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rustean(强求一致的):用铁床修理人的海盗普罗克斯泰斯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残暴的强盗,叫做普罗克斯泰斯(Procrustes)。他开了一家黑店,专门抢劫过往旅人。他有两张特别的铁床,一长一短。他把个矮的人绑在长床上,强拉躯体使其与床同长;把个高的人绑在短床,用利斧砍掉伸出来的腿脚。由于他这种特别的虐待手法,被人称为“铁床匪”。后来,希腊著名英雄忒修斯在前往雅典寻父途中,遇到了铁床匪,击败了这个强盗。忒修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他绑在短床上,一刀砍掉了他的下半截,为民除了一害。
在希腊语中,普罗克斯泰斯的名字叫做Prokroustes,意思是“拉长者”。在英语中,普罗克斯泰斯的名字拼写为Procrustes,常用来比喻“强求一致的人”。由其衍生的形容词procrustean表示“强求一致的”。
procrustes:[prəu'krʌsti:z] n.强求一致的人,普罗克斯泰斯
procrustean:[prəu'krʌstiən] adj.强求一致的,迫使就范的
a procrustean bed / a bad of procrustes:强求一致的做法。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rocrustean 词源,procrustean 含义。
blanket(毛毯):最初制作毛毯的白色毛绒布料
英语单词blanket最初并不是表示“毛毯”,而是一种服装原料。该单词源自古法语单词blanchet,是blanc(白色的)的指小形式,指的是一种带有细毛的白色呢绒,可用来制作各种衣物。英语单词blank(空白)与此同源。blanket的含义是如何从一种布料变成毛毯的呢?
据传,在英国最早的纺织工业中心布里斯托尔市,一名叫Thomas Blanket的人于1320首先使用了这种布料来制作毛毯。Thomas Blanket是一名毛纺品制造商。在一个寒冷的冬夜,Blanket家的木柴恰好用完了,家里冷得像冰窖一样。于是,Blanket把从工厂带回家的一些白色呢绒铺在床上,意外发现这种呢绒的保暖效果特别好。于是,Blanket开始使用这种白色呢绒制作御寒用的毛毯,并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销量。因为这个传说,有人认为blanket一词来自Thomas Blanket的姓氏。但据语言学家考证,单词blanket出现的时间比Thomas Blanket生活的时代更早,因此,更有可能是Thomas Blanket因为使用白色呢绒发明了毛毯而被人称为Blanket,毛毯得名于blanket这种原料而非他的姓氏。
人们最初将用白色呢绒做成的毛毯称为blanket,后来,该词的含义逐渐泛化,可以表示用各种材质做成的毯子。
blanket:['blæŋkɪt] n.毛毯,毯子vt.覆盖,掩盖,用毯子盖。记:blank白色的+et小的→带有细毛的白色呢绒→用白色呢绒做的毛毯→毛毯,毯子
blank: [blæŋk] n.空白,空虚adj.空白的,空虚的v.(使)成为空白
album(相册):古罗马时期的白色公告板
古罗马政府每天在议事厅外的广场上,以手抄公告方式,向市民报道重大公事,如议案进程,审判结果等。这种手抄公告被历史学家称为“每日纪闻”(Acta Diurna),先后出版数百年之久,有人称之为“历史上第一份官方的报刊”。它其实是一块树立在广场中的木板,上面涂有白蜡,由专人每天在上面发布公告。这份最早的报刊在当时叫做album,本意是“白色”,是拉丁语albus(白)的中性形式,英语词根alb(白)也源自albus。
16世纪时,人们使用一种空白的本子来搜集名人的签名,并把这种本子也叫做album,意思就是“空白的本子”。19世纪,人们管相册、集邮册也叫做album,因为它们都是“空白的本子”。到了20世纪50年代,唱片问世后,人们管唱片也叫做album,因为唱片的封套很像一个album。
album:['ælbəm] n.相册,唱片集,集邮册,签名纪念册。记:alb白+um场所→空白之处→空白的本子
albino:[æl'biːnəʊ] n.白化病,白化病人
Alps: [ælps] n.阿尔卑斯山。记:alp=alb,白色的山
albumin: ['ælbjʊmɪn] n.白蛋白,清蛋白
lord(主):看守面包的人
lord一词最早源自古英语hlafweard,等于loaf-guardian(面包看守者),即部落中负责看管、分配面包的人,指的是部落中的首领。
英语单词lord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勋爵”,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爵位之一。其实,lord一词是英语中对男性贵族的尊称,指的并非某个特定爵位,而是整个贵族群体。英国的上议院就是House of Lords,就是由贵族们组成的议会。
英国的贵族爵位分为5等,依次是:公爵(Duke)、侯爵(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除公爵以外所有男性贵族,在第三人称中都可尊称为“某某勋爵”,即在姓氏或封号前冠以Lord一词。在第二人称中,一般称为“my lord”(大人)。
在宗教中,lord表示“上帝、主”,用的是lord的本意,即“主人、主宰”。
在封建时代,贵族往往领有封地,因此lord一词也含有“领主、地主”的含义。现代英语中表示“房东”的单词landlord就是这一封建含义的体现。
lord: [lɔːd] n.主人,主宰,统治者,监管者;主,上帝;勋爵
landlord: ['læn(d)lɔːd] n.房东,地主,楼主
lady(夫人):揉面包的人
lady一词来自古英语hlafdige,等于loaf-kneader(揉面包者),指的是lord的夫人,家中的主妇。
在中世纪,lady一词是对贵族家的女眷的尊称。侯爵夫人、伯爵夫人、子爵夫人、男爵夫人以及公爵、侯爵和伯爵的女儿都可以称呼为Lady,用法与lord一样,在姓氏或封号前冠以Lady,在第二人称中为“my lady”。总而言之,lady指的是贵族家的女眷,因此lady一词含有“高贵、淑女”之意,在现代用作对所有女士的尊称。英语单词ladylike意思就是像淑女一样的。
lady: ['leɪdɪ] n.女士,夫人,小姐
ladylike: ['leɪdɪlaɪk] adj.像淑女那样的,贤淑高贵的
chess(国际象棋):连续“将军”的游戏
国际象棋中向对方的国王"将一军",英语叫check,它同chess一起,都是从古波斯语shah(国王)演变来的。Shah进入古法语后写作eschec,进入古英语时写作chek,后来才写作check,意思是提醒对方我下一步就要吃掉你的国王了。最初只限于象棋中的"将一军"之义,后来才伸展为今天的"制止"、"检查"等词义。而古法语eschec的复数形式eschecs进入古英语后写作ches,以后才变为chess,原来"将一军"的复数,而国际象棋chess,就是连续将军的游戏。
另外,古波斯人称象棋中"把对方将死"为shah-mat,mat是"死"的意思;今天英语也说check-mate,这可不是"棋友",而是"把对方将死"的意思,这里的mate是波斯语mat的译音。
check: [tʃek] n.支票,核实v.核实,检查,打钩,将一军。
chess: [tʃes] n.国际象棋。
salary(工资):古罗马士兵用来买盐的津贴
英语单词salary(工资)来源于拉丁语salarium,本意是“士兵用来买盐的津贴、军饷”,其中的sal指的就是salt(盐)。为什么salary(工资)原本是“买盐的津贴”呢?原来,古代只有少数地方产盐,而制盐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所以盐特别珍贵,被称为“白色金子”。所以罗马军队中专门为士兵买盐提供津贴,并且是罗马士兵军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们就用salary一词来表示一个人的工资收入。当西方人想表示一个人称职时,会使用习语worth one’s salt(配得上给他的盐)。还有一个跟盐有关的习语,sit above the salt(坐在盐罐上首),表示“上座”,这是因为盐罐是餐桌上的重要器皿,只有贵宾才能紧挨着盐罐坐,所以盐罐上方的座位就是上座。
salt:[sɔlt] n.盐
salary: ['sælərɪ] n.工资,薪水
worth one’s salt:称职
sit above the salt:坐在上座
Thursday(星期四):北欧神话中的雷神托尔
托尔Thor是北欧神话中的雷神,掌管战争和农业。他是主神奥丁的长子,其母为大地 女神。他是神族中最为强壮的勇士,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他的职责是保护诸神国度的安全和在人间巡视农作。相传每当雷雨交加时,就是托尔乘坐马车出来巡视, 因此北欧人称呼托尔为“雷神”。托尔的武器是一只可以发出致命闪电的大铁锤,其实就是雷电的象征。无论托尔把这只铁锤扔出去多远,它总是会像回旋飞镖一样 飞回托尔的手上。另外,他还拥有一条能够提升力量的腰带。
在神和巨人族的终极一战中,雷神托尔和他的宿敌巨蟒展开了惊天动地的决战。经历了激战之后,托尔使出致命一击杀死了巨蟒,不过他也因碰到了从巨蟒的伤口里流出的剧毒液体,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北欧人用雷神托尔的名字来命名星期四。英语中表示星期四的单词Thursday就是从此而来的。
Thor:[θɔ:] n.雷神托尔
Thursday:['θə:zdi; -dei]n.星期四
Gnosticism(诺斯替主义):宣扬“灵性知识”的希腊哲学思想
Gnosticism(“诺斯替主义”)是希腊哲学晚期的一种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是 邪恶的,灵魂从灵性世界堕落至邪恶的物质世界,只能通过“灵性知识”才能得到救赎,重返灵性世界。他们把这种隐秘的、关乎拯救的智慧或“灵性知识”称为 “诺斯”(gnosis),将拥有“灵知”的人称为“诺斯替”(Gnostic)。在基督教发展初期,诺斯替主义者曾借用基督信仰来表达这种隐秘智慧的求 道方式,被教会的大公会议判为异端。
英语单词gnosis、gnostic、gnosticism等英语单词的词源都是希腊语中表示“知道”的单词gnostos。
gnosis:['nəʊsɪs] n.灵性知识,真知,直觉
Gnostic:['nɔstik] n.诺斯替教徒adj.诺斯替教徒的,诺斯替教派的
Gnosticism:['nɔstisizəm] n.诺斯替主义,诺斯替教派
Aesopian(伊索式的):著名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
伊索(Aesop)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伊索创作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成为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寓言家,以致后来的人将所有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短小精炼,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和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采取空前严格和残酷的文学审查制度,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因为其作品获罪。人们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通过审查,便采取了寓言式的手法,一种通常具有嘲讽和批判意味的委婉的、伪装的思想表达方式,一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修辞手段。这种手法被后人称为Aesopian(伊索式的),或写作Aesopic。
Aesopian:[i:'səupiən] adj.伊索的,伊索(寓言)式的
check(核查):国际象棋中的“将一军”
关于国际象棋,大部分历史学者认为起源于古印度,后来流传至波斯,再经过阿拉伯、流传至欧洲。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国际象棋中向对方的国王“将一军”,英语叫check,它是从古波斯语shah(国王)演变来的,意思是提醒对方我下一步就要吃掉你的国王了。当对手发出check的提醒时,自己就要仔细检查本方棋盘中国王的安全,所以check一词延伸出现在的“检查”、“核查”等含义。
另外,古波斯人称象棋中“把对方将死”为shah-mat,mat是“死”的意思。英语单词checkmate(将死)就来源于此。
英语单词chess(国际象棋)和check一样,都来自古波斯语shah(国王),是check的复数形式,字面意思就是“连续将军的游戏”。
check:[tʃek] n.支票,核对,检验v.检查,核查,制止,打勾,将一军
checkmate:['tʃekmeɪt] n.将死,挫败vt.把……将死,使……彻底失败
chess:[tʃes] n.国际象棋
vassal(封臣):发誓效忠的臣仆
在封建制度中,分封土地的人称为suzerain(宗主),而从宗主那里获得封地的人则称为vassal(封臣)。封臣在受封时,要向宗主发誓效忠,成为宗主的臣仆。英语单词vassal来自拉丁语vassallus(家臣、仆役),由vassus(仆佣)扩展而来。因此,vassal就是“臣仆、附庸”的意思。在一个封建国家中,国王就是最大的suzerain,他的vassal就是诸侯。诸侯及以下的各级vassal虽然在自己的宗主面前自称为臣仆,但在自己的领地上被人尊称为lord(领主)。
vassal:n.封臣,诸侯,附庸adj.臣属的,附庸的
satin(缎子):中世纪闻名于外的中国海港城市泉州
在中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一个闻名于外的海港城市,被阿拉伯人称为Zaitun。该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当时著名的东方名城。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写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英语单词satin就来自东方名城Zaitun,表示来自Zaitun的丝绸、缎子。
虽然Zaitun在600多年前就是世界皆知的名城,但到了19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却在为“Zaitun”到底在何处而争论不休。直到1915-1918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问世后,史学界才一致认定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Zaitun”就是中国福建省的泉州。
satin:['sætɪn] n.缎子,缎子衣服adj.光滑的,绸缎做的,似缎子的
Indian(印第安人):哥伦布对美洲土著人的误称
公元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为了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的新航道而在大西洋中向西远航,首次航行至美洲新大陆。哥伦布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英语indians)。后人虽然发现了哥伦布的错误,但是原有称呼已经普及。为了避免与真正的印度人混淆,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地安人为“西印度人”(Wester Indians),而将真正的印度人称为“东印度人”(Easter Indians)。汉语翻译时则直接把“西印度人”(Wester Indians)翻译成“印第安人”,避免了混淆。
Indian:['ɪndɪən] n.印度人,印第安人,印第安语adj.印度的,印第安人的,印第安语的
cab(出租车):法国的轻便二轮马车
英语单词cab是法语单词cabriolet的缩写。cabriolet是十八世纪时法国流行的一种轻便二轮马车,常用作出租用途。法语单词cabriolet是cabrioler(跳跃、雀跃)的指小形式。这种车之所以被称为cabriolet,是因为当时路面不平,而这种车的车身又轻,所以前进时经常上下颠簸,像是在跳跃一样,所以称为cabriolet,有点像北京人管三轮车称为“三蹦子”一样。
汽车被发明后,伦敦街头的出租汽车的外形很像以前的轻便二轮马车,所以在口语中也被英国人称为cab。单词taxi则是“出租车”的正式称谓。
cab: [kæb] n.出租车,出租马车vi.坐出租车
machiavellian(权谋政治家):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是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在其代表作《君主论》中认为共和政体是最好的国家形式,但又认为共和制度无力消除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只有建立拥有无限权力的君主政体才能使臣民服从,抵御强敌入侵。他强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权术政治、残暴、狡诈、伪善、谎言和背信弃义等,只要有助于君主统治就都是正当的。这一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由于他的政治学说,马基雅维利的名字成了“权谋政治家”的代名词。英语单词machiavellian就来自他的名字Machiavelli。
machiavellian: ['mækɪə'vɛlɪən] n.权谋政治家adj.不择手段的,狡猾的,马基雅维利的
gorilla(大猩猩):迦太基航海家在西非见到的多毛野人
公元前5世纪,一位名叫汉诺(hanon)的迦太基航海家率领一支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探险并写了一本游记。希腊人将他所写的游记翻译成了希腊语。在游记中汉诺写道,他们来到一个小岛,岛上有很多长毛野人,雌性多于雄性,皮肤粗糙。当地的黑人向导将这些野人称为gorillai。汉诺等人想抓捕几只野人,但雄性野人非常敏捷地爬到了悬崖顶上,一只也没抓住。最后只抓住了三只雌性野人。但这些野人拼命挣扎,又撕又咬。汉诺等人只好杀死了它们,把它们的皮毛带回了迦太基。
20多世纪后,一位名叫萨维奇(Savage,意为野人)的美国医生兼传教士前往西非传教。1847年,他从西非返回美国,带来了一些某种类似巨人的动物的骨头。他与一名同事给这种动物起了个拉丁学名叫做Troglodytes gorilla,Troglodytes 是“穴居人”的意思,而gorilla即来源于汉诺的叙述。英语单词gorilla(大猩猩)就来自拉丁语gorilla。
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想到,汉诺等人发现的野人可能就是大猩猩。不过,也有人根据这些野人被捕获后还有机会又撕又咬的事实推测,它们可能是体型较小的黑猩猩(chimpanzee),而非我们原先认为的大猩猩。
gorilla:[gə'rɪlə] n.大猩猩
brandy(白兰地):葡萄酒蒸馏浓缩后制成的烧酒
13世纪那些到法国沿海运盐的荷兰船只将法国干邑地区盛产的葡萄酒运至北海沿岸国家,这些葡萄酒深受欢迎。约在16世纪中叶,为便于葡萄酒的出口,减少海运的船舱占用空间及大批出口所需缴纳的税金,同时也为避免因长途运输发生的葡萄酒变质现象,干邑镇的酒商把葡萄酒加以蒸馏浓缩后出口,然后输入国的厂家再按比例兑水稀释出售。这种把葡萄酒加以蒸馏后制成的酒即为早期的法国白兰地。当时,荷兰人称这种酒为“brandewijn”,在英语中拼写为brandywine,字面意思是“燃烧的葡萄酒”(Burnt Wine)。英语单词brandy就是brandywine的缩写。
brandy:['brændɪ] n.白兰地酒
Norman(诺曼人):不请自来,占领法国一角的“北方人”
从公元8世纪起,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不断南下,掠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沿海地区,还溯流而上,进犯内地。当时统治法国的卡洛林王朝衰落无能,无力抵抗维京海盗的侵犯。因此,公园911年,法王查理三世(傻瓜查理)与海盗头子罗洛签署协议,将法国鲁昂周围的土地和塞纳河口出让给维京人,并册封罗洛为公爵统治该地。从此,罗洛等人停止掠夺法国,开始经营这块土地。法国人称这些定居在该地区的维京人为Normand,复数形式为Normanz,字面意思就是“north man”(北方人)。英语单词Norman(诺曼人)就来自法语Normanz,诺曼人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Normandy(诺曼底)。
尽管诺曼人最后放弃了海盗勾当,改信了基督教,他们仍保留了其海盗祖先维京人的许多特质。他们表现一种极度不安鲁莽的气质、近乎愚勇的好战精神。诺曼人在随后扩张至欧洲其他地区的行动中,创下冒险作战的惊人纪录,常常仅以一小撮人征服数倍的敌人。其中最重要的是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他征服英国后成为英国国王,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英国的,其实都是北欧海盗的后代。
Norman:['nɔ:mən] n.诺曼人adj.诺曼人的,诺曼语的
Normandy:['nɔ:mən'di] n.诺曼底
amnesty(大赦):古雅典民主派和贵族达成的和解
公元前404年,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争霸战(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落败,斯巴达国王吕西斯特拉图解散了雅典的民主政府,扶植了由三十个贵族组成的寡头政府,史称“三十僭主”。三十僭主操控政治,把穷苦平民排挤在政治之外,又实施恐怖统治,在8个月内杀死的雅典人几乎比战争最后十年斯巴达人杀死的雅典人还要多。许多温和派纷纷逃离雅典,而民主派则发动反击,最终击败斯巴达保护军,杀死为首的两名僭主,推翻三十僭主的寡头政治,重新建立了民主制度。
民主派恢复民主制度后,并没有对贵族所犯下的恶行展开报复,而是选择了和解。公元前403年,雅典政府颁布一项法令,宣布除三十僭主及其帮凶外,对其他人在过去所做的任何事情进行“遗忘和宽免”(希腊语amnestia),双方中的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在以后提起诉讼或寻仇。这项法令被后人称为“大赦令”。
英语单词amnesty就来自该“大赦令”中的希腊语amnestia,由a(not)+mnestis(记忆)构成,字面意思就是“遗忘,不再记得”,本意指民主派和贵族之间的和解,对双方以往的对立行为统统一笔勾销。现在常用来表示“大赦、特赦”。
amnesty:['æmnɪstɪ] n.大赦,特赦,特赦令vt.对……实行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