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andy(糖果):古印度人制造的块状蔗糖

在古代欧洲,人们利用蜂蜜来制造糖果。最先是在罗马周围的地区出现了糖衣杏仁这种糖果。制造者用蜂蜜将一个杏仁裹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而在亚洲,人们通过蔗糖来制造糖果。甘蔗(sugarcane)原本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独有的农作物。人们将甘蔗榨出的汁液中提炼蔗糖(sugar)。印度人很早就掌握了从利用甘蔗制造蔗糖的工艺。波斯人从印度学会了种植甘蔗、制造蔗糖的技术,并流传至阿拉伯,再通过阿拉伯人传播至欧洲。英语单词candy一词就反映了这种技术的传播途径。它的源头是印度的梵语khanda,意思是“块状蔗糖”,是蔗糖制成品之一,即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冰糖”。从该词演变出波斯语qand、阿拉伯语qandi、法语candi和英语单词candy。在英国英语中,candy仍然指用冰糖制成的糖果,而在美国英语中,candy可以表示任何糖果。

另外,sugar(蔗糖)一词来源自印度的梵语sharkara,经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拉丁语后传入英语的。

candy: ['kændɪ] n.糖果,冰糖adj.甜言蜜语的,新潮的vt.用糖煮,使结晶为冰糖vi.糖煮,结晶为冰糖

sugar: ['ʃʊgə] n.糖,食糖,蔗糖,冰糖,甜言蜜语vt.加糖于,粉饰vi.形成糖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andy 词源,candy 含义。

ionian(爱奥尼亚的):希腊神话中宙斯的情人伊娥

在希腊神话中,伊俄是一位美丽的凡人少女,是河神伊那科斯的女儿,赫拉神殿的女祭 司。宙斯爱上了她,在乌云的掩护下与她相会。心生疑虑的赫拉驱散乌云。宙斯怕事情败露,将伊俄变成一头小母牛。赫拉识破了丈夫的诡计,将计就计地向宙斯讨 要了这头小母牛,命令百眼巨人严密看管。宙斯派出赫尔墨斯杀死了百眼巨人。赫拉仍然不肯放过伊俄,派出一群牛虻,不断叮咬被变为小母牛的依娥。为了躲避牛 虻的叮咬,伊俄四处奔跑,渡过了伊俄渡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该海峡因此而得名(博斯普鲁斯意为“牛所通过”)。然后又穿过地中海,来到了埃及。从此这片海 便以她的名字命名,叫爱奥尼亚海(Ionian Sea,伊俄之海)。

最后,宙斯请求赫拉放过可怜的少女,伊俄才得以恢复原形。

Ionian:[ai'əunjən] n.爱奥尼亚人,爱奥尼亚adj.爱奥尼亚的,爱奥尼亚人的

christmas(圣诞节):庆祝基督诞生的弥撒

在英语中,圣诞节是Christmas,它是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的缩写。圣诞节产生于4世纪后期。在4世纪初,罗马帝国东部的基督教会选择每年的1月6日作为纪念基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 “主显节”(Epiphany)。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 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本是一个异教徒节日,是波斯太阳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和罗马 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罗马教会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是为了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后来,虽然 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 (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大多数教会和基督教徒都选择在12月25日过圣诞节,但也有例外,如在亚美尼亚人们 坚持在1月6日过圣诞节;在菲律宾,人们则享有世界上最长的圣诞季——从12月16日直到次年的1月6日。

教会在每年12月24日的之夜即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庆祝耶稣诞生,该子夜弥撒就被称为Christ’s Mass(基督的弥撒),到14世纪左右被缩写为Christmas。这就是Christmas一词的来历。

在梵蒂冈,每年的圣诞节前夕,教皇本人会亲自在圣彼得大教堂主持子夜弥撒。25日零时,号角手将吹响喇叭,在教堂里聚集的各国信徒眼眶里含着热泪,以各自的语言唱出悠扬的“平安夜”为世界祈祷。

Christmas:['krɪsməs] n.圣诞节

March(三月):战神玛尔斯Mars

3月,原是罗马旧历法的1月,新年的开始。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原来的1月变成3月,但罗马人仍然把3月看作是一年的开始。另外,按照传统习惯,3月是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玛尔斯Mars,人们便把这位战神的拉丁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英语3月March,便是由这位战神的名字演变而来的。

所以,March作为3月的月名就是源自罗马神话里的战神玛尔斯(Mars)。Mars是传说中的罗马奠基者之父,是罗马最重要、最受崇拜的神之一。古罗马人在3月祭奠Mars,罗马的新年在恺撒大帝之前是从公历3月开始的。为此古罗马人把第一个月即公历3月献给了Mars,称其为“Martius mensis”,意为“战神之月(month of Mars)”。March的拼写形式是13世纪初从古法语 marche 演变而来的。

March:[mɑ:tʃ] n. 三月

Mars:[mɑ:z] n. 马耳斯(战神,即希腊神话中的阿瑞斯);火星

galvanize(通电):第一个研究生物电的意大利医生路易吉•伽伐尼

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年)是意大利医生、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现代产科学的先驱者。在1780年,他发现死青蛙的腿部肌肉接触电火花时会颤动,从而发现神经元和肌肉会产生电力。他是第一批涉足生物电领域研究的人物之一,这一领域在今天仍然在研究神经系统的电信号和电模式。

关于伽伐尼是如何开始生物电学实验的,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伽伐尼当时正在一张桌子旁给青蛙剥皮。此前他曾在这张桌子上用摩擦青蛙皮产生的静电进行电学实验。伽伐尼的助手用一根带电荷的金属解剖刀触碰了青蛙露在外面的坐骨神经。这时,伽伐尼和助手看见了电火花,青蛙腿像活着一样踢了一下。因为这次实验,伽伐尼成为第一个研究电和运动/生命联系的研究者。

在伽伐尼的同行伏打的提议下,这一现象以伽伐尼的名字命名为“galvanism”(流电)。今天,生物学中对伽伐尼现象的研究被称作“electrophysiology”(电生理学), "galvanism"这一术语如今仅在历史文本中使用。但从galvanism衍生出的galvanize一词依然在使用中。

galvanize: ['ɡælvənaɪz] vt.电镀,通电,刺激,镀锌

napkin(餐巾):宴会上使用的小桌布

现在宴会上用的纸制小餐巾,英语叫napkin, 过去曾一度是大块方形的亚麻织品。这种大型餐巾,在银制餐具出现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还被当作是一种“优美”、“雅致”、“富贵”的象征,甚至到了19世纪90年代,它仍然是高级宴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单词napkin由古法语nape(桌布)和中古英语kin(小)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小桌布”。“桌布”在现代英语叫tablecloth,过去叫napery,就是从古法语词nape来的。

napkin:['næpkin] n.餐巾,餐巾纸,尿布

napery:['neipəri] n.桌布,餐桌用布,抹布,家用亚麻布

despite:尽管

词源同despise,鄙视,-t, 过去分词后缀。用于引申义,尽管(鄙视),仍然。

Mona Lisa:蒙娜丽莎

世界名画。Mona来自madonna的缩写,即女士,夫人,Lisa为某贵妇人的名字,字面意思即”Madam Lisa”.众所周知,该画为达芬奇所画,但这个丽莎夫人到底是谁却仍然没有结论。

slave:奴隶

从形式上看,slave一词同另一个词Slav颇为相似,实际一上slave也正是源于Slav的。

  Slav即“斯拉夫人”,原指一度居住于北乌克兰,即第聂伯河岸的一个部落,今指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捷克人、波兰人等在内的一个民族统称。Slav在原民族里有“高贵的”之意。Czechoslovakia(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大民族之一叫做Slovaks(斯洛伐克人),而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主要民族之一叫做Slovenes(斯洛文尼亚人)。Czechoslovakia这一国名的意思是land of the Czechs and Slovaks,而Yugoslavia这一国名的意思则是land of the South Slavs。这些都与Slav这一名称有些渊源关系。

  在中世纪早期斯拉夫人向西扩张,征服了欧洲一些地区。但到了公元6世纪左右他们反倒被来自西面的日耳曼部落所征服,许多人被贩卖到中欧和西欧,沦为罗马人的奴隶。罗马人把他们叫做Sclavus,意思是“斯拉夫俘虏”,后来转指“奴隶”。该词在法语里作esclave,13世纪进入英语时作sclave,约到16世纪时其中的字母c脱落了,变成slave这一形式,仍然泛指“奴隶”。因此我们可以说slave是从一个专有名词逐渐衍变而为普通名词的。德语对应词Sklave和西班牙语对应词esclavo等亦源于此。

  

sadism:(性)施虐狂

sadism和sad之间设有任何联系。sad来自盎格鲁撒克逊词saed,原意为“吃饱的”,今义为“悲哀的”;而sadism则来自人名,意指“(性)施虐狂”。

  法国有个色情文学作家叫de Sade侯爵(1740 - 1814),他一生中因多次对妇女施以变态的性虐待行为而遭监禁。他的作品也因充斥此类描写,而遭法院明令查禁,但在19世纪初仍然广泛流传(当然不是公开的),特别是在作家和艺术家中间。sadism 一词即由此人大名而来,但却是借自法语sadisme。由sadism掘生的sadist和sadistic分别表示“(性)施虐狂者”和“(性)施虐狂的”。与sadism相对的词是masochism(性受虐狂)。

police:警察

关于这一常用词的身世,令天恐怕很少人会去探究。它源出希腊语poiis(城市),通过拉丁词politia(政策,政府)和中古法语词police于16世纪进入英语。最初词的重音落在第一个音节上,原始词义为“国家政策”(staie policy)。1750年左右,法国建立_第一支现代化的警察部队,这时police已含有“执法”(law enforcement)之意。其实这可以说足吐界上最早的警察部队,也是当代各国警察部队的原型。1828年英国通过有争议的“大都市治安洼”(Metropolitan policc act),提出该治安法的主要是英国内政大臣Robert Peel爵士(1788 - 1850)。翌年,他组建了伦敦警察部队。从此以后,police 一词转义为“警察”,并开始在莫国广为使用。Robert的昵称是Bobby,因此英国人至今在口语中仍然爱用bobby 一词作为警察的代称。英国英语中还有一个表示“警察”的俚语用词peeler则是出自这位内政大臣的姓氏,peel加表人后缀-er构成的。早在1818年Robert Peel任爱尔兰首席秘书时,就在那里建立了一支爱尔兰保安队(the IrishConstabuluy),队员被称为peeler。待到1829年伦敦警察部队组建起来以后,peeler在俚语中也被用以泛指“警察”了,但如今州得很少。至于原义为“马厩总管”的constable 一词恐怕也是在1829年以后才被赋予“警察”这一新义的。可见,英国英语中表示“警察”的policeman,bobby,peeler,constable四个阐同Robert Peel或多或少均有关系。

orient:东方(的)n. 东方, 亚洲

日本索有Land of the Rising Sun(旭日之国)的别称,而亚洲,特别是远东,则一向被欧美人称为the Orient(东方)。orient一词源于拉丁语sol oriens(旭日),其中oriens作rising(正在升起的)解,也可以说orient就是来自oriens。在作形容词用时,orient除了表示“东方的”之外,至今仍然保留了“升起的”这一原义。orient和east的区别在于,前者属诗歌语言。

对古罗马占卜者来说,东预示吉祥。他们以观察鸟的飞向来预卜吉凶。神鸟从笼子里放出,若朝东飞则为吉兆。基督教徒也接受了这种迷信看法。基督教堂常以位于东端的圣坛定其朝向。若神鸟朝西飞则为凶兆,因为昔日教士总是将西与死亡及毁灭相联系。与orient相对的occident其词源就反映丁这层含义。occident源于拉丁语occidens‘setting’(落下的)。因为日落于西,所以occident后被转义表示“西方”或“西方的”,而且常与死亡相联系。英语成语go west也含有“死”或“完蛋”之意。

muckraker:搜集并揭发丑事的人(尤指新闻记者)

这是美国第廿六任总统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 - 1919)创造的一个词。它的产生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

1901年美国总统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1843 -1901)被刺身死,罗斯福以副总统身分继任总统。在他任期内(1901 - 1909),以L1ncoln Steffens和Upton Sinclair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记者、小说家及评论家,对当时美国政治的腐败及商业的弊病进行了辣人彻底的调查。他们的调查报告在报上发表后,舆论哗然,举国震惊。

由于报告揭露了一些政界要人的丑闻、商界大亨的劣迹以及公职人员的贪污读职,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美国统治阶级的痛处,身为总统的罗斯福对此大为恼怒。他担心这些报告可能引起危险的反响。在1906发表的一次谈话中,他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报告中披露的许多问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又猛烈地抨击了这些调查者,指责他们的报告过甚其词,耸人听闻,不负责任。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JohnBunyan,1628 - 1688)的寓言式作品《天路历程净(Piigrim~Progress)中有一个人物,他手持粪耙(muckrake),目不他视,总是两眼朝下,一心在耙粪肥荇物。罗斯福认为那些专事搜集、报道丑事的人,尤其是新闻记者,同这个人物颇为相似。于是,他便在muckrake词后加一表示后缀-er,创造了muckraker 一词来称谓这些人。调查者们对这一称号并无不快,而是引以为荣的接受了。他们连篇累牍的报道引起了全国对他们所调查问题的关注,促使了一些社会状况的改变。国会通过了新的法令,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场揭丑运动(the muckraking movement)持续了多年,直到1 912年才逐渐减弱。然而,muckraker却作为英语词语保留了下来,立住了脚跟,并且一直使用至今。今天,其词义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意指“搜集并揭发丑事的人(尤指新闻记者)”或“刺探隐私者”。

mausoleum:陵墓

纪元前353年小亚细亚西南部卡里亚(Caria)王国的僭主Mausolus去世时,王后Artemisia悲恸欲绝。在国王遗体火化后,她用水拌和骨灰含泪饮下。随后,为纪念国王她大兴土木,按国王生前的设计在首都哈利卡纳苏斯( Halicarnassus,即今土耳其Bodrum)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据史书记载,该陵墓用大理石建造,高约135英尺,七部呈金字塔形,四周为36根柱子的柱廊,柱子之间塑有巨大雕像,其中包括国王和王后的雕像,并且饰有各种珍奇艺术品。这座精心建造的壮观陵墓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与埃及金宇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齐名。可惜的是,它在世间存在了近一千几百年,于1375年一次强烈地震中塌陷了。15世纪占领哈利卡纳苏斯的十字军将多数石料移用于城堡的建造。到了1 9世纪中朔,英国考古学家查尔斯·牛顿爵士(Sir CharlfSNewton)对这一历史文物进行了发掘,掘出了国王及王后等人的塑像。他把这些文物献给了大英博物馆,至今仍然陈列在那里。

古希腊人照国王的名字Mausolus将该陵墓命名为Mausoleion,嗣后古罗马人称之为Mausoleum。英语拼写即取自于后者。今天mausoleum 一词用以表示广义的巨大宏伟的陵墓,如列宁陵墓( the Lenin Mausoleum),中山陵(Dr.Sun Yat-sen's Mausoleum).

lunatic:疯子   

今天有些西方人因在睡觉时月光照在脸庞上面感到不舒服。他们也许还不至于相信自己会因此精神错乱。然而,旧时迷信的阴影至今仍然留在他们心间。多少世纪以来,至少从古罗马时代起,在西方一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精神病与月的盈亏有关,在月亮逐渐变圆之时,精神病患者就会随之变得更加狂乱起来。意为“疯子”的lunatic一词正是基于这一说法产生的。它源自拉丁语luna(月亮)。在罗马神话中Luna是月亮女神露娜,传说人的发狂是受他的影响的。lunatic早在1290年就已在英语见诸使用,但如今已不再用以指“疯子”,而只是指“极端愚蠢的人”,短语lunatic asylum(疯人院)还被一般辞书列为禁忌语。英语中另有几个含moon的复合词,如moonstruck(发狂的),moonhead(笨蛋),mooncalf(先天白痴)等,其产生与上述说法都不无关系。

  

intoxicate:使酒醉,使陶醉   

在古希腊语“弓”叫toxon,希腊武士用来制毒箭的毒药叫toxikon,中世纪时拉丁语借用了该词,作toxicum,泛指任何毒药。intoxicate 一词即源自该拉丁词的动词形式intoxicare,最初表示“使中毒”。中毒原因有多种,在某种意义上酒醉也是中毒,是酒精过量引起的中毒。据此,intoxicate逐渐转义为“使酒醉”、“使陶醉”。其过去分词形式intoxicated也随之成为drunk(酒醉的)众多的同义词中的一员。可是,另外两个出于同源的单词toxic(有毒的)和toxin(毒素)却仍然保留着原先的含义。

bridegroom:新郎

bridegroorn中的groom和意为“马夫”的groom本无任何联系。bridegroom在古英语原作brydgruma,由bryd ‘bride’加guma‘man’构成,故含有bride man之义。到中古英语时期,brydguma演变为bridegome。16世纪时当gome即guma从英语中消失之后,该复合词第二成分的意义就变得晦涩难解,随后被人误与较为熟悉的groom一词相联系,因此bridegroom才变成现在这个形式,但其词义却保持不变,仍然指“新郎”。它往往被缩略为groom,这一用法始见于莎士比亚剧作,如《奥瑟罗》和《辛白林》。

boss:工头,老板,主人

该词往往使人想起17世纪建立纽约市的荷兰殖民者。那时候荷兰人的影响比较大,有一个词在荷兰人中间用得很多,这就是baas,意思是“主人”或“工头”。以后英国人取代了荷兰人的地位,也把baas一词接了过来,18世纪末期改拼为boss,到了1838年在美国英语中就已十分通用了。当时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库珀(J.Fenimore Cooper,1789 -1851)公开指责boss为粗俗语,并写信给词典编纂家韦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 - 1843),要求他帮助制止诸如boss,to belittle,to oppose,to advocate 一类粗俗词语的使用。然而,从boss进入英语之日起,它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最初它是作为master的委婉语使用,也许是因为外来词所以不如master那样含有令人不快的涵义。在当代英语中,boss作为标准语仍然保留了“工头”、“主人”、“老板”等义,尤用于商业和政治方面,在60年代期间一度还被用作少年俚语,流行一时,用以表示“第一流的”或“好的”。boss还常作动词用,如to boss someone about(把某人差来遣去),由boss派生的形容词bossy(专横的,爱指挥人的)也用得很多。

bonus:奖金,红利

bonus原系拉丁语单词,意思是“好”或“好处”。约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后bonus被借入英语,第一次用于现在的词义,即“奖金”或“红利”,但仍然保留了原拉丁文拼写形式。

bloody:很,非常

从表面上看,bloody是个简单不过的词,古英语作blodig,一般也只是单纯地将它视为blood(血)的派生词,blood加后缀包-y所构成,但若追溯一下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个与众不同的词。英语词典编纂者帕特里奇(Eric Patridge,1894 - 1979)曾撰文对bloody作了专门论述,该文长达2000字。从18世纪初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bloody用来加强语气,表示“很”或“非常”一义时,在英国一直被列为禁忌语。肖伯纳的名剧《皮格梅隆》(Pygmalion)仅因剧中用了bloody 一词,1912年在伦敦首演时竟然引起巨大轰动。据报道,当女主角卖花女Liza说出“Not bloody likely”(不大可能)一语,全场观众无不震惊。在出现该语的一幕戏中,观众发现自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剧情上,而是全神贯注地等待着那句令人惊愕的话吐自一位女士之口。英国人之所以不愿说出或不愿听到bloody 一词,是因为有人往往把它与menstruation(月经)相联系,也有人往往把它与Christ's blood(天哪)或由God's blood缩略而成的诅咒语’sblood(该死)等相联系,还有人认为它来自by our Lady(圣母啊)一语。最简单的解释是,许多人怕血,长期以来血一直是暴力和死亡的象征。不管怎么说,bloody会使人产生污秽、亵渎等不好的联想。然而bloody在美国英语则一向是个无关痛痒的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英国人虽然对bloody已不那么忌讳了,但是有身份的人在某些场合,如男女都在的场合,仍然避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