记”。

和bio(生活、生命)有关的还有一些词,如biology(生物学),biosphere(生物圈,生命层)。

sycophant:拍马者,谄媚者,谗言者

无花果(fig)是世界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原始人即已栽培,原产亚洲西部,以后其栽培扩大到爱琴海地区和地中海东部诸国及岛屿。无花果曾是古希腊各城邦的主要食物之一,特别用于斯巴达人的宴席上。古雅典的无花果在整个东方备受赞誉,并有专门立法管理其出口,甚至一度禁止其出口。据古希腊传记作家、散文家普卢塔克(Plutarch,46? - 120?)所述,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非法私运无花果出口,但却常常被知情人告发,这类告密者(informer)希腊语作sykophantes。英语sycophant 即源于此。该词于16世纪出现于英语之中,以后又从“告密者”一义引申出“诽谤者”、“谗言者”、“谄媚者”等义。以上说法虽然难以证实,但却被普遍接受。

按字面义讲,意为“告密者”的希腊语 sykophantes 原义应为 fig-shower ,此处 fig 不指无花果,而指一种侮辱性的手势,即把大拇指夹在两指之间或放在上牙之下。那么,作此手势的人与告密者究竟有何联系呢?据传,古希腊时告密者在执法官面前检举揭发走私犯时,常朝他们作这一手势,来讨好执法官,故而得名。这种猥亵手势(fig)至今仍然在地中海地区广为使用。

graphite:石墨

词根-graph-指“写”,如:autograph(亲笔签名)、biography(传记)、telegraph(电报)、geography(地理;“记录大地”)等;后缀-ite有“矿石”的含义,再如granite(花岗石)、bauxite(铝土矿)、magnetite(磁铁矿)、ammonite(菊石)等。

carve:雕刻

词根graph-指“写,画”,同根词有graph(图表),biography(传记)等。原始的书写形式,是用尖物在黏土板上刻划;词源上“刻”和“写”也是统一的,单词carve(雕刻)和词根graph-(写)同源,来自同一印欧词根。f、v音变:brief(简短的)—abbreviate(缩写)。

paragraph:段落

前缀para-表“在旁边”,如parallel(平行线);词根graph表“写,画”,如biography(传记);本义为“在边上画”,古代西方语言不分段落,没有间隔。古希腊人为让读者便于阅读,就在每一个新内容开始的一行词下划一条横线,他们称之为paragaphos。

Hobson's choice:无余地的选择;别无选择

关于其由来,英国作家斯梯尔(Sir Richard Steele,1672-1729 )曾于1712年在他主办的杂志《旁观者》(The Spectator)第509期上发表过一篇短文作了介绍。Hobson原为人名,全名是Tobias/Thomas Hobson(1544??-1631)。他是17世纪剑桥地区的一个驿站老板,养有40多匹高头大马供人租用,租用者多为剑桥学生。但是他不容许租用者自己随意挑选,只许将离马厩门最近的那匹马牵走,否则不予租用,毫无商量余地。他所定的这一规矩并非没有道理。他认为大学生不会好好照料马匹,而他却爱马如命,为了不使马儿过于劳累,他采取了依次出租的办法。休息最久,马力恢复最好的,总是靠近马厩门的马。Hobson这种不给人以选择余地的做法,人们称之为(霍布森的选择)。

此人还是个名见经传的人物。据《全国名人传记辞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所载,死后他将一笔可观家产遗赠给了剑桥,当地有条街道以其名字命名。英国作家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曾撰文纪念他,英国大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还特地为他作了两段饶有风趣的墓志铭。Hobson受到两位名作家如此垂青,在一定程度上使得Hobson's choice一语得以经久不衰,并沿用至今。词义至今一直无甚变化,现仍表示“无选择余地的选择”,或“无选择余地的局面”。1915年Hobson's choice曾被用作一个戏剧的剧名,1953年还被作为一部英国影片的片名。此语有时和动词have搭配使用,作have Hobson's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