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sabotage(蓄意破坏):工人把木鞋扔进机器里来搞破坏

一说起“木鞋”,人们也许马上会想到荷兰木鞋。其实,举世闻名的荷兰木鞋发源于法国,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是木鞋的发源地。在中世纪,只有贵族才有钱购买皮鞋,普通的老百姓买不起皮鞋,因此发明了造价便宜,但同样防潮保暖的木鞋。这种木鞋在法语中叫做sabot,其中的bot就是boot(靴子)的意思。木鞋从法国流传至欧洲各地,在荷兰大受欢迎,并成为了荷兰的特色产品之一。

现在在法国几乎看不到穿木鞋的人,但在中世纪时期,法国老百姓几乎人人都穿着木鞋。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阶段,当工人和工厂管理层发生矛盾时,往往会偷偷地把脚上的木鞋脱下来扔进机器里来破坏机器,从而衍生了sabotage这个英语单词,表示蓄意破坏。

sabot: ['sæbəʊ] n.木鞋,木屐,木底皮鞋

sabotage ['sæbətɑːʒ] v.n.妨害,破坏,怠工

saboteur: [,sæbə'tɜː] n.怠工者,破坏者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abotage 词源,sabotage 含义。

gorilla(大猩猩):迦太基航海家在西非见到的多毛野人

公元前5世纪,一位名叫汉诺(hanon)的迦太基航海家率领一支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探险并写了一本游记。希腊人将他所写的游记翻译成了希腊语。在游记中汉诺写道,他们来到一个小岛,岛上有很多长毛野人,雌性多于雄性,皮肤粗糙。当地的黑人向导将这些野人称为gorillai。汉诺等人想抓捕几只野人,但雄性野人非常敏捷地爬到了悬崖顶上,一只也没抓住。最后只抓住了三只雌性野人。但这些野人拼命挣扎,又撕又咬。汉诺等人只好杀死了它们,把它们的皮毛带回了迦太基。

20多世纪后,一位名叫萨维奇(Savage,意为野人)的美国医生兼传教士前往西非传教。1847年,他从西非返回美国,带来了一些某种类似巨人的动物的骨头。他与一名同事给这种动物起了个拉丁学名叫做Troglodytes gorilla,Troglodytes 是“穴居人”的意思,而gorilla即来源于汉诺的叙述。英语单词gorilla(大猩猩)就来自拉丁语gorilla。

看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想到,汉诺等人发现的野人可能就是大猩猩。不过,也有人根据这些野人被捕获后还有机会又撕又咬的事实推测,它们可能是体型较小的黑猩猩(chimpanzee),而非我们原先认为的大猩猩。

gorilla:[gə'rɪlə] n.大猩猩

boffin(科学怪人):狄更斯小说中坚持学习的古怪老人

英语单词boffin是一个俚语,用来称呼科学家、工程师或其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该词起源于伟大的文学家查理斯·狄更斯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中的人物Nicodemus Boffin。在小说中,Boffin被刻画成一个外表非常古怪的老人,在老年时期坚持学习,还特意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教自己阅读。

也许是因为Boffin这个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在狄更斯之后,其他作家的著作中也出现了Boffin这个名字,如J.R.R. Tolkien在其作品《兔子》(The Hobbit,1937)中就用Boffin作为一个兔子家族的姓氏。

最初,英语单词boffin主要用于英国军队的俚语中,含有“书呆子、怪人”等轻视之意。后来,由于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同盟国赢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该词的感情色彩由贬转褒,更多地体现了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在二战结束后的文学作品及电影中,Boffin成了很多科学家英雄的名字。boffin们往往被刻画为一个现代的天才,通过不为人知的秘密工作创造出威力巨大、匪夷所思的设备。80年代的《007》系列电影中,那个为詹姆斯·邦德提供各种新式武器的怪老人Q就是一个典型的boffin。

boffin:['bɒfɪn] n.科学怪人,科研工作者

asylum(庇护):神庙或教堂所提供的庇护

在古代西方,神庙、教堂等宗教场所被看作是非常神圣的地方,是神祗所在之处。在这些场所杀人或抓人将被看作是对神的大不敬。因此,罪犯、逃亡者进入神庙或教堂后就获得了神的庇护,世俗的司法机构不得进入这些场所执法。在政治斗争或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也可以躲进教堂寻求庇护。英语单词asylum(庇护)最初就是表示这种宗教场所提供的庇护。它来自希腊语asylon,由否定前缀a+sylon(逮捕权)构成,字面意思就是“无权逮捕”。18世纪中期后,asylum开始用来表示“精神病院”,也许是因为人们将精神病院看作是精神病患者的庇护和救济所。

asylum:[ə'saɪləm] n.庇护,避难,庇护所,收容所,精神病院

almighty:全能的

组合词。al同all, 全部的。might, 能力,同may(原指能力,后指也许)。

might:强大力量,威力,也许

来自古英语miht,来自Proto-Germanic*makhti,来自PIE*magh,使能够,赋予力量,词源同may,magic.引申词义强大力量,威力。后用于助动词表也许。比较may.

Z:英语字母表的第二十六个字母

英语字母 Z 来自希腊字母zeta,来自希伯来语zayin, 武器,因字母Z在古希伯来语形似如钩子的武器而得名。

Z在英国英语中读如zed,在美国英语中读如zee,但在古英语中则读作izzard。Z源自希腊语的第6个字母Ζ (zeta),而希腊语的Ζ又是借自腓尼基语。有人也许会问Z在希腊语中是第6个字母,为什么到了英语却是26个字母中的最末一个。其实原先情况并非一直如此。罗马人从希腊语借用Z时,认为Z不会有什么用处,就把Z去掉了。以后又发现Z还是有用的,但此时Z已丧失原先的地位,所以只好屈居末位了。其实Z在英语中也被许多作家认为是无用的。莎士比亚曾经这样写道:“Thou whoreson Zed! Thou unnecessary letter!”(King Lear, II, ii)(参见A)

penguin:企鹅

企鹅的头部虽然是黑色的,但其英语名称penguin却源自意为white head的威尔士语pen gwyn(pen‘head’+gywn‘white’)。16世纪在北大西洋的岛屿上栖息着一种短翅、蹼足、头部有白斑的大海鸟(1844年后灭绝),英语通称great auk(大海雀),威尔士渔民和水手因其头部是白的而称之为penguin。许多年以后南纬度地区的水手在南极见到企鹅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搬用了原指一种北极海鸟的penguin来指这种南极海鸟,也许是因为它们样子极为相似的缘故吧。

penguin有个派生词penguinize,在英国用以表示以平装本的形式出版或再版一本书。该词源出Penguin Books Limited(企鹅图书有限公司),那是一家成立于1935年,专门出版平装本书籍的出版公司。

March:三月   

March作为3月的月名源自罗马神话里的战神Mars(汉译作“马耳斯”或“玛尔斯”)。Mars是传说中的罗马奠基者之父,因此是罗马最重要、最受崇拜的神之一。古罗马人在3月祭祀Mars。在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 100 - 44BC)时代之前,罗马的新年是从公历3月开始的。在古罗马人看来,这时不仅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且也是打仗的较好时节,为此把罗马年的第一个月即公历3月献给了Mars,称之为Martius (mensis),意含“战神之月”,也许这是为了祈求战神的庇佑,使开春第一仗能够旗开得胜。March这一拼写形式是13世纪初从古法语marche已演变过来的。

lunatic:疯子   

今天有些西方人因在睡觉时月光照在脸庞上面感到不舒服。他们也许还不至于相信自己会因此精神错乱。然而,旧时迷信的阴影至今仍然留在他们心间。多少世纪以来,至少从古罗马时代起,在西方一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精神病与月的盈亏有关,在月亮逐渐变圆之时,精神病患者就会随之变得更加狂乱起来。意为“疯子”的lunatic一词正是基于这一说法产生的。它源自拉丁语luna(月亮)。在罗马神话中Luna是月亮女神露娜,传说人的发狂是受他的影响的。lunatic早在1290年就已在英语见诸使用,但如今已不再用以指“疯子”,而只是指“极端愚蠢的人”,短语lunatic asylum(疯人院)还被一般辞书列为禁忌语。英语中另有几个含moon的复合词,如moonstruck(发狂的),moonhead(笨蛋),mooncalf(先天白痴)等,其产生与上述说法都不无关系。

  

June:六月

6月的月名June源于拉丁语junius。一般认为junius得名于罗马神话中司生育婚姻的女神,天后Juno(通译“朱诺”),因为罗马人纪念Juno的活动是在这个月的头一天举行,而且从古至今罗马人特别喜爱在这个月举行礼,这也许是早先忌讳在五月结婚所造成的。由于June和Juno的关系,所以June常被称作the munth of Juno(朱诺月)。另有一种解释说,拉丁文junius系源自古罗马一个大家族的姓氏junius,刺杀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的凶手就属于该家族。

一些古典文学学者认为June源自意为young people(青年人)的拉丁语juniores,他们的根据是,自古6月乃罗马人的“婚礼月”( month of weddings)。

June在古英浯原作junius,14世纪受法语juin的影响才演变为June的。最初英语把6月叫做dry-Month,意思是dry-month(干旱之月)。

jerry-built:偷工减料建成的,草草拼凑成的   

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于1869年始见于出版物。从那时起它的词源一直是词源学家争论的一个问题。词中jerry究竟出于何处,至今未有定论。以下是几种较为可信的说法:

  其一,Jerry一词被认为与西亚死海以北古城Jericho(耶利哥)有联系。据《圣经》载,祭司吹响号角后,攻城以色列人齐声呼号,该城城墙即神奇地应声塌陷。jerry-built可能系由built like Jericho或Jericho- built演变而来,其中Jericho用以比喻建筑质量低劣。

  其二,jerry系法语jour(一天)之讹误,用jour比喻“临时”或“短暂”。用劣质材料马虎草率建成的房子也许只能维持一天,而且此类房子多为计日工(workers paid by the day)所建,因而用jerry-built 一词表示。

  其三,jerry-built 一词是利物浦造船厂于19世纪中期最先使用的,当时被用作船舶术语,表示“用劣质材料建造的”或“偷工减料建成的”。一般认为Jerry系航海术语Jury(暂时的,应急的)之变体或讹误。jury早在两个世纪之前即16世纪时就已开始使用,一些航海术语含有这一成分,如jury-rig(应急操舵装置),jury-mast(临时桅,应急桅),juIy-rigged(临时装备的),jury anchor(临时锚)等。

  其四,据1884年英国一家报纸,jerry源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一个房地产投资开发者Jerry的大名。他在利物浦开设了Jerry兄弟公司,因所建房子质量低劣而臭名昭著。

etiquette:礼节,礼仪   

学过法语的人从其拼写也许猜出它是法语借用词。在16世纪法语中,etiquette原指“标签”,“签条”。其实英语单词ticket(票,标签)亦源于此。法国的官庭礼节一度极为繁琐,每有盛宴就要发给宾客一张纸条或卡片,上面写着应遵循的礼节和应穿何种衣服等,这种纸条或卡片亦称etiquette。以后该词义进而引申为“礼节”或“礼仪”。当etiquette于1750年左右进入英语时,英语就借用了这个词义。一些英国作家,如切斯特菲尔德( Lord Chesterfield,1694 - 1773)和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 - 1797)等用得很多,起了很大的推广作用。美国评论社交礼仪的权威波斯特(Emily PricePost,1872 - 1960)曾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Etiquette,从1922年首次出版到她去世时已出了10版,印刷达90次之多。因此,etiquette虽然保留了原法语拼写形式,但却是英美人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其词义至今无甚变化,仍指“礼节”或“礼仪”。

epicure:美食家;讲究饮食的人

该词源自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Epicurus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0, 古希腊杰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的大名,Epicurus的哲学思想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乃至现代欧洲均颇有影响。他反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也反对亚里士多德关于神是“第一推动力”的理论,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在。在伦理观上他认为人生的主要目的乃是快乐。快乐意味着避免苦痛,使身心安宁,怡然自得,而只有通过自制与节制才能获得这种快乐。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学校,因建在花园中,故后称花园学校,史称“伊壁鸠鲁花园”。该学校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校,它接纳了妇女,甚至还接纳了奴隶。在学校中师生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吃的是大麦面包,喝的仅是水。其言和行都和源自其大名的epicure一词的含义(指讲究饮食,注重享乐)极不相同。也许是他后来的信徒曲解了他的学说,认为应该追求美好生活,吃喝玩乐,或者是一些评论家对他的无神论思想不满,对其接纳妇女和奴隶为学生的做法反感,才致使epicure 一词被赋予了不太好的含义。16世纪,在epicure一词进入英语之初,它原指Epicurus的信徒,但是随后不久即转指“讲究饮食的人”或“爱奢侈享受的人”。

egghead:知识分子,自以为有大学问的人   

该词始见于美国小说家约翰逊(Owen Johnson,1878 -1952)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一部通俗小说。该小说在当时颇受男孩的欢迎,因此egghead 一词曾作为俚语在学生中流行一时,用以指有时作出愚蠢举动的知识分子,以后渐遭废弃。到了1952年艾森豪威尔(D- D. Eisenhower,1890 - 1969)和史蒂文森(Adlai E. Steveson,l900 - 1965)竞选美国总统时,艾森豪威尔的支持者把史蒂文森的支持者说成为“a largeoval head, faceless, unemotional, but a litile bit naughty and condescending”(长着一副卵形大脑袋,面无表情,有点高傲而瞧不起人的样子)。于是egghead 一词再度复活,也许是因为史蒂文森的额部大而秃,脑袋颇似鸡蛋,有知识分子气质,故他本人及支持他的知识分子均被蔑称为egghead。该词现在仍指“知识分子”,“学问家”,但常含贬义。

  

brazen:脸皮厚的,厚颜无耻的

brazen源自古英语braes‘brass’(黄铜),所以有时用作brass的形容词,表示“黄铜制的”或“黄铜般的”,但在现代英语中更常用以表示“脸皮厚的”或“厚颜无耻的”。以brass(黄铜)喻指厚颜这一用法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时代(1558 - 1603),《牛津英语词典》1642年的一条引语对此作了解释:“His face is of brasse, which may be said either ever or never to blush.”厚颜者也许从未脸红过,故其脸犹如黄铜制的。有一短语as bold as brass常用作brazen的同义语,也表示“厚颜无耻的”。

boss:工头,老板,主人

该词往往使人想起17世纪建立纽约市的荷兰殖民者。那时候荷兰人的影响比较大,有一个词在荷兰人中间用得很多,这就是baas,意思是“主人”或“工头”。以后英国人取代了荷兰人的地位,也把baas一词接了过来,18世纪末期改拼为boss,到了1838年在美国英语中就已十分通用了。当时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库珀(J.Fenimore Cooper,1789 -1851)公开指责boss为粗俗语,并写信给词典编纂家韦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 - 1843),要求他帮助制止诸如boss,to belittle,to oppose,to advocate 一类粗俗词语的使用。然而,从boss进入英语之日起,它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最初它是作为master的委婉语使用,也许是因为外来词所以不如master那样含有令人不快的涵义。在当代英语中,boss作为标准语仍然保留了“工头”、“主人”、“老板”等义,尤用于商业和政治方面,在60年代期间一度还被用作少年俚语,流行一时,用以表示“第一流的”或“好的”。boss还常作动词用,如to boss someone about(把某人差来遣去),由boss派生的形容词bossy(专横的,爱指挥人的)也用得很多。

aloof:脱离,避开,冷漠的,孤零的

aloof原为航海用语,16世纪出现于英语中,表示“转舵向风”,由前缀a-‘towards’(向)与废词loof‘windward’(迎风)组合而成。loof在现代英语中仅仅作为航海术语luff(转船首迎风行驶)的变体存在,这两种形式都源自荷兰语loef‘windward’。昔日,舵手转舵使船首迎风行驶,常常是为了避开险滩,但船首又须同时略微避开正面的风力,船只才能行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aloof从其本义“转舵向风”引申出了“避开’及“隔开”等义。今天,它的本义几乎已被遗忘,引申义反倒成了主要词义。aloof在用作副词时常和stand,hold,remain,keep等动词搭配,表示“脱离”、“避开”、“疏远”等义;在用作形容词时,词义则进而引申为“冷漠的”或“孤零的”。

spinster:老处女,未婚女子

在英国出版的一般词典中spinster有两个释义“老处女”和“未婚女子”。可是在美国出版的普通辞书中该词则多了一个释义“从事纺织的女子”。有趣的是,后一个释义恰恰是它的原始字面意义。从词形上看,spmster系动词spin(纺纱)加表人后缀-ster构成。那么,后一个释义同前两个释义有什么直接联系呢?词义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呢?

早在撒克逊时期,纺纱( spinning)是英国妇女在冬天从事的日常活计由国王阿尔弗雷德( Alfred the Great,849 -899)在其遗嘱中把母方称为the spincile side(spindle原义为“纺锤”)或多或少反映了这一点。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纺织是在农舍里小规模进行的,女的纺纱,男的织布( weav-ing)。早在14世纪纺纱妇女就被称作spinster。但有一点必须指出,昔日并非所有妇女都从事纺织,已婚妇女一般操持家务,纺纱这一活计则留给未婚女子去做。按英国旧时的传统习俗,女子在出嫁前须先织好床单、枕套、餐桌用布和衬裙等衣物。因此,到了17世纪spinster丧失了原义而转用作法律用语,指“未婚女子”,到了18世纪又被赋予“老处女”这一至今仍在使用的词义,这也许是因为有许多纺纱妇女终生未婚的缘故。在17和18世纪时英格兰有一种场所,名为纺纱间(spin-house),实为教养所,里面收容的都是些误人歧途的未婚女子。他们被强制从事纺纱劳动母据英国日记作家伊夫林(John Evelyn,L620 - 1706),在那种地方关押着的是些“无可救药而水性杨花的女人”(incorrigible and lewd women),spinster 一词也因此多少蒙上了贬抑色彩。然而,spmster 被英国清教徒带往美国以后却一直保留了它最原始的词义即“纺纱妇女”。

knife:刀子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用餐刀子是圆头的呢?这要归功于法国政治家及红衣主教黎希留(Richelieu,1585-1642)。过去的餐用刀子都是尖头的。有一次宴会上,黎希留看见他的一位客人拿刀尖儿剔牙,他大为恼火,觉得伤了他的大雅,于是第二天就命令管家把所有的刀尖儿都给锉圆了。到了大约1700年时,这种圆头儿的刀子开始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直到今天。

Knife一词在古英语中写作cn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