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phrodisia(性欲):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女神阿芙洛狄忒

阿芙洛狄忒(Aphrodite)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她是奥林巴斯十二主神之一,是爱情和女性美的象征。她是众神仰慕的对象,据说神王宙斯也追求过她,被她拒绝后强行把她嫁个了丑陋的火神。阿佛洛狄忒与高大威猛的战神私通,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和其他子女。她还跟美男子阿多尼斯相爱。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流传着大量她的风流韵事。

阿芙洛狄忒的名字Aphrodite的意思是“水泡中产生的”,希腊词根aphro表示水泡。因为传说当克洛诺斯阉割乌拉诺斯后,乌拉诺斯的精血洒落在大海上,产生了很多泡沫,阿芙洛狄忒就从泡沫中诞生。从她的名字Aphrodite产生了不少跟性爱相关的词汇,如aphrodisia(性欲)、aphrodisiac(春药)。四月April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Aphrodite:[,æfrə'daɪti] n.阿佛洛狄忒

aphrodisia:[,æfrəu'diziə]n.性欲,(医学)性欲炽盛

aphrodisiac:[,æfrə'dɪzɪæk] n.春药adj.激发性欲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phrodisia 词源,aphrodisia 含义。

watermelon:西瓜

这是一个复合词,来自 water(水)+ melon(瓜)→ 即一种水分较多的瓜,按理说这应该叫做“水瓜”,但由于这种瓜最先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所以咱们的古人就将其取名为“西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rosemary:迷迭香Rosemary罗斯玛丽(女子名)

这是一种观赏植物,汉语叫“迷迭香”。英语名称rosemary是拉丁文名称ros marinus演变而来的。ros意为dew(露),marinus意为marine(海的),ros marinus即sea-dew之意,因为昔日人们常在法国南部海边的悬崖上看到它,所以给它取了这么个名字。英语根据拉丁文名字把它叫做rosmarine。ros在英国人听来很像rose(玫瑰)一词,而marinus却使人想起常用名Mary。最后人们索性称之为rosemary,并以此花献给圣母玛利亚(Virgin Mary)。

  古人认为rosemary能增强记忆,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rosemary常被视为纪念(remembrance)和忠诚的象征,故常用于婚礼。rosemary的花香,叶和茎也香,特别招惹蜜蜂。在美国温暖地区和英国广泛栽培于花园。在英国的花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盛开rosemary,哪里的主妇是当家。”(Where rosemary thrives, the mistress is master.)

  

lunatic:疯子   

今天有些西方人因在睡觉时月光照在脸庞上面感到不舒服。他们也许还不至于相信自己会因此精神错乱。然而,旧时迷信的阴影至今仍然留在他们心间。多少世纪以来,至少从古罗马时代起,在西方一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精神病与月的盈亏有关,在月亮逐渐变圆之时,精神病患者就会随之变得更加狂乱起来。意为“疯子”的lunatic一词正是基于这一说法产生的。它源自拉丁语luna(月亮)。在罗马神话中Luna是月亮女神露娜,传说人的发狂是受他的影响的。lunatic早在1290年就已在英语见诸使用,但如今已不再用以指“疯子”,而只是指“极端愚蠢的人”,短语lunatic asylum(疯人院)还被一般辞书列为禁忌语。英语中另有几个含moon的复合词,如moonstruck(发狂的),moonhead(笨蛋),mooncalf(先天白痴)等,其产生与上述说法都不无关系。

  

laurel:月桂树,殊荣   

laurel汉语作“月桂树”,源于拉丁语laurus,人们常用它来喻指“荣誉”或“殊荣”。关于laurel这一象征意义的由来,流传着一则古罗马神话故事。

  有一天太阳神阿波罗( Apollo)出言不逊激怒了爱神丘比特(Cupid.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Eros)。丘比特便把一支点燃爱情烈焰的金箭射进阿波罗的骨髓,同时又以一支熄灭爱情之火的铅箭射在河神佩纽斯( Peneus)之女达佛涅(Daphne)的心上。顿时爱情之火在阿波罗心中熊熊燃烧。他一眼看见路过的达佛涅,便向她倾吐恋慕之情。那知达佛涅对爱情已经变得冷若冰霜。她一见阿波罗转身就跑,阿波罗在后面紧迫不舍。跑到河畔时达佛涅已是气喘吁吁,情急之下只得祈求父亲解救。刹那间达佛涅蓦地消失,在阿波罗眼前出现了一株枝繁叶茂、亭亭玉立的月桂树。阿波罗见此情景,悲恸欲绝。他把这株月桂树移植到自己神宙旁,并用月桂枝叶编成冠冕,时时戴在头上,以表示对达佛涅的倾慕和思念。于是月桂树成了阿波罗的圣树。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据此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用月桂枝叶编成冠冕,授予凯旋而归的英雄和音乐、体育等竞赛的优胜者,以后成了欧洲一种习俗。这种冠冕英语亦称laurel,汉语作“桂冠”。英国历史上曾授予优秀诗人以“桂冠诗人”(The Poet Laureate)的荣誉称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laurel当作光荣的标志,荣誉的象征。

jade:玉,翡翠  

在中世纪时西欧人中流传着宝石具有神奇的治病效用的迷信,其中玉被认为对治疗肾病特别有效。16世纪初,当西班牙人把玉从美洲带回时,他们就给它取名为piedra de ijada,其字面义是stone of the side(治肾病的石头),因为他们认为玉能治好肾痛。古法语吸收了这个名称,并把它缩略为ejade,以后l’ejade(l’为定冠词)演变为le jade(le为定冠词),就是说ejade的首字母脱落了,变成jade。到了18世纪jade进入了英语,也用以指“玉”。说来有趣,其近义词nephrite(软玉)源自意为“肾”的希腊语nephros,大概也是因为希腊人认为玉能治肾病的缘故吧。在辞书中我们还常见到一个释义为“老马”或“荡妇”的jade,那是出自不同词源的另一个词,可能源于某种北欧语。

hyacinth:风信子

这是一种观赏植物,汉语作“风信子”,亦称“洋水仙”。关于其名称的由来,流传着一刚富于浪漫色彩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斯巴达国王之子,美少年雅辛托斯( Hyacinthus)受到太阳神阿波罗( Apollo)和西风神仄费洛斯(Zephyrus/Zephyr)的钟爱,可是他只喜欢阿波罗,这就使得仄费洛斯妒火中烧,近乎发狂。有一天,雅辛托斯同阿波罗在一起掷铁饼为戏,仄费洛斯出于嫉妒,将阿波罗掷出的铁饼朝着雅辛托斯猛力一吹,竟然误中太阳穴,雅辛托斯当场毙命。阿波罗为纪念他使其血泊中长出一种芬芳馥郁、形状优美的花,并且根据他的名字Hyacinthus把花命名为hyacinth。该花花瓣上隐约显有AIAI的斑纹,表示悲哀的呼叫,含有“哀哉”之意。难怪英国诗人弥尔顿称此花为“形容哀伤的含血之花”(that sanguine flower inscribed with woe).

hooker:引人上钩者,妓女   

关于其由来,在美国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它源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联邦军将领Joseph Hooker(1814 - 1879)。他手下士兵一度军纪比较涣散,休假时常和妓女鬼混。据某位美国总统之孙Charles Francis Adams,Jr.所述,在这位将军的兵团驻扎华盛顿市期间,他的司令部简直成了“一个有自尊心的男人不愿涉足,一个正经女人不能去的场所,那是酒吧和妓院的混合体。”(…a place where no self-respecting man liked to go, and no decent woman could go. It was a combination of barroom and brothel.)尽管他也曾下令管束部下和营妓,并禁止部下进入红灯区,但足人们却把他的大名Hooker和妓女联系起来,把妓女,尤其是营妓,戏称为hooker,把他的司令部所在的区语带双关地称作Hooker's Division。其实,hooker 一词在南北战争以前早已作为俚语用以指“妓女”。John Russell Bartlett所编的Dictionary of Americanisms(1859年版)就把hooker释义为“妓女”。按该词典,hooker源出纽约市曼哈顿一个名叫Corlear's Hook(简称the Hook)的码头区,在19世纪初这里是妓女麇集活动的地方。还有另一种解释说,之所以称娼妓为hookker是因为他们总是主动地挽住顾客的手臂,引他们上钩(hook)。由此看来,hooker并非源自Hooker将军的姓氏,但拼写和事情的巧合可能确实对hooker一词的流行起了一定作用。

hallelujah:哈利路亚

hallelujah亦作halleluiah,乃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欢呼语,用以表示赞美、欢乐或感谢等,常出现在礼拜仪式和赞美诗中,意为“赞美主”,但一般多音译为“哈利路亚”。关于该词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则意大利民间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三个罗马军团士兵,一个是罗马人,一个是意大利北部的皮德蒙特人( Piedmontese),另一个是德国人,被派去看守耶稣的遗体。当耶稣复活时,罗马人惊呼了一声Ha!皮德蒙特人喊了一声L’e lii!(是他),德国人则叫了一声Ja!(是啊)。hallelujah 一词就这样产生了。然而传说终归是传说,其真正词源乃希伯来语hallelu-yuh,相当于英语praise ye Jahveh。

blarney:花言巧语,奉承话

Blarney原为爱尔兰科克市(Cork)以北几英里处的一个村庄,村内有座城堡就以Blarney为名。Blamey城堡约建于1446年,城堡南墙城垛下有一块长方形石头被人称作Blarney stone(布拉尼石),放在常人很难够到的地方。据说假若有人倒悬双脚吻到此石即可变得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关于这块石头流传着一删有趣的故事。 1602年Blarney城堡被英军围困。堡主McCuthy Mor(一说Cormac Macathy)抵不住英军的长时间围攻,被迫同意向卡鲁( Sir George Carew)率领的英军投降。可是他却迟迟不履行投降条款,总足花言巧语地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让卡鲁一等再等,长达数月之久,致使卡鲁成了伊丽莎白女王宫廷里大臣们的笑柄。最后女王亲自过问此事,然而她所得到的也只是二封空洞无物、含糊其辞的长信。读了此信,女王也无可奈何地说,“That isrnore of the same blarney.”言下之意是,这香花言巧语较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此,blamey就这样作为“奉承话”、“花言巧语”的代用词进入英语词语的行列。据说这块Blarney stone正足为了纪念这位巧于辞令的爱尔兰人而流传后世的。谁能吻到它谁就将获得他所具有的雄辩口才。由此英语中又产生了have kissed the Blarney stone(吻过巧言石,巧于辞令)这一说法。

berserk:狂暴的   

从中世纪前至中世纪,在北欧民间一直流传着人称berserkr的武士们的英雄故事。这些武士不穿传统的甲胄,只披熊皮外套。挪威语ber相当于英语bear(熊),serkr相当于coat(外套),故berserkr 一词即含“熊皮外套”之意。 19世纪初这些故事传人英国后,berserkr也同时借入英语,作berserker,汉译作“熊皮武士”。据认为,是英国苏格兰作家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1771 - 1832)将该词引进英语的,首次见于他在1822年出版的小说《缚盗》(The Pirate)的一个脚注里。由于这些武士在作战前先喝烈性洒或吃致幻蘑菇,以使性情狂暴,并激发杀戮欲,因而无所畏惧,虽然不穿甲胄,不带武器,但总能置敌于死地。从berserker逆构而成的形容词berserk也因此被赋予了“狂暴的”、“狂怒的”、“发疯的”等义。berserker本身还往往转义为“狂暴的人”或“狂怒的人”。

wiseacre:自作聪明的人;自以为是的人

这是一个口语用词,意为“自作聪明的人”或“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关于它的由来,流传着以下一则趣闻轶事:

一位拥有大片土地的乡绅在舰队街(Fleet Street)魔鬼酒店(the Devil Tavern)当着英国剧作家、诗人、评论家琼森(Ben Jonson, 1572-1637)的面夸耀自己的地产。琼森打趣地说,“What care we for your dirt and clods? Where you have an acre of land, I have ten acres of wit.”(谁稀罕你那些泥块土垒?你有一英亩地,我就有十英亩才智。)“Good, Mr Wiseacre,”(说得好,Wiseacre先生)那位绅士说道。

另有一则关于音乐家贝多芬的类似轶闻。有一次,他收到一张署名“土地所有者”(landowner)的名片,他便将自己的名片回敬了一张给对方,并附上“智慧所有者”(brainowner)字样。

此类名人轶闻趣事可能有几分可信之处,然而词源学家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wiseacre和acre在词源上没有任何联系,该词是16世纪末从意为“预言者”的中古荷兰语wijsseggher或德语Weissager(相当于英语wise-sayer)演化过来的,无疑俗词源在变化过程中是起了作用的。

Aphrodite(阿芙洛狄忒):风流的爱与美之女神阿芙洛狄忒

阿芙洛狄忒(Aphrodite)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她是奥林巴斯十二主神之一,是爱情和女性美的象征。她是众神仰慕的对象,据说神王宙斯也追求过她,被她拒绝后强行把她嫁个了丑陋的火神。阿佛洛狄忒与高大威猛的战神私通,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和其他子女。她还跟美男子阿多尼斯相爱。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流传着大量她的风流韵事。

阿芙洛狄忒的名字Aphrodite的意思是“水泡中产生的”,希腊词根aphro表示水泡。因为传说当克洛诺斯阉割乌拉诺斯后,乌拉诺斯的精血洒落在大海上,产生了很多泡沫,阿芙洛狄忒就从泡沫中诞生。从她的名字Aphrodite产生了不少跟性爱相关的词汇,如aphrodisia(性欲)、aphrodisiac(春药)。四月April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她的罗马名字Venus也产生了一些跟性爱有关的单词,如venereal diseases(性病)。

Aphrodite:[,æfrəu'daiti] n.阿佛洛狄忒

aphrodisia:[,æfrəu'diziə]n.性欲,(医学)性欲炽盛

aphrodisiac:[,æfrəu'diziæk] n.春药adj.激发性欲的

Venus: ['vi:nəs] n.金星,维纳斯

venereal:[və'niəriəl] adj.性欲的,性交的,由性交传染的

venereal diseases:n.性病,缩写为VD

Cinderella:灰姑娘

来自法语cendre,灰,来自拉丁语cinis,词源同incinerate.灰姑娘故事在世界各地流传着多种版 本,据说最早版本来自中国,但是流传最广的版本来自《格林童话》。

sop to Cerberus:贿赂

在希腊神话中,Cerberus是地狱中的守门犬。它有三个头,尾巴又像蛇,无论谁要通过地狱大门,不给Cerberus—点油水讨好它, 就休想进出。

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Virgil,公元前70〜前19)在《伊尼特》(Aeneid)中描写了一个故事。书中的主角埃捏阿斯(Aeneas)深人地狱时,被魔犬Cerberus所困;后来得到女巫西比尔(Sibyl)的救助,用诱饵贿赂(sop)这头贪婪的魔犬后,埃涅阿斯才得以逃回阳间。

由于这个古老的传说,至今希腊一带仍流传着一种风俗,下葬时都要塞一块饼在死者手中,贿赂Cerberus好以便放行。所以“巴结魔犬Cerberus”(sop to Cerberus)也就变成“贿赂”的意思了。

Venus:魅力无穷的爱与美神维纳斯/阿芙洛狄忒(Aphrodite)

阿芙洛狄忒(Aphrodite)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奥林巴斯十二主神之一,又被音译为“阿弗洛狄忒、阿芙洛狄特”,是爱情和女性美的象征。在罗马神话中对应的女神为“维纳斯”(Venus)。她是众神仰慕的对象,据说天神宙斯也追求过她,被她拒绝后强行把她嫁给了丑陋的火神。阿芙洛狄忒与高大威猛的战神私通,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和其他子女。她还跟美男子阿多尼斯相爱。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流传着大量她的风流韵事。

阿芙洛狄忒的名字Aphrodite的意思是“水泡中产生的”,其中词根aphro表示“水泡”。因为传说当乌拉诺斯被儿子克洛诺斯阉割后,其精血洒落在大海上,产生了很多泡沫,阿芙洛狄忒就从泡沫中诞生。由于阿芙洛狄忒代表着情欲和性爱,从她的名字Aphrodite产生了不少跟性爱相关的词汇,如aphrodisia(性欲)、aphrodisiac(春药)。表示“四月”的单词April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因为四月是结婚的好季节。

阿芙洛狄忒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维纳斯”(Venus)。金星就是用她的名字命名的。从她的拉丁名字中还产生了一些跟性爱有关的单词,如venereal diseases(性病)。

Aphrodite:[,æfrə'daɪti] n.阿芙洛狄忒

aphrodisia:[,æfrəu'diziə] n.性欲,(医学)性欲炽盛

aphrodisiac:[,æfrə'dɪzɪæk] n.春药adj.激发性欲的

April:['eɪprəl] n.四月

Venus:['viːnəs] n.金星,维纳斯

venereal:[vəˈnɪəriəl] adj.性欲的,性交的,由性交传染的

venereal diseases:性病,缩写为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