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sabotage(蓄意破坏):工人把木鞋扔进机器里来搞破坏

一说起“木鞋”,人们也许马上会想到荷兰木鞋。其实,举世闻名的荷兰木鞋发源于法国,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是木鞋的发源地。在中世纪,只有贵族才有钱购买皮鞋,普通的老百姓买不起皮鞋,因此发明了造价便宜,但同样防潮保暖的木鞋。这种木鞋在法语中叫做sabot,其中的bot就是boot(靴子)的意思。木鞋从法国流传至欧洲各地,在荷兰大受欢迎,并成为了荷兰的特色产品之一。

现在在法国几乎看不到穿木鞋的人,但在中世纪时期,法国老百姓几乎人人都穿着木鞋。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阶段,当工人和工厂管理层发生矛盾时,往往会偷偷地把脚上的木鞋脱下来扔进机器里来破坏机器,从而衍生了sabotage这个英语单词,表示蓄意破坏。

sabot: ['sæbəʊ] n.木鞋,木屐,木底皮鞋

sabotage ['sæbətɑːʒ] v.n.妨害,破坏,怠工

saboteur: [,sæbə'tɜː] n.怠工者,破坏者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abotage 词源,sabotage 含义。

perfume(香水):用熏香的烟来熏病人的房间

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当有人死于传染病时,尸体被抬走后,人人往往会点燃某种香料,用其产生的带有香味的烟雾来熏病人的房间,以达到消毒和去除异味的作用。英语单词perfume的本意就是“用熏香的烟来熏病人的房间”,做名词时表示“用来消毒的烟”。它由per(through,彻底、弥漫)+fume(烟)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用烟弥漫”或“弥漫的烟”。

后来,人们流行在身上喷洒具有芬芳气味的液体,即所谓的“香水”。由于香水的目的也是为了去除异味、清洁空气,所以香水所发出的香气以及用香水清洁空气的行为也被称为perfume。现在,香水本身也被称为perfume。

perfume:['pɜːfjuːm] n.香水,香味vt.喷香水于……,使……带香味vi.散发香气

fume:[fjuːm] n.烟,愤怒,烦恼vt.熏,冒烟,愤怒的说vi.冒烟,发怒

bandit:强盗

发音释义:['bændɪt] n. 强盗,土匪;恶棍;敲诈者

词源解释:bandit←意大利语bandito(剥夺公权,过去分词)←意大利语bandire(剥夺公权)←通俗拉丁语bannire(宣布剥夺公权)

同源词:banish(放逐)

bandit来自意大利语bandito,是bandire(剥夺公权)的过去分词,字面意思就是“被剥夺了公权的人”。“剥夺公权”是中世纪的一种刑罚,只有皇帝才有权颁发公告(ban)剥夺某人或某座城市的公权,因此bandit和banish的词根都是ban。被剥夺公权意味着丧失了法律保护,人人可以杀之或掠夺之。这些丧失法律保护的人自然再不会遵纪守法,大多落草为寇,所以bandit通常用来表示强盗、土匪,其实它最恰当的翻译应该是“法外之徒”——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趣味记忆:bandit = band(绑)+it(它)→见了bandit就应该绑他,否则他就绑你

leveler:使人人平等的事或局面

来自level,水平,引申词义使人人平等的事或局面。

nemesis:报应,给以报应者

该词源出希腊神话。在希腊神话中Nemesis是最古老、最受尊敬的女神之一。最初她被视为道德、伦理和命运的化身,后义变成报应女神、复仇女神,专门惩治那些追求享乐和过于傲慢的人。她有一别名叫Adrastia,意即“神力无边,人人俯首”。nemesis 一词来自希腊语nemein,‘give what is due’(给予应得的),所以在现代英语用法中,nemesis常转义为“报应”、“报复”或用作“复仇者”、“给以报应者”的代称,有时也指“强有力的对手”。

money:金钱

在罗马神话中主神Jupiter(朱庇特)之妻天后JunoMoneta(朱诺-摩涅塔)主司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又是战争女神与月亮女神,但她最重要的职责是在人们有危险时及时发出警告,因而也被尊奉为警告女神。其实她的姓Moneta源于拉丁文moneo,就含有“警告”之意。她曾多次警告罗马人即将出现危险,如公元前344年高卢人人侵罗马,在此之前罗马人就得到了她的警吉,所以罗马人对此十分感激,在卡匹托尔山( the Capitoiine Hill)特地盖一神庙奉祀Juno Moneta。以后罗马人又把他们第一个铸币工场设在该神庙里。Juno Moneta就又成了他们钱财的守护神。他们还把铸币工场称作moneta,把在该庙铸造的货币也称为moneta。该拉丁词进入古法语时作moneie,13世纪末借入英语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money,意指“货币(包括硬币和纸币)”或“金钱”,词义较前扩大了一些。

  可是,当jrnoneta通过另一途径进入古英语,却产生了不同的形式,初作mynet,最后演变为形义均异的另一个词mint(造币厂)。可见,mint和money乃同源双式词。

  

humor:幽默,诙谐;心情,心境

humor,humour,原系拉丁文,意为“体液”。按中世纪病理学.人体内有四种体液(humors):血液、粘液(phlegm)、胆汁(cnoler或yellow bile)和(实际上不存在的)忧郁液(melancholy或black bile)。其比例决定人的性格气质。血液比例大为多血质(sanguine),性格乐观自信;粘渡过多为粘液质(phlegmatic),反应迟钝、不易动情;胆汁(即黄胆汁)过多为胆汁质(choleric),性情暴躁、动辄发怒;忧郁液(即黑胆汁)比例过高为忧郁质(melancholic),性格阴郁多愁。简而言之,四种体液的比例合理便是个理想的人,某种体液比例失当则会影响人的脾性或心绪。到了16世纪humour由“体液”引申出“情绪”、“心境”等义,并且产生了out of humour(心绪不佳,不高兴),in a good humour(情绪好),in a bad humour(心绪不好)之类的说法。

体液说对作家的人物塑造颇有影响。从16至18世纪英国剧作家基于此说创造了大量喜剧,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琼森(Ben Jonson,1572 - 1637)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的喜剧《人人高兴》(Every Man in His Humour,1598)和《人人扫兴》(Every Man Out of His Humour,1599)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他在后一部喜剧的前言中提出“气质论”,认为四种不同的气质、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性格,如嫉妒、多虑、爱吹嘘、胆怯、贪婪等。按照体液说,一个人物某种体液越占优势,他和行为就越怪异,就越能产生引人发笑的舞台效果。humour如今最常用的词义“幽默(感)”,“诙谐”便是由此产生的,但它是直到1 8世纪才出现。汉语的美学术语“幽默”究其根源实为humour 一词之音译。

bowdlerize:删节,删改

19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名叫Thomas Bowdler(1754 - 1825)。他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某些文学作品对小孩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而深感不安,于是弃医从文,着手删改莎士比亚戏剧,1818年出版了十卷《家用莎士比亚戏剧集》(The Family Shakespeare)。他对原剧大加删改,尽量保留了剧中的佳句,同时删除了其中有猥亵意味的语句和那些不宜在家庭中朗读的语词。随后他又删改了英国历史学家吉本(Edward Gibbon,1737 - 1794)的史学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由于他把莎剧改成人人易懂的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英国诗人、批评家斯温伯恩(A, C. Swinburne,1837 - 1909)说:“多亏了Bowdler,如今天真无邪的儿童可以阅读最伟大作家的作品而不受其害了。”然而,他也同时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他们将此举传为笑谈。在他死后十年人们据他的姓氏创造了bowdlerize这一动词,作为expurgate的同义词,表示“删节”或“删改”,该词现常含贬义。

pamphlet:小册子

这个词来自12世纪时一首著名的爱情诗Pamphilus seu De Amore(《为人人所爱》)。这首诗是以未装订的活页出现的,流传甚广,极受欢迎,而且人们给它取了个绰号叫pernphilet.后来,任何类似的薄本,纸面的小册子统称为pamphilet.最后又简写作pamphlet。

utopia:乌托邦,理想国

该单词来源于英语政治家、作家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于1516年用拉丁文所写 Utopia 一书。在书中作者除了以影射的方式揭露当时英国君主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描绘英国农民的悲惨境遇,对当时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批评而外,他集中描写了一个名为Utopia 的虚构岛国,即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计划生产和消费、人人从事劳动的理想社会,但作者臆想的这个社会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经济基础的,并且还保留奴隶和宗教。此书是欧洲第一部影响较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Utopia 这一名称是作者用希腊文ou 'not,no' (没有)和topos 'place' (地方)两字组成的,意思是no place 或nowhere ,即“乌有之乡”,汉语一般音译为“乌托邦”,常作为“空想”的同义语或喻指“理想国”、“理想的社会”、“空想的社会改良计划”等,首字母现常小写。utopia 的形容词形式 utopian 则被用来表示“空想的”,“理想的”。

talent:才能,才干,天赋

talent 一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源自希腊语talanton 'unit of weight or money' (重量或倾货币单位)。英国神学家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1330 ? -1384)在1382年的《圣经》英译本中就用talent 一词来翻译这一古希腊货币单位。因此在14世纪时talent 原指货币单位,可译为“塔兰特”。1个talent的值究竟有多少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据考古学家会计在古希腊1个 talent 约折合现代希腊货币6000德拉克马(drachma)。翻开《圣经.马太福音》我们可以在第25章第14至30节中读到这一则寓言:有个人在出门时把金钱托付给三个仆佣。他按他们各自能力的大小交给他们不同数量的钱,给其中一个5 talents,另一个2 talents,第三个 1 talent。

当主人回来时,头两个仆人的钱比主人交给他们时多了一倍,分别为10 talents 和 4 talents ,因而得到主人的奖赏。第三个仆人的钱不增加也没有减少,仍然是 1 talent,因为主人走后他生怕丢失而把钱埋起来。主人本以为他会利用给他的钱去做生意,至少也会把他的 1 talent 存入银行,获得一些利息。为此主人非常生气,严责之余还把那 1 talent 的钱收回并把它交给那个已经有10 talents 的仆人。马太讲的这则小故事的寓意在于教育世人,上帝赋予的天赋和才能人人都有义务去加以发挥。据此,talent 到了15世纪初便由货币单位逐渐转义为“才能”或“天赋”。

pamphlet:小册子

十二世纪一首拉丁情诗“Pamphilus seu De Amore”红透西域,它由未装订活页形式出现。后来类似的小册子都以这首诗演变而来的pamphlet命名。pam-前缀“全”,-phl-即词根phil“爱”,如philosophy(哲学),本义为“为人人所爱”。

gadget(小玩意):美国自由女神像的设计公司

关于英语单词gadget(小玩意)一词的来源,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1876年,著名的自由女神像竣工,竖立在美国纽约市的哈德逊河口小岛上,成为纽约市的地标性建筑。自由女神落成后,纽约市举行了庞大的庆祝活动。自由女神像的设计公司、法国的Gaget Gaultier希望乘机捞一笔,于是就用青铜制作了大量的自由女神像的小型复制品,作为纪念品来销售。这种小玩意大受欢迎,人人争相抢购,一致人们见面都会询问“你有没有买到那个Gadget?”。gadget原本是这家公司的名字,现在变成了这种小纪念品的代名词,从而衍生出“小玩意”的含义。

有些词源学家认为gadget一词另有来源,来自水手们的俚语,用来表示船上使用的任何小器具。当他们想不起某个小器具的名字或它本来就没有名字时,就用gadget一词来表示。

gadget:['gædʒɪt] n.小玩意,小器具,小巧的机械装置

pamphlet(小册子):一本著名的爱情诗小册子

这个词来自12世纪时一首著名的爱情诗Pamphilus seu De Amore(《为人人所爱》)。这首诗以未装订的活页出现,流传甚广,极受欢迎,而且人们给它取了个绰号叫pernphilet。后来,任何类似的薄本纸面的小册子统称为pamphilet,最后又简写为pamphlet。

pamphlet:[ˈpæmflɪt] n.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