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haos(混沌):希腊神话中的混沌之神卡俄斯

古希腊神话的第一部分是创世阶段,即以神话方式解释世界的来源。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神祗通常称为“旧神”或“老神”,他们分别是世界某一部分的拟人化,后来被以宙斯为代表的奥林巴斯神族推翻。

卡俄斯(Chaos)是希腊神话中最早的的神灵,代表宇宙形成之前模糊一团的景象。根据赫西奥德的《神谱》和早期希腊神话记载:宇宙之初只有卡俄斯,他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随后他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女神、深渊神、黑暗神、黑夜女神和爱神等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虽然卡俄斯是世界之源,但他在后来的希腊神话中几乎没有什么戏份,仅仅起到序幕的作用。

由卡俄斯的名字Chaos产生了表示“混沌”的单词chaos及其派生词chaotic。

chaos: ['keɪɒs] n.混沌、混乱。

chaotic: [keɪ'ɒtɪk] adj.混乱的、无秩序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haos 词源,chaos 含义。

lunar(月亮的):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卢娜

罗马神话中,月亮女神叫做“卢娜”(Luna),对应于希腊神话中的塞勒涅。她是光亮之神的女儿,太阳神和黎明女神的姐妹。她爱上了英俊的牧羊人恩底弥翁。每天夜间,卢娜都从空中飘下偷吻熟睡中的牧羊人。然而女神的失职引起了主神宙斯的注意。为了消除凡人对女神的诱惑,宙斯给了恩底弥翁两个选择:任何形式的死亡;或者在永远的梦幻中青春永在。牧羊人选择了后者。于是卢娜每天晚上,来到他沉睡的山洞,亲吻他的脸颊。最后她为自己的爱人生下了五十个女儿。

月亮的阴晴圆缺影响地球的潮汐涨退甚至生物周期,故此古时的人们相信月亮拥有使人疯狂的魔力,人狼等传说亦是因此而生。

从卢娜的名字Luna中产生了词根lun,表示月亮。

Luna:['lju:nə]n.月亮,月神

lunar:['luːnə]adj.月亮的,阴历的

lunatic:['luːnətɪk]adj.精神错乱的

lunacy:['luːnəsɪ]n.精神失常

adonis(美男子):捕获爱神芳心的的美少年阿多尼斯

阿多尼斯Adonis是希腊神话中的美男子。他的母亲是绝世美女米拉(Myrrha),因为受到爱神的诅咒与父亲乱伦怀上了他。米拉后来被神化为一颗没药树(myrrh),阿多尼斯就在树中孕育,后来树皮爆裂而诞生。传说阿多尼斯身高九尺,五官精致如花,世间一切人和物都在他面前黯然失色。爱神阿芙洛狄忒狂热地爱上了他,引起了战神的嫉恨。战神就施展法力,准备在阿多尼斯狩猎时化作一头野猪杀死他。爱神事先收到预言,知道阿多尼斯将在狩猎中死去,所以极力阻拦。但阿多尼斯不肯相信,坚持去狩猎,结果果然被野猪杀死。

阿多尼斯死后,爱神伤心不已,将其鲜血化为红玫瑰,尸体化为秋牡丹花。冥后珀耳塞福涅见爱神如此悲痛,便让阿多尼斯于每年有6个月回到阳间与爱神团圆。后来阿多尼斯成了植物之神,每年死而复生,永远年轻容颜不老。

在英语中,阿多尼斯的名字Adonis成了“美男子”的代名词,并衍生了小写的单词adonis。美丽而又毒性致命的福寿草也以adonis命名,传说这种植物由阿多尼斯死时的鲜血所化。

adonis:[ə'dəunis] n.美男子,美少年,福寿草

angel(天使):上帝与凡人交流的信使

英语单词angel源自希腊单词angelos,原意是“信使”。在犹太教中,天使是上帝与凡人的沟通渠道,上帝的言语是通过天使来传递给凡人的,因为凡人无法承受上帝声音的巨大能量。希腊人将希伯来语的旧约翻译成希腊语时,就用angelos这个词来表示天使,后来演变成为英语单词angel。

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有使者这一概念,在中文中翻译为天使。在最初的犹太宗教中,天使是圣经中所提到的一种大能的灵体生物,由上帝耶和华所造,具有自由意志,故有反抗上帝而被打入地狱的“堕落天使”。《圣经》和《古兰》都认为天使是没有实体的灵体。在艺术作品中天使有时是人形,身上发光,头顶有光环,有的长有翅膀。

天使会保护圣徒和善人,也会根据上帝的指令,严厉惩罚恶人,如毁灭罪恶之城所多玛、蛾摩拉,一夜之间杀死十八万五千亚述人士兵、令所有埃及人的头一胎婴儿和家畜死亡等。

angel: ['eɪndʒ(ə)l]n.天使,守护神。

affiliate(使附属):古罗马的养子继承制

古罗马实行长子继承制。为了避免死后无人继承财产,没有儿子的人一般会收养一名养子,连罗马皇帝也大量采用这种方法。罗马第一个皇帝屋大维本是凯撒的侄子,后被凯撒选为继承人,成为其养子。屋大维死后由养子提比略继承皇位。五贤帝期间,前四个皇帝都是选择贤良之士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以养子身份继承皇位。直到第五个皇帝,即伟大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里略,他死后由亲生儿子康茂德即位(即好莱坞大片《角斗士》里面那个弑父夺位的皇帝)。康茂德残暴无能,五贤帝所创立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拉丁语中,表示“领养”的单词是affiliare,由ad(to)+filius(son)组合变化而成。英语单词affiliate就源自拉丁语affiliare,原意是“领养”,后来衍生出“接纳、使成为附属”之意。

affiliate: [ə'fɪlɪeɪt] vt.使附属,接纳,使紧密联系vi.参加,加入,发生联系n.联号,隶属机构。记:ad(to)+fili(son)+ate→使成为儿子→领养

affiliation:[əfɪlɪ'eɪʃ(ə)n] n.加入,联盟,从属关系,友好关系

filial: ['fɪlɪəl] adj.孝顺的,子女的,当做子女的

filiale: ['faɪlɪæl] n.子公司,分公司

veto(否决):古罗马护民官的否决权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从未平息。贵族坚持平民没有足够的智慧参与政治,而平民以拒绝参加战争等手段迫使贵族承认平民的政治权利。作为双方妥协的结果,护民官制度得以成立。在这种制度下,贵族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力,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构成,但平民拥有对贵族行政的监督权,其行使者就是由平民自行选出的“护民官”(tribune)。护民官不参与立法,但对由贵族形成的元老院及执政官所提出的议案拥有否决权。他主持平民委员会,听取平民的申诉和意见。如果他觉得某项议案侵犯了平民的权利,他可以行使否决权。护民官制度既体现了对贵族智慧的尊重,又照顾了平民的利益,是贵族和平民在政治上的相互承认和共存。

英语单词veto直接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我禁止”。是古罗马护民官否决某项议案所用的法律术语。在现代一些国家中,国王、总统也可以对议会所提出的议案行使否决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五大常任理事国也拥有一票否决权。

tribune:['trɪbjuːn] n.护民官,公民权利保护者

veto: ['viːtəʊ] v.否决,禁止n.否决权

hobby(嗜好):英国农村“五朔节”舞蹈中的木马道具

英语单词hobby原本是“小马”的意思。在古代英国农村,人们在春节的“五朔节”(May Day)时经常跳一种叫做“莫里斯”(Morris)的舞蹈来庆祝节日。舞蹈时,人们常常在腰间系上一个用柳条扎成的木马道具,模仿侠盗罗宾汉。这个木马道具就被称为hobby-horse。16世纪时,儿童骑着玩的小木马也被称为hobby-horse。到了17世纪,hobby-horse常常被用来比喻某人特别喜爱的某种运动或消遣,且拼写也被缩略为hobby。

hobby:['hɒbɪ] 嗜好,业余爱好

confetti(婚礼上的彩色碎纸):狂欢节游行时抛撒的糖果

在现代婚礼上,我们常常见到人们往新人身上抛撒彩色碎纸的场面。这种做法源自意大利。在中世纪的意大利,狂欢节时常常会举行盛大的游行。游行队伍和围观群众常常会相互抛撒小物品以表达欢乐之情。有钱的贵族往往会抛撒糖果,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confetti,是confetto(糖果)的复数形式。而没钱的穷人们为了嘲弄贵族则常常扔臭鸡蛋来代替糖果,结果双方经常在游行时发生争吵斗殴。意大利当局为了避免冲突,曾多次下令禁止在狂欢节游行时抛撒臭鸡蛋等物品,但穷人往往会用其他类似物品加以代替。这种情况直到1875年才终于有所改变。这一年,一位聪明的米兰商人在狂欢节之前向工厂采购了大量原本是无用副产品的彩色碎纸屑,并在狂欢节上向群众销售,用作游行时抛撒的物品。由于这种碎纸屑对人体无害,又充满喜庆,因此大受欢迎。从此以后,在狂欢节游行中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就逐渐流传开来。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还拓展至狂欢节之外的其他场合如婚礼。由于这种碎纸最初是用来代替糖果的,所以在意大利语中也被称为confetti。英语单词confetti便来源于此,同源的单词还有confection(糖果)。

confetti:[kən'fetɪ]n.(婚礼、狂欢节中抛撒的)五彩纸屑;(旧时狂欢节或庆祝场合抛撒的)糖果

confection:[kən'fekʃ(ə)n]n.糖果,蜜饯

hermit(隐士):隐居在荒漠中的人

英语单词hermit(隐士)来自希腊语eremites,字面意思就是“荒漠中的 人”。为什么隐士一定要隐居在荒漠中呢?原来,当隐修刚刚兴起之时,最早的基督教隐修者都是在埃及和叙利亚的沙漠中进行隐修的。最有名的一个隐士叫做圣安 东尼。他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埃及基督徒,基督徒隐修生活的先驱,也是沙漠教父的著名领袖。

圣安东尼首先在自家附近退隐达十五年之久,并向住在附近的隐士们学习如何善度隐修的生活。当圣安东尼三十多岁时,便渡过尼罗河,到 沙漠中一座庇斯比尔山上,住在一个荒废多年的军用城堡中,追求祈祷和独修的生活。圣安东尼将自己锁在城堡中二十五年之久。他的一位朋友每年两次把半年需用 的面包送给他,因为当地天气干燥,面包不易变坏;此外,城堡内有泉水源供应食水。二十五年后他的朋友们破门而入,进入城堡,见到圣安东尼的样貌比二十五年 前更平静而健康。当时跟随圣安东尼的群众效法他的榜样,也在庇斯比尔山附近的山洞或小屋中独修,而圣安东尼则固定地予以会晤并指导,如此维持了五至六年。

随后,圣安东尼退隐到尼罗河与红海间的克津山旷野,在那里度过他最后的45年半独修生活。圣安东尼的隐修风范影响后代基督徒,包括奠定基督教教义的圣奥古斯丁。虽非首位隐修士,然而他的榜样促使修道生活的兴盛,使后人尊称他为“修道运动之父”。

hermit:['hɜːmɪt]n.隐士,隐修者,隐居者

Hermitage:['hɜːmɪtɪdʒ] n.隐士生活,隐士住处

protestant(新教徒):抗议罗马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派

一五一七年九月四日,马丁·路德发表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同年十月三十一日马丁路德在 萨克森选侯教堂大门所张贴《有关赎罪券辩论之邀请》,反对买卖赎罪券,由此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改教开始之初,路德及其志友常常要求召开基督教大会 来解决改革中的种种问题。这要求得到德国当局的允许,1526年帝国议会在斯拜尔(Speyer)举行,准许在基督教大会召开前各地区政府可自主决定本区 域所欲尊奉的教派。然而,15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影响下,帝国议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取消了一五二六年的准许,议会中的路德派对此决定提出 抗议。那些在抗议文件上签名及拥护抗议文件的人就被称为“抗议者”(Protestant)。后来,该词被用来泛指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的诸多新教派,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英国国教安立甘宗,统称为“新教”,又称作“抗罗宗”、“归正教”、“改革宗”。

Protestant: ['prɒtɪstənt] n.新教,新教徒adj.新教的,新教徒的

Friday(星期五):北欧神话的爱神弗丽嘉

弗丽嘉(Frigg)是北欧神话中的爱神,是主神奥丁的妻子,掌管婚姻和家庭。她容 貌美丽,金色的头发中间夹着白色的羽毛,身着束着金色腰带的白袍,腰带上挂一串钥匙。她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但从来不会泄露天机。弗丽嘉是诸神中唯一被允 许坐在诸神奥丁的王座上观察宇宙万物的神祗。

一周中的星期五就是以爱神弗丽嘉命名的,英语中的Friday来自古英语frigedaeg,字面意思就是Frigg’s day(弗丽嘉之日)。

Friday:['fraidi]n.星期五

leth-(遗忘、死亡):冥界中的忘却之河勒特

在希腊神话中,勒特(Lethe)是冥界中的五条河流之一,被称为“忘却之河”。喝 下此河水便可忘却前生事。它流经睡神的洞穴,穿过整个冥界。死去的亡灵来到冥界后,必须要喝下勒特河水,以便忘记前世记忆,再次转世为人。英语中表示“遗 忘、死亡”的词根leth-就源自忘却之河的名字Lethe。

lethean:[li'θi:ən]adj.忘川的,使人遗忘过去的

lethargy:['leθədʒɪ] n.昏睡,死气沉沉,嗜睡(症)

lethargic:[lɪ'θɑːdʒɪk] adj.昏睡的,无生气的

lethal:['liːθ(ə)l]adj.致命的

lun-(月亮):罗马神话中的满月女神卢娜

罗马神话中,满月女神叫做“卢娜”(Luna),对应于希腊神话中的塞勒涅,后人常 常将她与戴安娜(Diana)合称为“月亮女神”。她是光亮之神的女儿,太阳神和黎明女神的姐妹。她爱上了英俊的牧羊人恩底弥翁(Endymion)。每 天夜间,卢娜都从空中飘下偷吻熟睡中的牧羊人。然而女神的失职引起了主神宙斯的注意。为了消除凡人对女神的诱惑,宙斯给了恩底弥翁两个选择:任何形式的死 亡;或者在永远的梦幻中青春永在。牧羊人选择了后者。于是卢娜每天晚上,来到他沉睡的山洞,亲吻他的脸颊。最后她为自己的爱人生下了五十个女儿。

从卢娜的名字Luna中产生了词根lun-,表示月亮。

Luna:['lju:nə]n.月亮,月神

lunar:['luːnə]adj.月亮的,阴历的

May(五月):罗马神话中的春天女神玛雅

和一月(January,以双面门神Janus命名)一样,五月也是一位地道的罗马 神祗命名的。在远古罗马神话中,Maia(玛雅)是专门掌管春天和生命的女神。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罗马人就用它的名字来命名5月(罗马历中的3月),在拉 丁语中称为Maius,意思就是month of Maia。英语中表示“5月”的单词May就源自拉丁语Maius。

May:[meɪ]n.五月

memo-(记忆):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莫涅莫绪涅

莫涅莫绪涅(Mnemosyne)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她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 女神盖亚的女儿,十二泰坦神之一。她是宙斯的第五个妻子,和宙斯一起生了九个缪斯女神。她通常被描绘成一个支着下巴沉思的女子;有时她在画笔下表现为一个 接近成年的女性,发饰多珍珠和宝石,用右手的两个前指持着耳垂。

从莫涅莫绪涅的名字中产生了词根memo-,意思是“记忆”。变体有:memor、mnem、mnes。

memory:['mem(ə)rɪ] n.记忆,记忆力

mnemonic:[nɪ'mɒnɪk] adj.记忆的,助记的,记忆术的

remember:[rɪ'membə] v.记得,记起

memo:['meməʊ] n.备忘录

memoir:['memwɑː]n.回忆录,自传

memorial:[mə'mɔːrɪəl] adj.纪念的,记忆的,追悼的n.纪念碑,纪念馆,纪念仪式,纪念物

commemorate:[kə'meməreɪt] vt.庆祝,纪念,成为……的纪念

quintessence(精华):被视为万物精华的“第五物质”

古代希腊哲学家认为世间除了常见的水、火、土、气等四种物质外,还存在第五种物质。这种物质是万物之精华,构成了天体,并弥漫在所有其他物质中。亚里斯多德将这种物质命名为“以太”(ether)。拉丁语将这种物质称为quinta essentia(第五物质)。该词经由法语进入英语后,拼写改为quintessence。中世纪的炼金术士致力于提炼这种物质,认为它能治百病,并且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现在,该词一般用来比喻“精华、精髓、典范”。

quintessence:[kwɪn'tes(ə)ns] n.精华,精髓,典范,第五物质

dictator(独裁者):古罗马的独裁官

英语单词dictator直接来自拉丁语,由dictare(dictate,命令,口述)+or(人)构成,字面意思就是“下命令的人”,原本是古罗马的政治职务“独裁官”。

古罗马人民推翻暴君塔克文后,意识到了一人独裁的坏处,便开始实行共和制,每年选举两位执政官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任期只有一年。两人相互制衡,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然而,这种政体虽然有效保障了权力的相互制衡,但有一个弊端无法避免,那就是当两名执政官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便无法开展工作。针对这个弊端,聪明的古罗马人又发明了“独裁官”这种制度加以补充。

“独裁官”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非常任长官,是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由元老院任命的独裁人物。在任何情况下,独裁官的数量绝不能超过一位。独裁官享有超越法律的权力,无须为他的任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以便独裁官可以不受任何掣肘,全力以赴地运用自己的权力和智慧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中。

最初的独裁官都是战事独裁官,任期最长不得6个月。一旦任务完成,此人将卸去独裁官的职务,权力交还给元老院。历史上任期最短的独裁官是古罗马传奇英雄辛辛纳图斯,他在田间劳作时临危受命,担任独裁官,指挥罗马军队抗击外敌入侵。打败敌人后他便辞职返回农庄,只担任了16天的独裁官。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为了对抗迦太基的战神汉尼拔,罗马元老院曾经两次任命费边担任战事独裁官。

但在共和国后期,古罗马的独裁官制度逐渐变味。苏拉当政之后,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迫使公民大会委任他担任任期无限的“共和体制独裁官”,除了享有战事独裁官的全部权力之外,还不受时间的限制。凯撒大帝则在五次担任独裁官后,最后担任“终身独裁官”,最后被担心他颠覆共和制度的元老院议员们刺杀身亡。

在西方历史上,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的感情色彩经历了从褒义词到中性词再到贬义词的重大变化。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独裁官被视为拯救国家的大英雄,享有比执政官还要高的荣耀。因此,后世的一些政治家也以“独裁官”自称,如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的加里波第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就曾自任独裁官。到了20世纪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都大力推行独裁政体,以独裁者自居,使得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彻底成为一个贬义词。

在汉语中,与dictatorship对应的有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贬义词“独裁”和中性词“专政”。但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无论你使用的是“独裁”还是“专政”,对应的都是dictatorship,是一个贬义词。

dictator: [dɪk'teɪtə] n.独裁者,独裁官

dictatorship:[dɪk'teɪtəʃɪp] n.独裁政体,专政

dictation:[dɪk'teɪʃ(ə)n] n.听写,口述,命令

gothic(哥特式):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哥特人

4、5世纪时,居住在古罗马帝国东部、北部的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各蛮族部落大举迁徙、入侵罗马。曾经无比强大的罗马帝国在蛮族势力的反复冲击下四分五裂。蛮族中的东、西哥特人(Goth)曾经多次入侵意大利,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从此进入了长达千年之久的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此,哥特人的名字就与“野蛮”等负面含义产生了关联,由哥特人(Goth)一词衍生的英语单词gothic(哥特人的)也产生了“野蛮的”之意。

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建筑及艺术风格称为gothic,即“哥特式”。尽管gothic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意味,但事实上为数众多的哥特风格作品拥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gothic:['ɡɔθik] adj.哥特式的,野蛮的,中世纪的,粗鄙的

satin(缎子):中世纪闻名于外的中国海港城市泉州

在中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一个闻名于外的海港城市,被阿拉伯人称为Zaitun。该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当时著名的东方名城。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写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英语单词satin就来自东方名城Zaitun,表示来自Zaitun的丝绸、缎子。

虽然Zaitun在600多年前就是世界皆知的名城,但到了19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却在为“Zaitun”到底在何处而争论不休。直到1915-1918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问世后,史学界才一致认定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Zaitun”就是中国福建省的泉州。

satin:['sætɪn] n.缎子,缎子衣服adj.光滑的,绸缎做的,似缎子的

cravat(领巾):喜欢系领巾的克罗地亚士兵

在领带问世前的中世纪欧洲,贵族们用来装饰颈部的是蕾丝领圈。制造这种华丽的配件需要消耗大量布料,每制造一个这样的领圈需要用掉长达十五米的蕾丝饰带。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参战各国都在拼命缩减开支,昂贵的蕾丝领圈自然成为不合时宜的物件。有的国家甚至颁布法令,规定只有在出席葬礼这样的隆重场合,男士才允许佩戴蕾丝领圈。

然而,爱美的男士依然有办法来装饰自己的颈部。不久,克罗地亚士兵们所佩戴的领巾引起了欧洲时尚界的关注。他们在颈部装饰有打结的细领巾。这种风俗从中世纪开始流传,也是他们在战场上辨认同伴的方法之一。这种服饰很快就在欧洲流传开来,不仅在士兵群体中广泛流传,而且还赢得了王室的瞩目。当时的法王路易十四就是一名有名的领巾爱好者。他拥有大量制作精美的领巾,甚至还设置了“领巾侍者”一职,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路易十四奉上几款华丽的领巾,方便国王挑选。因为国王的狂热爱好,领巾不再是简单的装饰或者蕾丝领圈的代用品,开始慢慢成为贵族阶层必需的服装配件。

法语中,这种源自克罗地亚的服饰就被称为cravate,本意就是“克罗地亚人”。进入英语后拼写变为cravat。这就是英语单词cravat(领巾)的由来。cravat已经有了和今天的领带(tie)类似的形状与系法,被认为是现代领带的前身。

cravat: [krə'væt] n.领巾,领带,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