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y(记忆):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莫涅莫绪涅
莫涅莫绪涅(Mnemosyne)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盖亚的女儿,十二泰坦神之一。她是宙斯的情人,和宙斯一起生了九个缪斯女神。她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支着下巴沉思的女子;有时她在画笔下表现为一个接近成年的女性,发饰多珍珠和宝石,用右手的两个前指持着耳垂。
莫涅莫绪涅的名字中包含词根mneme,意思是“记忆”。变体有:memo,memor,mnem,mnes。
memory: ['mem(ə)rɪ]n.记忆,记忆力
remember: [rɪ'membə]v.记得,记起
memo: ['meməʊ]n.备忘录
memoir: ['memwɑː] n.回忆录,自传
memorial: [mə'mɔːrɪəl]adj.纪念的,记忆的,追悼的n.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仪式,纪念物
commemorate: [kə'meməreɪt]vt.庆祝,纪念,成为……的纪念
amnesty: ['æmnɪstɪ]n.大赦,特赦vt.赦免。记:a否定+mnes记忆+ty名词后缀→不再记得,既往不咎→赦免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emory 词源,memory 含义。
auspice(赞助):古罗马人的观鸟占卜法
古罗马的伊特鲁利亚人有通过观看飞鸟来占卜凶吉的做法。巫师用一个魔杖(lituus)在天空中画出一个区域,观察鸟在该区域的飞行,通过鸟的飞行来判断吉凶。这种观鸟占卜法称为auspice,源自拉丁语avis(bird,鸟)+specere(look,看)。后来,auspice的含义演变为占卜时取得的吉兆,并逐渐衍生出“赞助、主办”的意思,因为吉兆不就是老天爷的支持和赞助吗?
执行观鸟占卜的巫师叫做auspex,也叫做augur,所以观鸟占卜法也被称为augury。
古罗马人就职时,往往会先进行占卜,占得吉兆才会举行就职仪式。所以表示就职的单词是inaugurate,源自拉丁语in(into,入职)+augurare(augury,占卜)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占卜取得吉兆后就职”。
auspice:['ɔːspɪs] n.吉兆,赞助,主办
auspex: ['ɔːspeks] n. 鸟卜者;占卜者
augur:['ɔːgə] n.占卜师,预言者v.预言,占卜
augury:['ɔːgjʊrɪ] n.占卜,预言,预兆
inaugurate:[i'nɔ:ɡjureit]vt.举行就职典礼,开辟,创新,开始
inauguration:[ɪ,nɔːgjʊ'reɪʃ(ə)n] n.就职典礼,开幕式,开创
Orthodox(东正教):正统的基督教
公元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东西两个教会。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教会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开创的最原始的教会,并且都不让对方拥有这头衔。东部教会自称为“东正教”(Easter Orthodox Church),其中的orthodox是“正统”的含义,他们认为东正教会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导和崇敬的教会传统。东正教标榜“正统性”(orthodox),所以相对保守,如严格遵守不进行偶像崇拜的传统,教堂内外都没有立体塑像,宗教仪式更加复杂和神秘。
英语词根ortho表示“正的”,与此相反的词根是hetero,表示“不正”。
orthodox: ['ɔːθədɒks]adj.正统的,传统的,惯常的,东正教的n.正统的人,东正教。记:ortho正的+dox观点,思想→正统的
orthopedics:[,ɔ:θə'pi:dɪks]n.矫形术
heterodox:['het(ə)rə(ʊ)dɒks] adj.异端的。记:hetero异+dox思想→异端的
orthography:[ɔː'θɒgrəfɪ] n.正确拼字,正字法
Catholic(天主教):普遍的基督教
基督教大分裂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自称为“罗马公教会”(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其中的catholic是“普遍的,一般的”的意思,表示他们才是惟一真正的普世教会。罗马公教会于16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因而在中国被称为天主教。
天主教标榜“普世性”(catholic),所以宗教仪式相对简单,入教门槛较低,所以教众规模和分布范围远远超过东正教。
catholic: ['kæθlɪk] adj.普遍的,天主教的n.天主教,天主教徒
catholicism: [kə'θɔlisizəm]n.天主教,天主教义
catholicon: [kə'θɒlɪkən]n.灵丹妙药,万灵药
gossip(闲聊):爱闲聊的教父母
在基督教中有为孩子挑选教父母的习俗。男性为教父,女性为教母。教父母在孩子的洗礼仪式中扮演作保的角色。婴儿或儿童受洗后,教父或教母会教导受洗者在宗教上的知识,而如果教子女的双亲不幸死亡,教父母有责任去照顾教子。
公元14世纪的时候,教父教母的英语表达法是god-sib。god意为“上帝”,sib意为“相关”(如sibling表示“兄弟姐妹”)。教父教母正是通过上帝才与受洗礼的婴儿发生联系的。
godsib后来演变成gossip,意思也被引申和扩大,不仅表示“教父教母”,还表示“至交、好友”。至交好友们在一起,难免谈一些私房话。在16世纪的时候,gossip的意思就固定下来,表示“闲话;讲闲话;爱讲闲话的人”。
gossip: ['gɒsɪp] n.传闻,绯闻,流言蜚语,八卦新闻;爱传播流言蜚语的人vi.闲聊,传播流言蜚语
anthem(赞美诗):由唱诗班应答轮唱的圣歌
anthem最初是教堂里应答轮唱的圣歌。它和单词antiphon(轮流吟唱的歌)一样都来自希腊语antiphona。词根anti表示“against”或“in return”,phona是phone的变形,表示“sound”。这个词几经周折,最后演变成英语中的anthem,前三个字母ant还能依稀辨别出anti(in return)的痕迹。
anthem原本是教堂尤其是英格兰教堂在宗教仪式中所唱的圣歌,由唱诗班而不是会众来合唱。而在现代,anthem一词已经超越宗教领域,用来表示那种用于庆祝或为特定群体而作的歌曲,如national anthem就是“国歌”、 sports anthem(体育圣歌)就是大型体育赛会中所用的歌曲,如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是冠军)就是一首非常出名的体育圣歌。
anthem:n.赞美诗,圣歌v.唱赞美诗,唱赞歌。
antiphon: ['æntɪf(ə)n] n.轮流吟唱的歌,对唱的圣歌
February(二月):古罗马的牧神节
在基督教传入罗马之前,每年2月13日至15日,古罗马人都要杀牲饮酒,欢庆牧神节(Lupercalia)。人们将这一天看作是一年的开始,因此,人们忏悔自己过去一年的罪过,洗刷自己的灵魂,求得神明的饶恕,使自己成为一个贞洁的人,同时也希望洗掉一切晦气和烦恼,在新的一年得到好运和好收成。这一天,人们还会象征性地用羊皮鞭抽打那些希望怀孕的妇女,以象征净化妇女的身体,使其更加容易受孕和生产。除此以外,人们还将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该节日是情人节的前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才被情人节代替。
由于人们在牧神节要进行净化仪式,所以该节又被称为Februalia(净化节,菲勃卢姆节),来自拉丁语februa(净化)。英语单词February(二月),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month of Februalia)演变而来。
February: ['fɛbrʊ'ɛri] n.二月
bowling(保龄球):滚动撞击目标的圆球
保龄球运动(bowling)历史悠久,英国考古学家曾经在公元前5200年的埃及古墓中发现与现代保龄球类似的石球。因此,保龄球运动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中最早的体育运动。在不同地方和国家,都曾经出现了很多与现代保龄球运动类似的运动。
公元3、4世纪的德国教会中,流行一种“打恶魔”的宗教仪式。所谓“恶魔”,是树立在一起的几根球棒。操作者在指定距离外投出一地滚球,用球撞击球棒。如果能撞倒所有球棒,则表示操作者的信仰坚定。该宗教仪式由于趣味性太强,后来竟然慢慢从宗教仪式转变为日常游戏。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为其制定了统一的规则,形成了九瓶制保龄球,流行于欧洲。马丁路德也因此被称为“保龄球之父”。
在英国,流行的类似游戏叫做“草坪滚地球”。这是一种在户外草坪上进行的游戏。游戏者在固定距离外,瞄准预先滚动于地面的白球,投出手中的球,以两球停止后距离最近者为优胜者。由于许多英国贵族乐此不疲,荒废了武艺,致使爱德华三世在1366年颁布禁令,禁止此项游戏,时间长达170年之久。直到亨利八世时才解除禁令,再次盛行。
英语单词bowling是bowl的动名词形式。bowl原意指“木制的球”,源自拉丁语bulla(球状物,气泡)。bowl做名词时表示保龄球运动用球,做动词时表示玩保龄球,投球。
bowl:[bəʊl] n.木球,保龄球;碗vt.投掷(保龄球),(像投保龄球那样)平稳快速移动vi.玩保龄球,(像保龄球那样)平稳快速移动
bowling:['bəʊlɪŋ] n.保龄球运动
juggernaut(巨无霸):载有克利须那神像的巨型战车
在印度教中,克利须那神(Krishna,奎师那、黑天,字面意思为“黑色的神”) 通常被认为是毗湿奴神的第八个化身,在印度教徒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在印度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印度东部的普里市(Puri),印度教徒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 来崇拜克利须那神。克利须那神的神像被安置在一辆巨大的战车上,随着游行队伍前进。狂热的信徒往往会投身于车轮之下,任其碾过,以作为献祭给克利须那神的 牺牲品。载有克利须那神像的巨型车辆被称为juggernaut,来自印度语中克利须那神的名号之一Jagannath,意思为“世界主宰”。现在,juggernaut通常用来比喻“无情的、不可抗拒的破坏力”、“重型战车”。
juggernaut:['dʒʌɡənɔ:t] n.强大的破坏力,世界主宰,重型战车,巨无霸
memo-(记忆):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莫涅莫绪涅
莫涅莫绪涅(Mnemosyne)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 女神盖亚的女儿,十二泰坦神之一。她是宙斯的第五个妻子,和宙斯一起生了九个缪斯女神。她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支着下巴沉思的女子;有时她在画笔下表现为一个 接近成年的女性,发饰多珍珠和宝石,用右手的两个前指持着耳垂。
从莫涅莫绪涅的名字中产生了词根memo-,意思是“记忆”。变体有:memor、mnem、mnes。
memory:['mem(ə)rɪ] n.记忆,记忆力
mnemonic:[nɪ'mɒnɪk] adj.记忆的,助记的,记忆术的
remember:[rɪ'membə] v.记得,记起
memo:['meməʊ] n.备忘录
memoir:['memwɑː]n.回忆录,自传
memorial:[mə'mɔːrɪəl] adj.纪念的,记忆的,追悼的n.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仪式,纪念物
commemorate:[kə'meməreɪt] vt.庆祝,纪念,成为……的纪念
anoint(膏立):犹太人用油脂涂抹的宗教习俗
英语单词anoint来自古法语enoint,是enoindre 的过去式,其本意是指用油脂涂抹,用于医疗保健领域。但由于犹太人的一种“膏立”宗教习俗,该词产生了一种宗教含义。所谓“膏立”(anoint),就是 以膏油涂抹,以示受命于神。在犹太人中,国王、祭司等职位要经过“膏立”仪式才能就任;宗教器具要经过“膏立”后才能使用。犹太人的第一个国王扫罗就是由 先知撒母耳膏立的。由于犹太人的这种“膏立”习俗,原本仅仅表示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单词anoint从此有了特殊的宗教含义,表示通过涂抹膏油以册封为 王、祭司等。
anoint:[ə'nɒɪnt] vt.膏立,给……涂油使神圣化
the anointed:受膏者
the Anointed:救世主,基督
evocation(招魂):古罗马军队请求敌方守护神离开的仪式
英语单词evocation来自拉丁语动词evocare,由 ex(out)+vocare(voice)构成,意思就是calling forth(唤出)。该词来自古罗马军队在攻打敌方城市时的一种仪式。在攻打敌方城市时,为了避免招致对方城市的守护神的愤怒,古罗马人会举行一种仪式, 请求对方的守护神放弃对敌人的庇佑,离开敌方城市。为了争取神灵,古罗马人会在仪式上承诺为神灵修建比敌方更好的神庙或其他更优惠的条件。大家都知道,古 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神灵和人都具有同样的七情六欲,既然可以贿赂凡人,为什么不能贿赂神灵呢?
这种请求敌方守护神离开敌方城市的仪式就是evocation,字面就是就“大声呼喊、请求离开”。后来,除此以外,evocation还可以表示其他各种“招魂术”或召唤神灵前来做其他事情,也可以去掉其神秘含义,仅仅表示“唤起、唤出”记忆、联想等。
evocation:[,evəʊ'keɪʃən] n.招魂,唤出,唤起,引起回忆
evocative:[ɪ'vɒkətɪv] adj.唤起的,唤出的
orgy(狂欢放荡):古代罗马人崇拜酒神的仪式
英语单词orgy表 示“狂欢、放荡”,尤其是“性狂欢、群体淫乱”。它来源于古希腊人、罗马人对酒神的一种崇拜仪式。该词来源于希腊语orgia,意为“秘密仪式”,原本指 的是任何一种崇拜神灵的仪式,后来专指崇拜酒神的仪式,其核心内容包括狂欢放荡的舞蹈、歌唱和豪饮,以及在亢奋中胡乱砍杀献祭的牲畜。由于酒神崇拜仪式的 这种狂欢放荡特点,orgy一词逐渐发展出贬义含义,用来表示那种集体狂欢或淫乱活动。
orgy:['ɔːdʒɪ] n.狂欢,放荡
orgie:['ɔ:dʒi] n.纵酒狂欢,放荡
orgiastic:[ɔːdʒɪ'æstɪk] adj.狂欢的,纵欲的
profane(亵渎的):不被允许进入神圣区域的世俗之人
英语单词profane原本是一个宗教术语。在古罗马人信奉的一般人宗教中,在宗教 仪式中,一般的“俗人”不得进入宗教场所中的“神圣区域”(fanum),如寺庙的内庭,只有受过“启蒙”(initiated)的人即神职人员才有资格 进入这片区域执行各种宗教仪式。世俗人士即使要向神灵祭祀,也只能将祭祀用的牺牲放在fanum之前的祭坛上。因此,在拉丁语中,用profanus来表 示“世俗的”,是sacred(神圣的)的反义词。它由pro(in front of)+fanum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在fanum前门外的,不得进入fanum的”。
现在,profane一词的宗教色彩已经逐渐消失,并在“世俗的”词义之上衍生出“亵渎的”之意。
profane:[prə'feɪn] adj.亵渎的,世俗的vt.亵渎,玷污
spouse(配偶):签订了婚约的人
古希腊人在签订协议时都喜欢请神灵来做见证,方式就是在签订协议的同时祭奠神灵,最常用的祭奠方式就是奠酒,即把酒洒在地上请神灵享用。在希腊语中表示“奠酒”的单词是sponde,该词因而衍生出“承诺、立约”的含义。sponde进入拉丁语后演变为spondere,立约人则称为sponsus。古人结婚其实就是签订婚约然后举行婚礼,所以签订婚约的人也被称为sponsus。英语单词spouse(配偶)就来自拉丁语sponsus,本意就是“签订了婚约的人”。与它同源的单词是sponsor(赞助者、举办者),本意就是“承诺赞助或举办活动的人”。
spouse:[spaʊz; -s] n.配偶,vt.和……结婚
spousal:['spaʊz(ə)l] adj.结婚的n.婚礼,结婚仪式
sponsor:['spɒnsə] n.赞助者,举办者,保证人vt.赞助,发起
tournament(竞标赛):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
中世纪的欧洲盛行骑士比武大会。最早的比武大会一般认为诞生于法国,主要项目是马上长枪比武,即两个骑士手执长枪策马迎面对刺。在13世纪以前,骑士比武大会的军事气氛依然比较浓厚,显得非常的粗野残暴,有些时候几乎与真正的战争无异,参赛骑士所使用的武器都是战场上使用的开刃武器。可以说,一场骑士比武大会就是一场真实模拟战争的军事演习。到13世纪以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向庆典和仪式转变,参赛者往往以“秀”为主,通过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武艺,来赢得观众中领主或女性的赏识或青睐。15世纪,骑士比武大会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已经变得非常完备和复杂了,所用武器也与实战武器不同,增加了防护装置,长枪的枪头变成木制的。17世纪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英语单词tournament原本指的就是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来自法语tornement,由tornoier(长枪对刺)衍生而出,用来表示赛制类似中世纪骑士比武大会、需要经过多场比赛才能决定最终冠军的比赛,如锦标赛和联赛。单词tourney(锦标赛)也来源于此。
tournament:['tʊənəm(ə)nt] n.锦标赛,联赛,比赛
tourney:['tʊənəm(ə)nt] n.锦标赛vi.参加比赛
fealty(效忠):封臣向封建主宣誓效忠
在西方封建社会中,封臣在获封土地时,通常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向分封土地的封建主宣誓效忠,在这种仪式上所发的效忠誓言就是fealty。单词fealty和fidelity(忠诚、保真度)一样,都来自拉丁语fidelis(忠诚)。与fealty紧密相关的一个单词是homage(敬意、臣服之意)。“宣誓效忠”(oath of fealty)和“宣誓臣服”(act of homage)常常同时出现,但有时“宣誓效忠”(oath of fealty)也会单独出现。“效忠”(fealty)所包括的义务要少于“臣服”(homage)所包含的义务。并且,封臣只能向一个封建主表示臣服,因为一仆不可事二主,但可以获得多个封建主的封地,并向提供封地的封建主宣誓效忠,承诺履行该封地所关联的义务。
在现代,fealty一词所包含的封建色彩已经消失,仅仅用来表示“忠诚、效忠”。
fealty:['fiːəltɪ] n.忠诚,忠实,效忠
homage(敬意):封臣向封建主表示臣服之意
在西方封建社会中,封建主分封土地时,获封土地的人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向封建主表示臣服之意,宣誓效忠于封建主。该仪式所包括的最主要一个部分是act of homage(表示臣服)。英语单词homage来自拉丁语homo(man,人),意思就是向封建主宣誓从今以后就是他的man(人)了,承诺履行臣仆的各项义务,如参加领主会议和法庭、服兵役(oath of fealty)。现在,homage一词所包含的封建色彩已经消失,通常用来表示向某人表达崇高的敬意。
homage:['hɒmɪdʒ] n.敬意,尊敬,效忠
pay homage to:向……表示敬意
emancipate(解放):把手从奴隶身上挪开表示释放奴隶的仪式
按照古代罗马法律,罗马人在买卖奴隶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奴隶买来后,新主人把手放到奴隶身上,表示对奴隶的拥有权,这一过程在拉丁语中被称为mancipum,由manus (hand,如单词manual)+ capere(take,如单词capable)构成。主人释放奴隶时,则把手从奴隶身上挪开,表示放弃对奴隶的拥有权,这一过程在拉丁语中被称为emancipare。除了表示释放奴隶外,还可以表示罗马家庭中的一家之主放弃对子女、妻子的父权和夫权,给予他们自由。这是因为古罗马是父系社会,妻子、子女和奴隶一样都属于男人的私有财产。英语单词emancipate就来自拉丁语emancipare。
emancipate:[ɪ'mænsɪpeɪt] vt.释放,解放
emancipation: [ɪ,mænsɪ'peɪʃ(ə)n] n.释放,解放
triumph(凯旋):古罗马庆祝胜利的凯旋式
凯旋式是古罗马人庆祝军队凯旋归来的一种十分隆重的庆祝仪式,是军事将领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要想获得这种礼遇,必须符合一系列条件,包括:必须是军队的“统帅”并且拥有国家的统治大权、对外战争获得重大胜利等。获得凯旋式礼遇的将领被称为“凯旋者”。在仪式上,凯旋者头戴花环,脸被涂红,身穿特制长袍,乘坐金色战车,从专为凯旋式而设的城门中进入罗马城内。他的身旁紧跟着一名奴隶,不断在他耳旁低语:“记住,你只是一名凡人。”
参加凯旋式的还有凯旋者的部分军队。他们扛着标语,赶着满载战利品的大车,参加游行。队伍中往往还有被俘的俘虏以及用来祭祀的牺牲品。游行队伍按规定路线到达终点后,将处死一名战俘,将其他俘虏转卖为奴隶。在向朱庇特神奉献牺牲后,仪式结束,宴会开始,所有人开始豪饮狂欢。
在古拉丁语中,“凯旋式”叫做triumphus,可能来自古希腊语thriambos,意为“给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赞歌”。英语单词triumph(凯旋)就来源于此。
triumph: ['traɪʌmf] n.凯旋,胜利vi.得胜,成功
triumphal:[traɪ'ʌmfl] adj.凯旋的,胜利的
triumphant:[traɪ'ʌmfənt] adj.胜利的,得意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