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d(珠子):中世纪时基督教徒的念珠祈祷法
英语中,单词bead一般译为“珠子”,但单词beadsman指的却是“乞丐,祈祷者”。这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单词bead的本意就是“祈祷”,与单词bid(吩咐、出价)同源。单词bead的含义从“祈祷”转变为“珠子”,与中世纪时基督教徒的念珠祈祷法有关。所谓念珠祈祷法,是指在祈祷时用念珠在计算次数,每祈祷一次就拨动一粒念珠。在很多宗教中都可以见到这种祈祷方法,如佛教中的佛珠。正因为受这种念珠祈祷法的影响,单词bead的含义从“祈祷”慢慢转变为“祈祷时所用的念珠”,进而泛化为一般的珠子,甚至是水滴。在现代英语中,bead的原意“祈祷”已经不见踪影,但在单词beadsman中依然保留。beadsman指的是受雇为人祈祷的人,通常是乞丐。
bead: [biːd] n.珠子,念珠,滴vt.用珠子装饰vi.变成珠状
beadsman:['biːdzmən] n.祈祷者,乞丐,受雇祈祷者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ead 词源,bead 含义。
beggar(乞丐):中世纪半世俗宗教团体贝格德
英语中表示乞讨的单词是beg,那么,表示“乞丐”的单词是什么呢?很多人以为是begger,其实应该是beggar。为什么是beggar而不是begger呢?原来,英语单词beggar并不是由beg衍生的,恰恰相反,单词beg才是由beggar反向衍生的。单词beggar源自中世纪时期流行于北欧低地国家如荷兰、比利时的一个半世俗宗教团体贝格德Beghard。他们由男性基督教徒构成,是介于僧侣和世俗信徒之间的一种修行团体。他们放弃私人财产,群居在修道院中,但可以随时还俗。Beghard的成员在古法语单词被称作begart。他们很多人就像中国的僧尼那样到处托钵化缘为生,很多乞丐往往会冒充begart。久而久之,人们就把begart和乞丐划上了等号。英语单词beggar就来源于古法语begart,已经丧失了初始含义,变成了“乞丐”的意思。
beggar: ['begə] n.乞丐,乞讨者
beg: [beg] v.乞求,乞讨
accost(搭讪):战舰逼近敌人的海岸
英语单词accost在中文中常被翻译为“搭讪”,这是一种很不合适的译法,基本上没有体现accost一词的内在含义。准确地说,accost指的是靠近陌生人,以一种粗鲁、挑衅的方式搭话,如妓女勾引嫖客,乞丐讨钱。为什么?这是因为accost原本是个军事用语,表示战舰逼近敌人的海岸线。它源自拉丁语accostare,由ad(趋近)+costa(肋骨,旁边)构成,而英语单词coast(海岸线)正是源自costa。在一些英语新闻报道中,我们依然能看到accost的初始含义,如The PCG ship was attempting to accost the Guang Ta Hsin 28 and two other Taiwanese vessels.(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舰艇正试图逼近广大兴28号及其他两艘台湾渔船。)
accost:[ə'kɒst] vt.走上前(以粗鲁、挑衅方式)跟……说话、搭讪,(乞丐)上前乞讨,(妓女)上前调情、拉客
coast:[kəʊst] n.海岸vi.沿岸航行vt.沿着……的岸航行
costa:['kɒstə] n.肋骨,(植物)叶脉,(昆虫)前缘脉
costate: ['kɒsteɪt] adj.有肋骨的,肋骨状的,动脉的
bribe(贿赂):送给乞丐的小块面包
英语单词bribe来自古法语,本意是“送给乞丐的小块面包”,因此拼写上与bread(面包)有关。后来,由于乞丐和小偷往往相伴而生,有些人讨不来钱就小偷小摸,因此,bribe又衍生出“被小偷偷走的东西、赃物”之意。再后来,有些人不仅小偷小摸,还公然敲诈勒索,因此,bribe又可以用来表示被迫送给这些人的礼物或钱财。再往后,人们主动送给权势之人以换取利益的礼物或钱财也被称为bribe,即我们中文所谓的“贿赂”。
bribe: [braɪb] n.贿赂v.贿赂,收买
bribery: ['braɪbərɪ] n.贿赂,行贿,受贿
genius(天才):古罗马神话中的守护神
根据古希腊神话,每一个人出生时都有一位介于神人之间的守护神被分派来终生守护在人的身边,而守护神的希腊文为 "daimon",拉丁文则为 "genius"(birth),即发生、起源、诞生之意。古罗马神话里的守护神之所以称为Genius就是因为他在一个新生命诞生时方才出现。gen-这个拉丁词根所代表的第一个含意即“起源、诞生”。善良的人们对神寄予厚望,乞盼在婴儿呱呱落地时这位守护之神能赐给孩子优秀品质、非凡的能力。久而久之,守护神的名字genius就成了天才、天赋的代名词。
genius:['dʒiːnɪəs]n.天才、天赋
genie:['dʒiːnɪ] n.精灵,妖怪
chant(圣歌):反复吟唱的宗教活动
英语单词chant来自拉丁语cantare,是canere(唱)的反复形式,指 的是古罗马宗教活动中反复吟唱的活动,既用来赞颂神灵,又用于修炼内心,类似于中国佛教的和尚们打坐诵经。做名词时,chant表示反复吟唱的“圣歌”。 这种圣歌的特点是内容简短,适合反复吟唱,一个短短的词也能咿咿呀呀地唱上半天,并且通常没有伴奏,所以听起来十分单调乏味,如著名的Gregorian chant(格里高利圣歌)就是这样一种圣歌,相传为教皇格里高利所著。
中国有句歇后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西方的僧侣们在吟唱这种chant时,有时候也会装模作样、有口无心,因此英语中出现了一个与chant同源的单词cant,用来形容僧侣故作虔诚地吟唱chant,引申为并非发自内心的话,如客套话、乞丐故作可怜的的乞讨声。后来又产生了“黑话”的含义。
chant:[tʃɑːnt]n.反复吟唱的圣歌,赞美诗v.吟唱,诵念
cant:[kænt]n.并非发自内心的话(客套话、乞丐乞讨等)、伪善的话、单调陈腐的话(如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话);(乞丐、流浪汉等底层的)黑话adj.单调陈腐的,假仁假义的,假装哀诉的;黑话的vi.讲黑话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barmecide(口惠而实不至的人):天方夜谭中假装殷勤的王子
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穷人奈沙尔沿途乞讨,来到了巴格达的波斯王子巴梅塞(Barmecide)的豪宅前。他鼓起勇气想进去讨碗饭吃,没想到到巴梅塞热情非常,允诺要给他一顿丰盛的饭菜。他请奈沙尔洗手,可是既没有盆也没有水。奈沙尔只好假装洗了洗手。巴梅塞吩咐仆人上菜,然后殷勤地邀请奈沙尔夹菜。可是饭桌上什么也没有。奈沙尔只好举起筷子,假装夹菜,嘴巴也慢慢咀嚼,好像真的在吃饭一样。巴梅塞不断地叫仆人上菜,各种美食都被他喊遍了,却没有一个真正上到饭桌上。巴梅塞还吩咐仆人上酒,并亲自假装给奈沙尔倒了一杯酒,还和奈沙尔碰杯了。奈沙尔也装模作样地喝了几杯酒,便假装喝醉了,突然扇了巴梅塞一个大嘴巴。巴梅塞责骂他,他赶紧道歉,并解释说自己是喝醉了,冒犯了他,请多多原谅。巴梅塞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起来,告诉奈沙尔,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这样戏弄客人,没有一个人能像奈沙尔这样应付到底。然后,巴梅塞吩咐仆人端上真正的美味佳肴,跟奈沙尔畅饮起来。
从此以后,巴梅塞的名字Barmecide就成了假装殷勤,口惠而实不至的人的代名词。
barmecide:['bɑ:misaid] n.假装殷勤的人,口惠而实不至的人adj.欺骗的,虚伪的
Barmecide’s feast:n.虚幻的酒宴,虚情假意
scrooge(吝啬鬼):狄更斯的名著《圣诞颂歌》中的吝啬鬼
斯克鲁奇(Scrooge)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是一个自私透顶的吝啬鬼,连乞丐都不愿意向他讨钱。在圣诞节前夕,他的一个同事Jacob化作鬼魂来看望他。Jacob警告他,如果他还像以前那样自私的话,他的来生将不得好报。但斯克鲁奇只把他当做耳边风。随后,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个鬼魂前来拜访他,向他展示了一个人只顾金钱,缺乏人性的悲惨下场,从而唤醒了他的人性。于是,在鬼魂拜访后的第二天,斯克鲁奇变成了一个慷慨大方的好人,并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快乐。
《圣诞颂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它出版之前,圣诞节并不为许多英国人所知道。该书在圣诞节前几天出版,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书中的一些情节都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如交换圣诞礼物,甚至“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流行的。书中故事曾被多次搬上银幕,著名喜剧演员金凯瑞曾经扮演过大名鼎鼎的吝啬鬼斯克鲁奇。后来,人们就用斯克鲁奇的名字scrooge来表示吝啬鬼或守财奴。
scrooge:['skru:dʒ] n.吝啬鬼,守财奴
university(大学):中世纪欧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社团
英语单词university所代表的现代大学源自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时期,欧洲教会成为古代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传播者。在12、13世纪期间,一些教会牧师走上街头,向民众宣讲自己的研究心得,成为最早的讲师。其中那些富有真知灼见而又口才出众的讲师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学生,定期前来听课。一些知名大教堂所在地区形成了知名的学术中心,拥有多名教师和数百名学生。随着人数的增加,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教师和学生自发组成社团,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其他行业协会类似。这种社团在拉丁文中被称为“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意思是“community of masters and scholars”(专家学者社团),简称universitas,意思是“团体、集合体”,源自universus(整体,英语单词universe的来源),1228年在教皇颁布的敕令首先使用。这就是英语单词university的来源。
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其中源自巴黎圣母院附属学校的巴黎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杰出代表,成为欧洲各国学生云集的中心,鼎盛时期师生人数多达5万人。1167年,英国国王禁止英国学生入读巴黎大学,因此1168年一批巴黎大学的学者来到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牛津大学部分学者分离出来创办剑桥大学。
作为拥有特许状的社团,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享有高度的自由,实行完全的自治。教者可以自由的讲授,学生可自由的研究,允许大学师生结社、罢课、罢教,自由安排课程、聘请教师或享有迁移权、行乞权、免纳捐税、平时免受兵役和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这就是现代大学自治的渊源。不过,虽然不受世俗政权的干涉,但中世纪的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教会的控制,都必须开设神学方面的课程;而大学的教师也大多数都是传教士或基督徒。
university:[juːnɪ'vɜːsɪtɪ] n.(综合性)大学
chapel:小教堂
发音释义:['tʃæp(ə)l] n. (附属于教堂或监狱等机构的)小教堂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cappella(小斗篷),是cappa(斗篷)的指小形式
同源词:cape(斗篷、披肩)
单词chapel的本意是“存放圣马丁的斗篷残片的地方”。四世纪时,在法国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封为圣徒,他的斗篷残片被法国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小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chapel。
cant:黑话
发音释义:[kænt] n.言不由衷的话;伪善的话;隐语;黑话;行话vi.讲黑话;讲言不由衷的话adj.黑话的;行话的;假仁假义的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cantere,是canere(吟唱)的反复形式
同源词:chant(吟唱)
cant与chant(吟唱)同源,形容“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核心意思是“与字面意思不同的话”,如乞丐讨钱时说的话、与人寒暄时的客套话、假仁假义的话,以及黑话、隐语等。
词组习语:thieves' cant(盗贼的黑话);cant of diplomacy(外交辞令);politician's cant(言不由衷的话);cant about(言不由衷地谈论)
cadge:乞讨
发音释义:[kædʒ] vi.乞讨;骗的白食;贩卖vt.讨到;索求
词源解释:可能由15世纪中期的英语单词cadger(游商、小贩)反向衍生而成
同源词:cadger(乞讨者;行骗者;流浪汉)
cadge与beg的区别:beg表示乞求、恳求,“求”的意味很强;而cadge是口语,通常用来请求别人行个方便、给点小东西,或向别人借东西而又无意归还,“乞求”的意味不如beg强。
词组习语:cadge a cigarette(讨支烟);cadge a ride(请求搭个便车)
助记窍门:cadge→caged→被关在笼子里的→乞讨
bribe:贿赂
发音释义:[braɪb] vt.贿赂;收买vi.行贿n.贿赂;行贿罪
词源解释:bribe←古英语bribe(赃物)←古法语bribe(给乞丐的一块面包)←通用拉丁语briber(乞求)
英语单词bribe来自古法语,最初的含义是“送给乞丐的小块面包”,因此拼写上与bread(面包)有关。后来,由于乞丐和小偷往往相伴而生,有些人讨不来钱就小偷小摸,因此,bribe又衍生出“被小偷偷走的东西、赃物”。再后来,有些人不仅小偷小摸,还公然敲诈勒索,因此,bribe又可以用来表示被迫送给这些人的礼物或钱财。再往后,人们主动送给权势之人以换取利益的礼物或钱财也被称为bribe,即我们中文所谓的“贿赂”。
衍生词:bribery(贿赂;行贿;受贿)
助记窍门:与bride(新娘)一起记:要想娶到bride(新娘),就得花钱bribe(贿赂)。
brat:顽童
发音释义:[bræt] n.顽童;被宠坏的、举止粗鲁的儿童
词源解释:brat一词来自古英语方言,意思是“破烂衣服”、“斗篷”,在15世纪的俚语中表示“乞丐的孩子”,后来衍生出现代的“顽童、举止粗鲁的儿童”之意。
助记窍门:brat→boy rat→老鼠一样的男孩子→顽童
argot:黑话
发音释义:['ɑːgəʊ] n. 隐语;暗语;暗号;俚语;黑话
词源解释:argot←法语(巴黎街头流氓小偷的黑话)←中古法语(乞丐团伙)
趣味记忆:argot→谐音“阿狗”→某人的绰号→黑话
accost:勾搭
发音释义:[ə'kɔst] vt. 勾引;引诱;对…说话;搭讪
结构分析:accost = ac(=ad,去)+ cost(侧面)→靠近侧面→勾搭。
词源解释:cost ←拉丁语costa(肋骨、侧部)
背景知识:古代战舰的火炮布置在战舰的两侧,在攻击敌人时应驶到侧对敌人的位置,用一侧的炮火攻击敌人。accost一词原本是个军事术语,指的就是侧面靠近敌人、准备开炮攻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accost通常表示以一种粗鲁、不友好的方式接近,如乞丐凑过来乞讨、妓女凑过来拉客。
同源词:costa(肋骨),costal(肋的、肋骨的),coast(海岸)
adulation:奉承
前缀ad-, 去,往。词根ul, 尾巴,同squirrel,大尾巴,指松鼠。该词指摇尾乞怜。
beg:乞讨
词源不确定,俗词源认为来自于bag, 背包流浪乞讨的。
brat:熊孩子
词源不详。可能来自break, 破的。原指穿破衣服的乞丐的孩子,缺乏管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