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fire(篝火):在萨温节焚烧宰牲骨头的火堆
在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之前,不列颠群岛上居住的凯尔特人主要信奉德鲁伊教(Druid)。德鲁伊教徒在每年的10月31日过萨温节(Samhain,又称夏末节或仲夏节)。德鲁伊教徒认为10月31日是夏季的结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阴阳两个世界最接近的时刻,死亡之神Samhain在这天晚上会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间,寻找替身。因此德鲁伊教徒会在这一天晚上熄灭家里的炉火,而在露天点起火堆,在火堆中焚烧宰牲的骨头,作为给Samhain的献礼。他们还会用动物的头和皮毛装扮自己,发出古怪的声音,使Samhain认不出自己,从而躲避灾难。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万圣节(Halloween)。现在西方万圣节的很多活动,如化妆、南瓜灯都源自萨温节。
英语单词bonfire就源自萨温节时用来焚烧宰牲骨头的火堆。它源自古英语banefire,由bane(bone,骨头)+fire(火)构成,意思是“焚烧骨头的火”。后来该词词义发生泛化,泛指在野外用于庆祝、娱乐或取暖等用途的火堆。
bonfire: ['bɒnfaɪə] n.篝火,营火。记:bon(bone,骨头)+fire(火)→焚烧骨头的火→篝火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onfire 词源,bonfire 含义。
Halloween(万圣节前夜):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鬼节)
一说起“万圣节”,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南瓜饼、鬼怪面具、小孩挨家挨户讨糖果等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上活动庆祝的是每年的十月31日晚上的Halloween(万圣节前夕、万圣夜),并非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AllHallow's Day)。Halloween是“万圣节”(AllHallow's Day)的前夜,但它的庆祝传统并非源自“万圣节”,而是来自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仲夏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
在古代凯尔特人的历法中,每年十月31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古代凯尔特人信奉“德鲁伊”宗教,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惧怕亡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亡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亡魂吓走。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为 了压制这种古代异教传统,希望人们淡忘萨温节,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AllHallow's Day),用来纪念殉道圣徒,hallow即圣徒之意。然而,萨温节的传统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人们虽然在万圣节对基督教圣徒表达敬意,却更喜欢 在万圣节前一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庆祝,如做南瓜灯、化妆、小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等。只是这个夜晚不再叫做“萨温节”,而是被称为Halloween,是 All-hallow eve的缩写,意思就是“万圣节前夜”,但很多中国人并不明白二者的关系,往往将Halloween和“万圣节”混为一谈。
Halloween:[ˌhæləʊ'iːn] n.万圣节前夜,鬼节
AllHallow's Day:万圣节
handicap(障碍):赌博时调整赔率的做法
赌博是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喜欢玩的游戏。赌博时需要解决的一种重要问题是保障公平性,使各方获胜的概率大致相同。例如,拿球赛进行赌博时,如果强弱分明,赌弱队赢的人会吃亏,这时就需要调整两支球队的赔率,提高弱队的赔率,降低强队的赔率,这样才能实现公平,吸引人们参与赌博。那么,由谁来决定赔率呢?以前是由中立的第三方仲裁来决定赔率,决定的方式叫做hand in cap。参与赌博的双方都拿出一定的担保金,抓在手中。然后双方都把手放到帽子里。第三方仲裁宣布双方的赔率后,参赌双方将手从帽子里拿出来。如果接受这个赔率则将手摊开,如果不接受赔率则以握拳表示。如果双方都接受赔率,则可以开始赌博,仲裁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作为酬金。如果双方都不接受赔率,则赌博取消,仲裁也可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但自己的声望受损,以后就很难再被人邀请来充任仲裁了。如果一方接受另一方不接受,则赌博取消,接受赔率的一方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仲裁因为没能完成任务而空手而归。
英语单词handicap就来自hand in cap,指的是赌博或比赛时为了实现公平性而进行的各种调整和设置。除了设置赔率外,最常用的方式是给优势方设置障碍或不利条件,如在赛马比赛中,给优势赛马增加负重。因此,handicap还可以表示“障碍、不利条件”。在现代英语中,常用handicapped代替disabled,用来委婉地表示“身体残疾的”。这种表示的确够委婉的,不是说你“残疾、无能”,而是说你你太优秀了,老天为了让其他人能与你公平竞争才给你设置了一些不利条件。
handicap:['hændɪkæp] n.障碍,不利条件vt.妨碍,阻碍,使不利
handicapped:['hændɪkæpt] adj.残疾的,有生理缺陷的n.残疾人,缺陷者
handicapping system:差别积分制,机会均等化比赛法
consul(领事):古罗马时期的共同执政官
英语单词consul来自拉丁语,原本指的是古罗马时期的共同执政官,人数一般为两名。关于consul的拼写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来自consulere(to take counsel,咨询),缘自执政官需要向元老院征求意见;另一种解释认为consul由con+sal/sell/sedl构成,表示“坐在一起”,缘自执政官数量一般为两人或以上,需彼此协调,共同执政。
历史上,除古罗马以外,还有一些时期,在一些国家曾经出现以consul(执政官)作为国家元首的情况,如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就以三名consul共同执政,但拿破仑作为“第一执政”独揽大权。
中世纪后期,国际商贸日益兴隆。在同一个地方经商的外国商人为了协调解决彼此的商业争议,自行组织起来,推举一位或多位人士担任仲裁人,负责仲裁彼此的商务争议。这种仲裁人也被称为consul,中文译为“领事”。之所以称为consul,是因为他的产生和职责和古代执政官一样,都是由众人推选出的,负责仲裁。后来,领事变成了由政府派遣,但其称谓consul一直没变。
consul: ['kɒns(ə)l] n.领事,(古罗马)执政官
consular: ['kɒnsjʊlə] adj.领事的
consulate: ['kɒnsjʊlət] n.领事,领事馆,领事职位,领事任期
arbiter:仲裁者
发音释义:['ɑːbɪtə] n. 仲裁者;裁决人
结构分析:arbiter = ar(=ad,去)+bit(去某地)+er(的人)→受法官委托,去某地判案的人→仲裁者
词源解析:arbiter←拉丁语arbiter(公断人)
背景知识:arbiter的本意是古罗马法律中的“公断人”,指由裁判官指定来办理小型案件的人,拥有一定自由裁量权,但须遵照法律法规。arbiter和arbitrator都可以表示“受争议双方委托,居中仲裁的人”,但arbiter比较书面,arbitrator比较通俗,并且arbitrator的自由裁量权更大,甚至可以是arbitrary(武断的)。
同源词:arbitrate(仲裁),arbitration(仲裁),arbitrator(仲裁人),arbitrary(武断的)
arbitrate:仲裁
发音释义:['ɑːbɪtreɪt] vt. 仲裁;公断
结构分析:arbitrate = arbitra(仲裁)+ate(动词后缀)→仲裁
词源解析:arbitr←拉丁语arbiter(公断人)
arbitrary:武断的
发音释义:['ɑːbɪt(rə)rɪ] adj. 任意的;武断的;专制的
结构分析:arbitrary = arbitra(仲裁)+ry(形容词后缀)→像仲裁人仲裁那样的→武断的,专制的
背景知识:仲裁人为争议双方进行居中仲裁时所提供的裁决意见通常都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因此是独断的、专制的。
Midsummer:’s Day 施洗约翰节(6月24日)
即仲夏节,同时也为“施洗者约翰”的节日。参照百度百科。
gossip:爱说长道短的人,闲谈
在中世纪时说一个人是gossip毫无贬抑的含义。gossip的前身是古英语复合词godsibb,源出撤克逊方言,其中god即God(上帝),而sibb则意为relative(亲属),故godsibb原义为godparent(教母或教父)。按基督教的传统习俗,婴儿在洗礼时须有教母或教父,而教父和教母不能是婴儿的亲生父母。教母或教父在洗礼仪式中乃受洗者之监护人,因上帝之故而成了受洗者的亲属,故日godsibb。到了14世纪前后,该词中的字母d开始消失,拼写形式逐渐演变成gossib,以后又进而演化为今天仍在使用的gossip。它的词义也在开始发生变化。教母或教父一般都是受洗者父母较亲密的朋友。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感兴趣的事可谈,甚至无话不谈。据此,gossip之义逐渐由“教母(父)”引申为“密友”,后来又进而引申为“爱说长道短的人”和“闲谈”等。我们从莎剧中可以看到,在莎士比亚时代该词拼写形式已作gossip。在莎翁几个不同剧中gossip用于不同的意义,如在《维洛那二绅士》用于“教母”一义,在《仲夏夜之梦》用以指“女友”,而在《错误的喜剧》中则用作动词,表示“闲谈”。
apron:围裙
这个一直意指“围裙”的apron在中古英语原作napron。它源自古法语naperon,约在1500年前后,napron词首的n开始与前面不定冠词a结合,a napron常写作an apron。这两种形式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英国专人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 - 1599)的作品中还可看到napron这一形式。最后apron取代了napron。这叫做两词的错误划分( misdivision)或音节合并(coalescence/syllabic merging)。然而,与apron有亲缘关系的nap(绒毛),napery(桌布),napkin(餐巾)等词却仍然保留了首字母n。类似于apron情况的尚有umpire(仲裁人),orange(橙),adder(蝰蛇),auger(螺旋钻)等词。音节合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词首为元音的词有时会吸收前面的不定冠词an的字母n,使‘词形发生变化,如nickname(绰号),newt(蝾螈)原先词首并不带n。从以上某些词的字母n的得失现象我们多少可以看到口语对词的书面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叁见napkin,nickname,umpire)
adder:蝰蛇
在英语中有若干个词由于发音方面的原因词形发生了变化,adder即为一例。该词在中古英语原作naddre或nadder。自14世纪起nadder的首字母n开始与前面的不定冠词a结合,a nadder逐渐地变成了an adder。情况类似的还有apron(围裙),auger(螺旋钻),eyas(小鸟),ouch(饰针),umpire(仲裁人)等词。adder原来泛指蛇或毒蛇,后来词义缩小了,现特指“蝰蛇”,一种毒蛇。(参见apron,nickname,umpire)
valentine:(在情人节选定送礼致意的)情人;情人卡
2月14日是西方的St. Valentine's Day(圣瓦伦庭节)。人们在这一天庆祝浪漫的爱情并向心爱的人寄情人卡、赠送红玫瑰或巧克力,表示倾慕之情。按传统的做法,情人卡上是不署名的,所以收到情人卡的人就得自己猜这卡是谁寄来的了。有的人还特地在这一天选择情人。实际上这可以说是专为情侣设立的节日,所以人们也称之为“情人节”。在此节日赠送给情人的礼物或贺词、贺卡、图画,在此节日选定送礼致意的情人等,在英语中均可用valentine一词来表示。
St. Valentine是公元3世纪一位基督教殉教者。根据传说,有两个St. Valentine同日殉难,一个是意大利牧师、医生,另一个是意大利境内特尔尼(Terni)的主教,可能原本就是一人。英国教士勃特勒(Alban Butler, 1710-1773)所写《圣徒故事集》(Lives of the Saints)一书中讲述的二者故事几乎完全一致。Valentine因为帮助受罗马皇帝迫害的基督教徒而被逮捕,先遭棍打,后被斩首。死刑是公元270年2月14日于罗马执行的。因此,后人便把2月14日作为St. Valentine的祝典日,称St. Valentine's Day。
这一节日以后变成情人节则是由于两个日期上的巧合,与这两位圣徒毫无关系:2月14日正巧是古时传统的鸟类择偶日,而2月15日又是古罗马的牧神节(Lupercalia),一个与爱情有关的节日。英国诗人乔叟在他写的《百鸟会议》(Assembly of Fowls)一诗中提到鸟类在St. Valentine's Day这一天择偶交配:
For this was on Saint Valentine's Day,
When ev'ry fowl cometh to choose her make.
莎翁在《仲夏夜之梦》(Midsummer Night's Dream)一剧中也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
Good morrow, friends! St. Valentine is past;
Begin these wood-birds but to couple now?
青年人是富于想像力的,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的,青年人很容易由此联想到爱情。他们选择在这一天以抽签方式选择情侣,并给情侣赠送礼品。到了19世纪初期,青年人还在这一天给异性友人寄诙谐信或情书。到最后,与St. Valentine's Day重合的鸟类择偶日逐渐地演变为情人节。然而,这种源于古罗马的习俗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已经引不起公众多大的兴趣,情人节只是因为贺卡业的发达才得以保留至今。
umpire:仲裁人,裁定人
这个单词一般指“公断人”,“仲裁人”,在法律上指“裁定人”(即仲裁人之间意见不一致时参加公断的第三者),在体育上则指“裁判员”,只限用于羽毛球、棒球、乒乓球、网球及排球等比赛中。14世纪源于古法语nonper/nomper(non 'not' + per 'equal,peer'),原字面义是third person (第三者),在中世纪英语原拼作 noumpere,到15世纪时首字母n脱离了 noumpere,转附到前面的不定冠词上,a noumpere 变成an oumpere,最后又演变为an umpire。类似现象也发生于另外几个英语单词。如apron (围裙),adder(蝰蛇),auger(螺旋钻)等原先词首都有个字母n。
jolly:欢乐的,高兴的
来自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jol,指仲冬节,与英语词汇yule有词源相关性;在古法语中是jolif,意义为“高兴的,节日般的”。
同源词:yule
arbitrary:随意的,任性的,专断的
arbiter,仲裁,裁判,-ary,形容词后缀。词义贬义化。
county:郡,县
county的长官是count [kaʊnt] n.(法德等的贵族头衔)伯爵,拆分为coun+t,实际t是拉丁词根it表to go,count就是one going together with the emperor,即皇帝身边的人,被派去管理的区域叫county。法国作家Alexandre Dumas, père大仲马有著名作品《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即《基督山伯爵》。
Yule:圣诞节;圣诞节期
Yule亦作yule,在古英语中词形为gēol,很可能源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Old Norse) jōl,原意是“仲冬节期”(mid-winter feast),在基督诞生之前指古时冬至时节的民俗节庆,为期12天。基督教传入英国之后,Yule转指“圣诞节”或“圣诞节期”。在圣诞前夜放入炉中燃烧的大原木叫做yule log,圣诞节期亦称Yuletide。
但到了19世纪中期之后这种焚烧大原木的风俗逐渐被在家中摆放圣诞树的习俗所取代。据传,圣诞树起源于德国。1841年德国王子艾伯特(Albert)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结婚时,在温莎城堡布置了英国第一棵圣诞树,从此摆圣诞树的习俗便传入英国。Yule一词现已不多用,只用作文学词语。英语另有一词jolly(愉快的)和Yule有亲缘关系,也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jōl。(参见Christmas,Xmas)
the lion's share:最大的份额
the lion's share 直译是“狮子的那一份”,但为何分给“狮子的那一份”是最大的,而不是大象或其他的动物呢?这是来自《伊索寓言》的成语。
话说狮子、狐狸、胡狼和狼四人一同去打猎。找啊,找啊,终于发现一头鹿,于是它们迅即将其扑杀。接下来的问题是,它们要怎样来分这个战利品呢?狮子老大乃大吼一声说:“你们先把它分成四等份再说!”三人听命立刻将鹿剥皮并分好四份。接着,狮子站在食物面前宣布裁决:我以万兽之王之尊,理所当然先分得第一份;再来我当仲裁的工作很辛苦再拿第二份;第三份则是属于我追捕的功劳;至于最后一份嘛,那就要看你们那个胆敢伸手放在上面。
可怜而又狡猾的狐狸一听,只能夹着尾巴咕哝而去,同时不满嘀咕:“你老大或许出力最多,但也没权全部独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