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olic(天主教):普遍的基督教
基督教大分裂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自称为“罗马公教会”(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其中的catholic是“普遍的,一般的”的意思,表示他们才是惟一真正的普世教会。罗马公教会于16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因而在中国被称为天主教。
天主教标榜“普世性”(catholic),所以宗教仪式相对简单,入教门槛较低,所以教众规模和分布范围远远超过东正教。
catholic: ['kæθlɪk] adj.普遍的,天主教的n.天主教,天主教徒
catholicism: [kə'θɔlisizəm]n.天主教,天主教义
catholicon: [kə'θɒlɪkən]n.灵丹妙药,万灵药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atholic 词源,Catholic 含义。
carnival(狂欢节):基督教斋戒节前纵情狂欢的“谢肉节”
单词carnival来自拉丁文carne vale,等于英语中的“flesh, farewell!”(肉,再见!),所以其本意应译为“谢肉节”。根据基督教的教义,基督复活节前40天是封斋节。封斋节期间禁止食肉和娱乐。因此,在封斋节开始前三天,人们便抓紧时间开始纵情吃喝玩乐。一些主张宗教改革的人如新教徒便借此举办各种狂欢活动,挑战天主教的权威。久而久之,carnival倒成了一个盛大节日,而封斋节却逐渐被人遗忘。荷兰画家Pieter Bruegel的名画《狂欢者与斋戒者的斗争》(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 Lent)便反映了两教派之间的斗争。
carnival的前半部分是词根carn,表示“肉”。该词根衍生众多与“肉”有关的单词。
carnal:['kɑːn(ə)l] adj.肉体的,性欲的
carnival:['kɑːnɪv(ə)l] n.狂欢节,嘉年华,饮宴狂欢
carnivore: ['kɑːnɪvɔː] n.食肉动物,食虫植物。记:carni肉+vore吃
carnivorous:[kɑː'nɪv(ə)rəs] adj.食肉的,肉食性的
carcass: ['kɑrkəs] n.(人或动物的)尸体,残骸;(除脏去头备食用的)畜体
reincarnate: [,riːɪn'kɑːneɪt] vt.使转世化身adj.转世化身的。记:re再次+in进入+carn肉体+ate动词后缀
under the rose(私底下):小爱神用来贿赂沉默之神的玫瑰
在希腊神话中,阿芙洛狄忒风流成性。有一回她与情人幽会时被沉默之神哈伯克拉底 (Harpocrates)撞见。于是,阿芙洛狄忒就让儿子厄洛斯就送给哈伯克拉底一束玫瑰,央求他保守秘密。哈伯克拉底接受了厄洛斯的礼物,对阿芙洛狄 忒的风流韵事守口如瓶。因此,在古罗马时期,玫瑰成了机密的象征。古罗马人在饭厅的天花板上雕刻上玫瑰,意思是提醒参加宴会的宾客,在这里所说的话不宜对 外公布。16世纪,玫瑰图案作为保守秘密的象征还出现在天主教的告解室中。由于这个原因,产生了习语拉丁文sub rosa,翻译成英语就是under the rose,意思是“机密的,私下的”。
bishop(主教):人类灵魂的看护者
英语单词bishop(主教)来自希腊语episkopos,本意为“看守、监督人”,由epi(over)+skopos(看守、守护)组成。episkopos原本并非宗教职务的称谓,而是世俗政府中的一种职位。基督教神职人员以“人类灵魂的看护者”自居,因此便以episkopos作为高级神职人员的称呼。进入英语后,被英国人掐头去尾,拼写变成了bisceop,后来又变成bishop。
bishop:['bɪʃəp] n.主教
protestant(新教徒):抗议罗马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派
一五一七年九月四日,马丁·路德发表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同年十月三十一日马丁路德在 萨克森选侯教堂大门所张贴《有关赎罪券辩论之邀请》,反对买卖赎罪券,由此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改教开始之初,路德及其志友常常要求召开基督教大会 来解决改革中的种种问题。这要求得到德国当局的允许,1526年帝国议会在斯拜尔(Speyer)举行,准许在基督教大会召开前各地区政府可自主决定本区 域所欲尊奉的教派。然而,15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影响下,帝国议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取消了一五二六年的准许,议会中的路德派对此决定提出 抗议。那些在抗议文件上签名及拥护抗议文件的人就被称为“抗议者”(Protestant)。后来,该词被用来泛指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的诸多新教派,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英国国教安立甘宗,统称为“新教”,又称作“抗罗宗”、“归正教”、“改革宗”。
Protestant: ['prɒtɪstənt] n.新教,新教徒adj.新教的,新教徒的
cardinal(鲜红色的):枢机主教所穿衣帽的颜色
英语单词cardinal在辞典中有两个含义:1、鲜红色,2、主要的。这两个在中 文中毫不相关的含义怎么会聚集在同一个单词上呢?原来,cardinal一词来自拉丁语cardinalis,表示“主要的,首要的”,由拉丁语 cardo(门枢、门铰)衍生而成。在天主教会中,协助教宗治理教会的高级教士被称为cardinal,中文一般翻译为“枢机”,其中的主教被称为“枢机 主教”。枢机相当于“长老”(senator)。枢机由教宗亲自册封,协助教宗管理教会事务。当教宗空缺时,也只有他们有权选举下一任教宗。历史上出任枢 机者包括平信徒、执事、司铎和主教。然而,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规定,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为司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1962年更规定,凡擢升为枢 机者,如果是司铎,应祝圣为主教。
由于枢机主教一般都身穿红衣,戴红帽,所以在中文中枢机主教有时候也被称为“红衣主教”,原本仅表示“枢机”的cardinal一词也因此衍生了“红色”的含义。
cardinal:['kɑːd(ɪ)n(ə)l] adj.主要的,基本的,红色的n.枢机主教,红衣主教,红色
cathedral(大教堂):基督教会中的主教座堂
单词Cathedral常常被翻译为“大教堂”,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规模较大的教堂”。实际上,Cathedral的准确含义是“主教座堂”,是指在主教制的基督教会中,设有主教座位的教堂。 主教座堂是教区主教的正式驻地,因而被视为教区的中心,其建筑大多比堂区的教堂更加宏美壮观。该单词源自希腊语kathedra(座位),经拉丁语进入英 语后写作cathedra,最初专指主教的“宝座”。由于主教的“宝座”通常设在教区中最主要的教堂里,于是这种教堂就被人们叫作cathedral。
cathedral: [kə'θiːdr(ə)l] n.大教堂,主教座堂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limbo(灵薄狱):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区域
灵薄狱(limbo),意思是“地狱的边缘”,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区域。根据一些罗 马天主教神学家解释,灵薄狱是用来安置耶稣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稣基督出生后从未接触过福音之逝者的地方。另外,灵薄狱还负责安置未受洗礼而夭折的婴 儿灵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们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却有与生俱来的原罪)。limbo一词源来自拉丁语Limbus,意思为边缘或界限。
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说明是弥赛亚降生之前的众犹太教先知死后所处地方,等待救世 主的救赎。但此说有别于古代犹太教所信仰的阴间。其后基督教兴起成为国教,将此学说收纳并引申来解读为罪不致落地狱,又没有资格进入天堂的灵魂安息地。但 后来因为灵薄狱之说出自犹太教神学,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被排出天主教教义之中。天主教著名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在著作中又将此学说重新纳入神学。
基督新教的神学完全不接受灵薄狱的概念,理由是对天主教教义的原罪解读不同。新教的神学家认为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那一刻,已经替人类赎去原罪的罪孽,以后出生的人类不再有与生俱来之原罪,而夭折的婴儿生前根本没有机会犯罪,自然能以无罪之身进入天堂,所以没有加设灵薄狱的需要。
在著名电影《盗梦空间》中,limbo被译成了“迷失域”,指的是潜意识的边缘。在服用超量安眠药而进入梦境时,如果死在梦境中就会由于药效作用醒不过来而进入弥留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迷失域。
limbo:['lɪmbəʊ] n. 灵薄狱,地狱边缘,迷失域
pontiff(主教):古罗马宗教中的大祭司
在词典中,pontiff既表示“主教”,也可以表示“教宗”、“罗马教皇”。主教 和教皇应该不是同一层次的职务,怎么能用同一个词表示呢?原来,pontiff的本意既不是“主教”,也不是“教皇”,而是指基督教兴起之前古罗马宗教中 的高级祭司,拉丁语为pontifex(意为bridge-maker或path-maker),可译为“大祭司”,相当于基督教中的“主教” (bishop)。高级祭司中的首脑被称为Pontifex Maximus,(大祭司长),地位相当于教皇。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前,Pontifex Maximus,(大祭司长)一职通常由罗马皇帝兼任。
英语单词pontiff来自拉丁语pontifex,相当于bishop,但人们很少用它来表示“主教”,直到17世纪才开始使用,但一般都是特指“the bishop of Rome”(罗马主教),也就是位于罗马的教皇了。
pontiff:['pɒntɪf] n.主教,罗马教宗,教皇,大祭司
pontifical:adj.主教的,罗马教宗的
gargantuan(巨大的):法国名著《巨人传》的主人公高康大
英语单词gargantuan来自法国讽刺作家拉伯雷(Rabelais)的作品《巨人传》(Gargantua and Pantagruel)中主人公的名字gargantua(高康大),gargantua的本意是“大喉咙”。高康大是一个食欲巨大的巨人国王,他出生时要喝17913头母牛的奶,衣服要用几万尺布,胖得有十八层下巴,他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当马铃铛,他的一泡尿淹死了260416人。在小说中,拉伯雷痛快淋淳地批判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教育。高康大原本聪慧过人,但几十年的经院教育却要把他变成呆头呆脑,糊里糊涂,只有在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之后才变成名副其实的“巨人”。
gargantuan: [gɑː'gæntjʊən] adj.巨大的,庞大的
legend(传奇):一本记录基督教圣徒生平事迹的书
十三世纪末期,热那亚大主教维拉吉欧(Varagine)发表了一本宗教著作“Legenda Sanctorum”,书名意为“应读的圣人史迹”,其中的legenda来自拉丁语legere(读、收集、选择),与单词lecture(讲座)同源。该书记录了众多基督教圣徒的生平事迹,由于内容翔实,所以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一些出版商以此书为蓝本出版了许多图书,里面的事迹越传越玄,令人怀疑其真实性。于是当legenda进入英语并演变为单词legend时,词义也转化为“未经证实的故事、传奇”。我国著名的IT公司“联想公司”的英文名原本就是Legend。
legend:['ledʒ(ə)nd] n.传奇,图例,刻印文字
legendary:['ledʒ(ə)nd(ə)rɪ] adj.传说的,传奇的n.传说集,圣徒传
canter(慢跑):英国基督教教圣地坎特伯雷
canter 是骑马时中介乎小跑(trot)与 gallop(疾驰)之间的步法,一般译为“慢跑” 。 该词由 Canterbury gallop 或 Canterbury trot/pace 一语缩略而来。Canterbury(坎特伯雷)是英国的基督教圣地。公元597年,传教士奥古斯丁受教皇委派,从罗马赴英国传教。他在40名修士的伴随下,来到作为撒克逊人肯特王国的坎特伯雷。当时的肯特国王是个异教徒,但王后原是法兰克公主,信仰基督教。在王后的帮助下,奥古斯丁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成为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并把基督教传播到整个英格兰。因此,在英格兰,坎特伯雷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基督教信仰的摇篮。
16世纪中期,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欧洲。英国教会也向天主教开火,断绝了与罗马教廷的一切关系,改称英国国教,又叫圣公会。它的首任主教就是坎特伯雷大主教。英王的加冕礼就由他主持。这位大主教还拥有管辖29个主教区的权力。这样,作为大主教驻地,坎特伯雷就成了英国的宗教首都。
公元1170年,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Thomas Becket)因为与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不和而被国王的四位骑士杀死。半世纪后,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为贝克特平反,特意在坎特伯雷大教堂为贝克特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圣堂。后来的朝圣者前往坎特伯雷朝拜贝克特的圣堂,在接近圣地时都会放慢速度,让坐骑慢跑。后人就把骑马时的这种步法叫做Canterbury gallop /trot/pace,后来被缩略为Canterbury,到了18世纪又进一步缩略为canter。
canter: ['kæntə] n.(马)慢跑,流浪汉vt.使慢跑vi.慢跑
baroque(巴洛克风格):十七世纪欧洲教会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baroque)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它的兴起与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及西欧国家君权的加强有密切关系,或许是教会与宫廷需要表现动感与力量的艺术去表达对天主(上帝)与君王的尊敬与权威,传达对新教分裂公教(天主教)的不满及封建割据阻碍国家统一的不满;总之,它是为教权与君权的强化服务的,于是应运而生。
与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古典主义不同,巴洛克风格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气势宏大、奔放、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风格是一种离经叛道的风格,因此就用barogque一词来形容它。关于barogque一词的来源,很多人认为它来自葡萄牙语,用来形容形状不规则、不圆润的珍珠。进入法语后,转变为“不规则”的意思,与巴洛克风格所强调的动感、夸张效果倒是很契合。
baroque:[bə'rok] adj.巴洛克式的,结构复杂的,不规则的n.巴洛克风格
bandit(盗匪):中世纪欧洲被皇家公告剥夺公权的人
在封建时期的欧洲,各级封建领主都可以发布ban(公告),其中最高级别的是皇帝颁发的ban,被称为imperial ban(皇家公告)。与其他公告不同的是,只有皇家公告可以宣布剥夺某人的公权。这种剥夺他人公权的法律行为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bandire,是英语单词banish(放逐)的词源,而被剥夺公权的人则被称为bandito,英语单词bandit就来源于此,本意就是被剥夺公权的人。
在当时,一个人若是被剥夺公权,意味着他失去法律的保护,所有人都可以抢劫、伤害甚至杀死他而无需承担任何法律后果。别人若是帮助他,则也会被剥夺公权。被剥夺公权的人只能到当局自首,才有可能撤销剥夺其公权的公告,但有些更加严厉的公告是不可撤销的。受到这种公告惩罚的人,唯一出路就是亡命天涯,落草为寇了,所以bandit一词逐渐衍生出“盗匪”之意。
皇家公告不仅可以宣布剥夺某个人的公权,还可以宣布剥夺某座城市的公权,其他城市可以攻击、掠夺或征服这座城市。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因为德国城市多瑙沃尔特爆发的反天主教暴乱而宣布剥夺该城市的公权,从而引发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
bandit:['bændɪt] n.强盗,土匪,被剥夺法律保护者,亡命之徒
banish:['bænɪʃ] vt.放逐,驱逐
outlaw:['aʊtlɔː] vt.放逐,剥夺法律保护n.被剥夺法律保护者,亡命之徒,歹徒
bugger(鸡奸者):被视为异端的保加利亚人
英语单词bugger(鸡奸者)源自中古拉丁语Bulgarus,等于英语单词Bulgarian(保加利亚人)。保加利亚人是怎么跟“鸡奸者”扯上关系的呢?原来,在中世纪晚期,在保加利亚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地区流行一个基督教异端学派,叫做“鲍格米勒派”(Bogomilism)。该学派受保罗派二元论影响,认为上帝生两子,即代表善的基督和代表恶的撒旦。撒旦背叛上帝而被逐出天界,因而创造了我们人类所生活的物质世界,人类必须摒弃一切欲望和罪恶,以求亲近上帝。该派和源于法国中部的另一基督异端学派阿尔比派都强调持守“清洁”,反对“腐化”,因此都被称为“清洁派”。
13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与法国北部封建主组织的十字军镇压阿尔比派教徒。由于阿尔比派和鲍格米勒派都宣扬持守“清洁”,因此很多赢得了很多民众的同情。天主教会为了抹黑他们,就掀起了一场舆论攻势,大肆宣扬这些异教徒性生活混乱,喜爱鸡奸之类的变态行为。因此,本来等同于“保加利亚人”的bugger一词,由于受被视为异端邪说的鲍格米勒派及阿尔比派的牵连,就变成了贬义词,成了“异教徒”、“鸡奸者”的代名词。
bugger:['bʌgə] n.鸡奸者,同性恋者,家伙vt.鸡奸
buggery:['bʌgərɪ] n.鸡奸,肛交
Bulgarian:[bʌl'ɡεəriən] n.保加利亚人,保加利亚语adj.保加利亚的,保加利亚人的
guy(家伙):阴谋炸死英国国王的天主教徒盖伊•福克斯
1605年,罗马天主教徒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及其同伙因为不满国王詹姆士一世的新教徒政策,企图炸死国王,并炸毁议会大厦。他们成功地将36桶黑火药运进了议会大厦的地窖,准备在11月5日采取行动。然而,这个“黑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被揭发,国王和大臣幸免于难,盖伊及其同党被以叛国罪处死。著名漫画和电影“V字仇杀队”就取材于这一历史事件。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维护对宗教和国家的忠诚,英国人民在每年的11月5日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天也成为了英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盖伊福克斯之夜”,也称为“篝火之夜”、“烟花节”。人们在这一天点燃篝火,并举着形似盖伊·福克斯的假人游行,将其在篝火上焚烧。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节日。他们自己制作代表盖伊·福克斯的木偶(the Guy),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服饰来装饰它,然后拿着它上街向行人索取“给盖伊的便士”(a penny for the Guy),讨到零钱后买爆竹。后来,人们将装束怪异的人也称为guy。再到后来,guy一词逐渐丧失其特殊含义,变成了对男人的一般称呼。
guy:[gaɪ]n.男人,家伙,(人名)盖伊
cathedral:大教堂
发音释义:[kə'θidrəl] n.大教堂;主教座堂
词源解释:cathedral←拉丁语cathedra(座位)←希腊语kathedra(座位)
cathedral一词是cathedral church的缩写。cathedral church的意思是“摆放有主教座位的教堂”,也就是主教所在的教堂,比普通教堂级别更高,所以一般翻译为“大教堂”或“主教座堂”。
catholic:天主教的
发音释义:['kæθlɪk] adj.天主教的;普遍的n.天主教徒
结构分析:catholic = cat(往下、完全)+hol(全部的)+ic(形容词后缀)→普遍的→公教→罗马公教、天主教
词源解释:cat←希腊语kata(往下、完全);hol←希腊语holos(全部)
同源词:whole(全部)
基督教大分裂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部教会自称为“罗马公教会”(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其中的catholic是“普遍的,一般的”的意思,表示他们才是惟一真正的普世教会。罗马公教会于16世纪传入中国后,因其信徒将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因而在中国被称为天主教。
衍生词:catholicity(普遍性、大公性、宽容);Catholicism(天主教、罗马公教)
cardinal:主要的、枢机的
发音释义:['kɑrdɪnl] n. 红衣主教;枢机主教;鲜红色adj. 主要的,基本的;鲜红色的
结构分析:cardinal = cardin(门枢)+al(形容词后缀)→像门枢一样的→主要的、枢机的
词源解释:cardin←拉丁语cardinis(门枢)
在天主教会中,协助教宗治理教会的高级教士被称为cardinal,字面含义就是“主要的”,中文一般翻译为“枢机”,其中的主教被称为“枢机主教”。由于枢机主教一般都身穿红衣,戴红帽,所以在中文中枢机主教有时候也被称为“红衣主教”,原本仅表示“枢机”的cardinal一词也因此衍生了“红色”的含义。
词组习语:cardinal points(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位);cardinal sins(七宗罪);cardinal rule(基本准则);cardinal virtues(基本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