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giant(巨大的):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族癸干忒斯

天神乌拉诺斯被其子克洛诺斯阉割时,溅出的精血洒落在大地女神盖亚身上,使盖亚诞生了巨人族癸干忒斯(gigantes),他们个个身材巨大,长发长须,大腿之上为人形,以两条蛇尾为足,因此也称为蛇足巨人,相传共有150人。他们还有一种特别的属性,那就是无法被神杀死。

第三代神王宙斯率领奥林巴斯诸神打败了泰坦诸神以及提丰,并将泰坦诸神禁锢在地狱深渊,这引发了大地女神的不满。在大地女神盖亚的鼓动下,癸干忒斯巨人以岩石和燃烧的栎树为武器,向奥林巴斯诸神发起了进攻,史称“癸干忒斯之战”。在战争中,奥林巴斯诸神得到一个预言,说只能在一个凡人的帮助 下,才能击败巨人族。因此,宙斯通过雅典娜找来了凡间最伟大的英雄赫拉克勒斯。盖亚知道后,就想寻找一种草药,为巨人族增加法力,使其对凡人的攻击也产生 免疫力。然而,宙斯抢先一步把草药采走了。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利用精湛的射术,射杀了众多巨人。在他的帮助下,奥林巴斯诸神终于打败了癸干忒斯巨人。

癸干忒斯的希腊语原意是“盖亚所生的”。从其名字gigantes中演变出了giant、gigantic等单词。

giant:['dʒaɪənt]n.巨人adj.巨大的。由gigant去掉g直接产生。

gigantic:[dʒaɪ'gæntɪk] adj.巨大的。ic是形容词后缀。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giant 词源,giant 含义。

breakfast(早餐):打破斋戒的第一餐

有很多人相信,短暂地禁食有益于身体健康。因此,很多宗教以及地方习俗中都有“斋戒”的做法,即在某段时期减少或停止饮食。斋戒在英语中是fast。斋戒期结束后吃的第一餐就叫做breakfast,字面意思就是“终止斋戒”。由于这一餐通常是在早晨吃的,所以后来breakfast就变成了“早餐”的英语叫法。

fast:[fɑːst] n.斋戒,绝食vi.禁食,斋戒adj.快的,迅速的

breakfast:['brekfəst] n.早餐vt.为……提供早餐vi.吃早餐

lady(夫人):揉面包的人

lady一词来自古英语hlafdige,等于loaf-kneader(揉面包者),指的是lord的夫人,家中的主妇。

在中世纪,lady一词是对贵族家的女眷的尊称。侯爵夫人、伯爵夫人、子爵夫人、男爵夫人以及公爵、侯爵和伯爵的女儿都可以称呼为Lady,用法与lord一样,在姓氏或封号前冠以Lady,在第二人称中为“my lady”。总而言之,lady指的是贵族家的女眷,因此lady一词含有“高贵、淑女”之意,在现代用作对所有女士的尊称。英语单词ladylike意思就是像淑女一样的。

lady: ['leɪdɪ] n.女士,夫人,小姐

ladylike: ['leɪdɪlaɪk] adj.像淑女那样的,贤淑高贵的

infantry(步兵):与骑兵相比,步兵的作战经验相当于婴儿

英语单词infantry(步兵)与infant(婴儿)的拼写非常接近,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原来,它们都来自拉丁语infantem,而infantem是infans的名词。infans由in(不)+fans(说话)组成,意思是不能说话,所以infantem指的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infant(婴儿)直接来自infantem,而infantry(步兵)来自infantem所衍生的infante(新手)。因为步兵是战场上的新手,所以被称为infante,继而经由西班牙语infanteria、法语infantrie演变为英语单词infantry。

为什么“步兵”是“新手”呢?这得从古代西方的军队结构说起。在中世纪的欧洲,军队一般只包括两个兵种:步兵和骑兵。其中,骑兵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步兵。因为骑兵需要马匹以及各种装备,骑士需要专业训练,通常只有贵族才能充当骑士。当时还没有兵役和常备军制度,打仗时都是临时征兵的。军队中,只有骑士是打小就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的,算是职业军人。而步兵通常都是从平民中临时征募的,只在作战前接受短期的军事训练,所以战斗经验远远逊于骑兵。与骑兵相比,步兵在战场上简直就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完全依赖指挥官的指挥。

infantry:['ɪnf(ə)ntrɪ] n.步兵。记:infant婴儿+ry→像婴儿般幼稚的兵种→步兵

infant: ['ɪnf(ə)nt]n.婴儿,幼儿,未成年人adj.婴幼的,幼稚的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 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

据《奥德赛》卷8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展开了辩论,“他们有三种主张:有的主张用无情的铜矛刺透中空的木马;有的主张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张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景观,来使天神喜悦”。结果是后一说占优势,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遭到了亡国之灾。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写的是特洛伊被希腊攻陷后,王子伊尼斯从混乱中携家属出走,经由西西里、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况。史诗第2卷便是伊尼斯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其中情节除了模拟荷马史诗的描述外,还做了更详细的补充。当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马拖进城的时候,祭司拉奥孔(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我怕希腊人,即使他们来送礼”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拉丁谚语:“Timeo Danaos,et dona ferenteso.”(原文中的达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腊各部族人)译成英语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 其简化形式就是 Greek gifts. 可惜特洛伊人不听拉奥孔的警告,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Greek gift 成为了一个成语,表示“a gift with some sinister purposes of the enemy;one given with intent to harm;a gift sent in order to murder 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英语的俚谚: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也与汉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十分类似。

Diana(戴安娜):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

戴安娜(Diana)是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及狩猎女神,奥林巴斯十二主神之一,等同于 希腊神话中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是天神朱庇特与暗夜女神勒托所生的女儿,阿波罗的孪生姐姐。她还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三个处女神之一,是女性 纯洁的象征,因此深受闺中处女的崇拜。她热爱自然,喜欢狩猎,是身手敏捷的女猎手。她的标志是戴在头上的一轮弯月。

据说戴安娜及阿波罗的母亲勒托生产时,花了9天9夜才生出戴安娜,而戴安娜一出生就帮助母亲接生了她的弟弟阿波罗。因此戴安娜还是助产女神。

在她三岁时,父亲朱庇特要送她礼物,戴安娜选择了永远的贞洁、箭囊、同弟弟一样的神职,以及远离人间的山林等。正如阿波罗常常被人们与太阳神赫利俄斯混同,戴安娜也往往被人与满月女神卢娜(Luna,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塞勒涅)混同。

传说,有一回,戴安娜狩猎后,在一股清泉旁休憩沐浴。没想到一个名叫阿克特翁(Actaeon)的猎人误闯了进来,看见女神迷人的胴体,惊得目瞪口呆。又羞又恼的女神将他变成了一头鹿,被自己的猎犬咬死。

在英语中,Diana是一个很常用的女性名字,如著名的戴安娜王妃。这个名字往往使人联想到一位美丽、高贵的金发女性。

Diana:[daɪ'ænə]n.戴安娜,月亮女神,抱独身主义的女子

elysium(极乐世界):希腊神话中英雄和好人的安息之所

在希腊神话中,神和凡人结合所生的英雄以及其他被神选中的好人、正义之士死后将在一 个名叫elysium的地方享福。这个elysium位于世界的西边尽头,通常翻译为“极乐世界”,相当于后来宗教神话中的天堂。在一些传说 中,elysium有时候也被称为“至福岛”(Isles of the Blessed)。

根据一些晚期的希腊神话,克洛诺斯最后与宙斯达成了和解,宙斯将克洛诺斯和其他被关押在塔尔塔罗斯中的提坦神释放,让他们居住在elysium。克洛诺斯成为了elysium的主人。

elysium:[i'liziəm]n.极乐世界,至福之地,天堂

elysian:[ɪ'lɪʒən] adj.乐土的,快乐的,像天堂的

Hellene(希腊人):希腊神话中希腊人的祖先赫楞

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亚该亚人、爱奥尼亚人等相继侵入巴尔干半岛等地。他们以及后来的多利亚人都自称是神灵赫楞(Hellen)的后代。他们有大致相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在希腊神话传说中,赫楞是大洪水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皮拉和丢卡利翁的儿子。他的每一个儿子都创建了一个主要的种族:埃俄罗斯创建埃俄尼亚一族,多洛斯创建多利安族,克苏托斯创建亚该亚族(来源于他的儿子阿开俄斯)与爱奥里亚族(来源于他的儿子伊翁,可能是庶生的)。他们征服了希腊的佛提亚地区,随后将他们的统治范围扩展到其他的希腊城市。于是那些地区的人便因为他们祖先的名字而被称为“赫楞人”(Hellene),即“希腊人”。

Hellene:['heli:n] n. 赫楞人,希腊人

iris(虹膜):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伊里丝

伊里丝(Iris)是希腊神话中的彩虹女神。她是神的使者,连接天与地,负责将凡人的祈求传递给神,亦将神的旨意传递给凡人。她的职责与神使赫尔墨斯有点类似,但她主要执行宙斯和赫拉的命令,并且缺乏赫尔墨斯的主动性。

伊里丝的速度快得像风一样,可以在瞬间从世界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甚至是到大海和冥府 的深处。她在天空匆匆飞过时会留下一道道色彩,形成彩虹。她最常见的形象是个带有双翅的少女,身着薄纱,在阳光下呈现出七种色彩,绚丽多姿。科学家用她的 名字来命名人体的虹膜以及鸢尾属植物。

Iris:['aɪrɪs] n.虹膜,鸢尾属植物,彩虹女神

irisation:[,aɪrɪ'seʃən] n.虹彩,虹色效果

uran-(天):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

希腊神话中,天神乌拉诺斯(Uranus)是大地女神盖亚通过单性繁殖所生,掌管天 空。后来,在爱神厄洛斯的影响下,盖亚与乌拉诺斯进行两性繁殖,生出了众多神灵。所以乌拉诺斯既是盖亚的儿子,又是她的丈夫,他们的后代主要包括十二泰坦 神以及数名独眼巨人与百臂巨人。因为这些神灵都是乌拉诺斯的子女,所以乌拉诺斯就自然成为了第一代神王。

乌拉诺斯贪恋权力,把盖亚与他所生的所有孩子都关押在深渊内。盖亚十分愤怒,就号召 孩子们起来反抗。其他孩子慑于父亲淫威,不敢有所表示,只有最小也是最强壮的儿子克洛诺斯答应帮助母亲推翻父亲。盖亚交给克洛诺斯一把锋利的石镰刀,让他 埋伏好。等到乌拉诺斯在盖亚身上发泄淫威时,克洛诺斯手持镰刀,一刀就隔断了乌拉诺斯的命根子。乌拉诺斯惨叫一声,逃到了天上,从此再不敢回到地上。天和 地从此实现了分离。

乌拉诺斯在希腊语中的含义是“天”,从他的英文名字Uranus中产生了表示“天”的词根uran。

Uranus:[ˈjʊərənəs] n.天王星,天神乌拉诺斯

uranium:[jʊ'reɪnɪəm] n.铀元素

uranolite:['jʊrənəʊlaɪt] n.陨石。记:urano天+lite小东西→天上飞来的石头

uranology:[,jʊərə'nɒlədʒɪ] n.天体学。记:uran天+ology学科→关于天体的学科

uranometry:[,jʊərə'nɒmɪtrɪ]n.天体测量学。uran天+metry测量→测量天体的学科

uranography:[jʊrə'nɒgrəfɪ] n.天象图学。记:urano天+graphy描绘→天象的描绘。

uranoscopy:[jʊ'rɑ:nəskəpɪ] n.天体观察。记:urano天+scopy观察→天体观察。

zephyr(和风):希腊神话中的西风之神泽费罗斯

希腊神话中,星空之神阿斯特赖俄斯与黎明女神厄俄斯结合,生下了各种各样的星神以及四方风神,这些风神分别为:东风之神埃俄罗斯(Aeolus)、西风之神泽费罗斯(Zephyrus)、南风之神诺特斯(Notus)和北风之神博瑞阿斯(Boreas)。

据传说,西风神泽费罗斯和光明神阿波罗同时爱上了一个美男子海辛瑟斯,但海辛瑟斯只 与阿波罗亲近,让西风神十分嫉妒。有一次,阿波罗和海辛瑟斯在一起掷铁饼,西风神暗中刮起西风,使阿波罗掷出的铁饼砸在海辛瑟斯的头上。海辛瑟斯伤重而 亡,阿波罗伤痛不已,就将爱人的尸体变成了一株风信子。

泽费罗斯还爱上了仙女克罗丽丝,在她身后紧追不舍。克罗丽丝拼命奔跑,但最终没能逃 脱,被泽费罗斯揽入怀中,从口中溢出美丽的鲜花,大地上也鲜花盛开。从此后克罗丽丝成为掌管鲜花、青春和欢乐的女神。克罗丽丝最后嫁给了泽费罗斯。结婚以 后,泽费罗斯送给她一座满是奇花异草的园子。春天到来的时候,克罗丽丝和泽费罗斯亲密地手挽着手在园子里漫步,他们一路上走过的地方百花齐放,绚丽动人。

由于在希腊,春季吹西风,所以西风就是春风。因此,从西风神泽费罗斯的名字Zephyrus中衍生出了表示“春风、和风”的英语单词zephyr。

anathema(咒逐):上帝憎恶的当灭之物

英语单词anathema来自希腊语anathema,由 ana(up)+thema(to put, to place)构成,字面意思就是“上交给上帝(由其处置)”。这个希腊语实际上是古代希腊人在翻译希伯来语的《旧约》时对希伯来语herem(或 cherem)的翻译。herem在希伯来语中最早指不符合犹太教信仰、上帝憎恶的“当灭之物”,如异教徒用来崇拜其他神灵的建筑、器具,以及其他与犹太 教义不符的财物。犹太人打败异教徒后捕获的这些物品不可拿回家私自享用,而应该献给上帝,由上帝来处置。“献给上帝”的方式一般是烧掉或砸碎。与 herem对应的希腊语anathema也就含有“上帝憎恶之物、异教徒所用之物”的含义。

在宗教领域,anathema表示一种非常严格的惩罚“革出教门”,仅仅适用于严重违反教规的信徒,相当于宣布你是“上帝憎恶之物”。在日常生活中,anathema表示“非常讨厌的人或物”。

与anathema一样含有词根thema的单词有theme(主题),字面意思就是“something set down”(写下的事)。

anathema:[ə'næθəmə] n.咒逐,革出教门;被诅咒者,非常讨厌的人或物

theme:[θiːm] n.主题,题目,主旋律

apostate(变节者):基督教中的叛教者

英语单词apostate原是一个基督教中的专用名词,用来表示曾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会,但后来背弃信仰的叛教者。它来自希腊语apostenai,由apo(away from)+stenai(stand)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站到一边,远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apostate是古罗马皇帝尤利安(Julia)。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两位统治者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联名签署了著名的《米兰 敕令》,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从此以后基督教会获得了官方名义上的承认,迅速发展,君士坦丁大帝更是受洗礼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基督教皇帝。然而等到君 士坦丁大帝的侄儿尤利安上台时,基督教的迅猛发展受到重挫。

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严格基督教教育下长大,但后来却转向希腊罗马的传统多神信仰。 他师承于新柏拉图主义,崇信神秘仪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将基督教信仰视为国教。他上台后就实行反大公教会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异 端,大肆攻击正统派基督教,教堂被焚毁和抢劫,基督徒被赶出军队和学校,朱利安本人还写书攻击基督教,意欲改变自君士坦丁大帝以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独尊 地位。这便是四世纪异教在罗马的复兴运动。因此尤利安被基督教会称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现在,单词apostate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可以用来泛指一切背弃信仰的人。

apostate:['æpəsteɪt]n.变节者、脱党者、叛教者adj.变节的、脱党的、叛教的

apostasy:[ə'pɒstəsɪ]n.变节、脱党、叛教

confessor(宣信者):不惧危险公开自己宗教信仰的教徒

英语单词confess是(忏悔、坦白)的意思,那confessor是什么意思 呢?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忏悔者”的意思。然而,除此以外,confessor还有“因公开宗教信仰而受迫害的教徒”以及“听取忏悔的神父”的意思。这 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基督教的发展历史说起。

公元303年,罗马皇帝颁布法令,宣布剥夺基督教徒的法律权利,强迫基督教徒遵从罗 马传统宗教信仰,这是基督教遭受到的最严重的也是最后一次迫害,称为“大迫害”。在这一时期,有很多意志薄弱的基督教徒在罗马帝国的淫威下宣布放弃基督教 信仰,但依然有一些意志坚定的基督教徒,面对危险公开承认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为此遭受罗马帝国的严酷迫害。那些被迫害至死的被称为“martyr”(烈 士、殉道者),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则被称为“confessor”(宣信者)。在这里,confess一词应取其初始含义“坦白”而不是衍生的“忏悔”之 意。

“大迫害”结束后,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一些原本放弃基督教信仰的人希望能 重返基督教会,因此他们前往教会,向那些坚持宗教信仰的“宣信者”(confessor)承认自己的错误,表达忏悔之意,希望能取得他们的原谅。因 此,confessor一词又可以表示听取别人忏悔的神父、倾听者。并且,虽然很少见,作忏悔的人也可以称为confessor。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 现象:在教堂的忏悔室里,作忏悔的人和听取忏悔的人都可以称为confessor。

confess:[kən'fes] v.承认,坦白,供认,忏悔

confession:[kən'feʃ(ə)n] n.表白,忏悔,告解,供认

confessor:n.宣信者,听取忏悔的神父,倾听者,倾诉对象;忏悔者。

orgy(狂欢放荡):古代罗马人崇拜酒神的仪式

英语单词orgy表 示“狂欢、放荡”,尤其是“性狂欢、群体淫乱”。它来源于古希腊人、罗马人对酒神的一种崇拜仪式。该词来源于希腊语orgia,意为“秘密仪式”,原本指 的是任何一种崇拜神灵的仪式,后来专指崇拜酒神的仪式,其核心内容包括狂欢放荡的舞蹈、歌唱和豪饮,以及在亢奋中胡乱砍杀献祭的牲畜。由于酒神崇拜仪式的 这种狂欢放荡特点,orgy一词逐渐发展出贬义含义,用来表示那种集体狂欢或淫乱活动。

orgy:['ɔːdʒɪ] n.狂欢,放荡

orgie:['ɔ:dʒi] n.纵酒狂欢,放荡

orgiastic:[ɔːdʒɪ'æstɪk] adj.狂欢的,纵欲的

school(学校):有闲人呆的地方

School这个词是从希腊语schole一词来的,意思是“闲暇”。在古希腊人看来,即些从事战争和搞政治的人是辛苦的,而只有“闲暇”的人才有时间读 书学习。后来,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给青年讲课的地方就被称作schole,这个词以后转成拉丁语词school,后又被英语借用。

和school密切相关的还有一个词:scholar(学者)。同样道理,这个词是指那些有“闲暇”时间读书、研究,构思以及进行学术讨论的人。

school:[skuːl] n.学校,学派

scholar:['skɒlə]n.学者

July(七月):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凯撒大帝 Julius Caesar

公元前44年,罗马统治者恺撒遭到以布鲁图斯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其后,为了纪念凯撒的巨大功绩,著名的罗马将军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建议将凯撒大帝诞生的7月,用凯撒的名字——拉丁文Julius(尤利乌斯)命名。这一建议得到了元老院的通过。因此,从公元前44年起,即恺撒遇刺的那一年,这个月名便开始使用。表示7月的英语形式最初为Julius或Julie,后来才演变成了今天的形式:July。

凯撒可以说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故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罗马帝国的无冕之皇,有凯撒大帝之称。甚至有历史学家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终身独裁官的日子为罗马帝国的诞生日。影响所及,有罗马君主以其名字“凯撒”作为皇帝称号;后来的德意志帝国以及俄罗斯帝国君主亦以“凯撒”作为皇帝称号。其巨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July:[dʒu:'lai] n. 七月

buccaneer(海盗):专门掠夺西班牙商船的“皇家海盗”

在大航海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开展航海探险事业,积极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进行殖民,从美洲掠夺了大量财富,成为那个时代的霸主。1630年左右,一群在加勒比海域进行探险投机的法国人竞争不过西班牙人,被西班牙人赶到一座海岛上。从此以后,这群法国人以此为据点,做起了海盗生意,专门袭击西班牙商船,声势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法国人以及英国人、荷兰人也加入进来,将这项专门针对西班牙商船的海盗事业越做越大,并且还赢得了本国政府的支持,获得政府颁发的“私掠许可证”,成为奉旨打劫的“皇家海盗”,就算被西班牙军队俘虏后还可以享受战俘待遇,而不是像普通海盗那样被绞死。在后来英国和西班牙的大海战中,英国海军就依靠这些“皇家海盗”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终结了西班牙的霸主地位。

在法语中,这群海盗被称为“boucanier”,源自加勒比海土著语buccan(烤肉架),字面意思就是“使用烤肉架烤肉的人”,因为这群海盗也喜欢使用这种架子烤肉吃。英国人将其英语化为buccaneer。1684年,著名法国作家Alexandre Exquemelin描写17世纪加勒比海盗的名著《美洲海盗》的英译版本出版后,buccaneer一词更是广为流传,成为了“海盗”(pirate)的同义词。

同样源于加勒比海土著语buccan(烤肉架)还有单词barbecue(烧烤),它是经由西班牙、法语进入英国的。

buccaneer:[,bʌkə'nɪə] n.海盗vi.做海盗

freebooter:['friːbuːtə] n.海盗

filibuster:['fɪlɪbʌstə] n.海盗,暴兵,阻挠议事的议员,阻挠议事的行为vi.掠夺,阻挠议事

ishmael(弃儿):圣经中被遗弃的以实玛利

《圣经·创世纪》记载,亚伯拉罕(Abraham)的妻子撒拉没有生育,便将自己的侍女夏甲送给丈夫亚伯拉罕作妾,生育了一个儿子,起名叫“以实玛利”(Ishmael),就是“神听见”的意思,因为“耶和华听见了我的苦情”。14年以后,撒拉也生下了自己的儿子以撒。孩子断奶时,撒拉发现以实玛利戏笑以撒,因此她怂恿亚伯拉罕赶走夏甲和她的儿子。亚伯拉罕烦躁不安,但由于以撒是神应许的,而以实玛利不是,所以神命令他照办。次日清早,亚伯拉罕给了饼和一皮袋水给夏甲和以实玛利,打发他们离开。夏甲打算回到埃及,却在途中别是巴的旷野迷路,皮袋的水用尽了,她把以实玛利撇在小树底下,自己离开有一箭之远的距离,天使来援救他们,使她看见一口水井。她后来就居住在巴兰的旷野。以实玛利有12个孩子,做了十二个族的族长。根据圣经对以实玛利子孙居住地的描述,以及古兰经的描述,人们认为以实玛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由于以实玛利被亚伯拉罕遗弃,因此他的名字Ishmael就成了“弃儿”的代名词。

ishmael:['iʃmεəl]n.被遗弃的人,社会公敌,以实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