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racket:喧嚷(声),敲诈;球拍

作“吵闹声”解的racket是16世纪进入英语的,原来很可能是个象声词,模仿骰子的碰击声构成的,就如crack,bang等词。昔日英国扒手在扒窃时往往在街上制造骚动,以转移被扒者的注意力。为此1697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禁止在城市街道投掷爆竹及其他足以引起骚动之物。扒手的这一惯用手法使racket 一词从原义引申出“诡计”、“诈骗”、“敲诈”、“骗局”等义,最初用于英国俚语。这些词义以后渐被废弃,racket也一度消声匿迹,直至美国禁酒时期(1919 -1933)才又和其派生词racketeer(诈骗者),racketeering(敲诈勒索)二词一起在美国英语露面。1928年racketeering 一词对英国读者如此陌生,以致《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不得不对此作了如下注释;“Racketeering is the new word that has been coined in America to describe the big business of organized crime.”另有一种关于racket词源的说法,认为racket乃中世纪一种骰子游戏。

  作“(网球等的)球拍”一义解的racket也是16世纪进入英语的,但它出自另一完全不同的词源。它借自法语raquette,源于阿拉伯语raha(t)‘palm of the hand’(手掌),因此也可拼作racquet。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racket 词源,racket 含义。

henpecked:惧内的,怕老婆的  

根据美国动物学家阿利(W. C. Allee,1885 - 1955)的研究,雌禽之间的所谓pecking order(长幼尊卑的次序)有一定的型式:最长的或最凶的可啄次长的或次凶的,次长的或次凶的则可啄幼小的或一般的,依此类推。虽然在鸡群中母鸡很少啄公鸡,因公鸡为鸡群之首。但在17世纪时人们普遍认为母鸡常常啄级别比它低的小公鸡的毛。于是有人将专横的妻子与好斗的母鸡相比拟,造出了henpecked一词,以此表示“常受老婆责骂的”或“怕老婆的”。英国诗人勃特勒(Samuel Butler,1612 - 1680)是第一个给该词下定义的人。桂冠诗人德莱顿(John Dryden,1631- 1700)诉苦说,他常受老婆的气,用了henpecked一词。作家斯梯尔(Richard Steele,1672 - 1729)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戏谑地称作the undoubted head of the Sect of the Henpecked(惧内者的当然领袖)。诗人拜伦(G. G. Byron,1788 - 1824)在《唐璜》(Don Juan)一书中写下了如下名句:“But- oh! ye lords of ladies intellectual, /Inform us truly, have they not henpeck'd you all.”

essay:随笔,小品文   

随笔作为一种散文体裁始于16世纪后半期。它的英文名称essay源自法语essai,原义是“尝试”。1580年法国散文作家蒙田(Montaigne,1533 - 1592)首次将essai用于“随笔”一义,他的两卷《随笔集》就定名为Essais。1597年英国哲学家、英语语言大师培根(Francis Bacon,1561 - 1626)首次采用了法语借用词essay来指“随笔”,他写的《随笔》(Essays)是第一部重要的英文随笔,因此他被视为这一文学形式的创始者。他曾就使用essay一词指“随笔”作了如下解释:“… certain brief notes,.. which I have called essays, The word is late,but the thing is ancient.”(…我把短小的评论称作随笔。这个词是新近才使用的,但这种形式早巳存在。)

  

toady:谄媚者,马屁精

旧时庸医行骗时,常常指使其下人当众吞食蟾蜍(toad)或装作吃蟾蜍。蟾蜍素被认为有毒,不能食用。蟾蜍被吞食之后,庸医再装模作样地矛以解“毒”,让下人服用万应灵药,以此显示他的医道高明和妙药灵验。吃蟾蜍者叫toadeater。1744年英国小说家菲尔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曾对该词的词义作了如下解释;“toad-eater是个隐喻,取自关于江湖医生的下人吞食蟾蜍以示其主人解毒有方的故事。该比喻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联想:处于隶属地位的人,为了顺应庇护人的心意,取得其欢心,被迫作出令人恶心之至的事。”据此,toad-eater 一词由“吃蟾蜍者”转义为“谄媚者”或“马屁精”,to eat sb's toad 一语被用以比喻“拍某人马屁”,也都不难理解了。toad-eater始于17世纪,到了18世纪缩略为toady,原义也逐渐丧失,如今仅用于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