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arnival(狂欢节):基督教斋戒节前纵情狂欢的“谢肉节”

单词carnival来自拉丁文carne vale,等于英语中的“flesh, farewell!”(肉,再见!),所以其本意应译为“谢肉节”。根据基督教的教义,基督复活节前40天是封斋节。封斋节期间禁止食肉和娱乐。因此,在封斋节开始前三天,人们便抓紧时间开始纵情吃喝玩乐。一些主张宗教改革的人如新教徒便借此举办各种狂欢活动,挑战天主教的权威。久而久之,carnival倒成了一个盛大节日,而封斋节却逐渐被人遗忘。荷兰画家Pieter Bruegel的名画《狂欢者与斋戒者的斗争》(Fight Between Carnival an Lent)便反映了两教派之间的斗争。

carnival的前半部分是词根carn,表示“肉”。该词根衍生众多与“肉”有关的单词。

carnal:['kɑːn(ə)l] adj.肉体的,性欲的

carnival:['kɑːnɪv(ə)l] n.狂欢节,嘉年华,饮宴狂欢

carnivore: ['kɑːnɪvɔː] n.食肉动物,食虫植物。记:carni肉+vore吃

carnivorous:[kɑː'nɪv(ə)rəs] adj.食肉的,肉食性的

carcass: ['kɑrkəs] n.(人或动物的)尸体,残骸;(除脏去头备食用的)畜体

reincarnate: [,riːɪn'kɑːneɪt] vt.使转世化身adj.转世化身的。记:re再次+in进入+carn肉体+ate动词后缀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arnival 词源,carnival 含义。

bootleg(私卖):美国禁酒期间私酒贩子用靴筒藏匿私酒

美国最初的移民以清教徒为主,他们主张清廉节制,反对饮酒。这个主张禁酒的民间运动时起时伏,连绵不断,终于在20世纪初掀起了全面禁酒的大潮。1920年,美国通过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正式向酒宣战。按照该法案,任何人不得制造、售卖和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料。人们可以在家里饮用以前买来的酒,但不得在公开场合或聚众饮酒。

然而,禁酒令根本无法消除人类对饮酒的欲望和需求,反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合法市场被取缔后,地下贩卖私酒的黑市却蓬勃发展,黑手党也通过控制贩卖私酒的黑市而谋取暴利,发展壮大。私酒贩子想尽各种办法来藏匿私酒,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私酒藏在高筒靴的靴筒里,从而诞生了一个英语单词bootleg,本意是“靴筒”,在这里表示“把私酒藏匿在靴筒里”,用来比喻私酒、私货或走私行为。相应的,bootlegger则用于比喻私酒贩子。后来,该词的词义进一步扩大,除了私酒外,bootleg还可以表示其他各种未经授权私自发行的货品,尤其是唱片等音像制品。

bootleg:['buːtleg] n.靴筒,私货v.私卖adj.违法、私自制造并销售的

bootlegger:['bu:t,legə] n.走私者,贩卖私酒者

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 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

据《奥德赛》卷8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展开了辩论,“他们有三种主张:有的主张用无情的铜矛刺透中空的木马;有的主张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张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景观,来使天神喜悦”。结果是后一说占优势,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遭到了亡国之灾。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写的是特洛伊被希腊攻陷后,王子伊尼斯从混乱中携家属出走,经由西西里、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况。史诗第2卷便是伊尼斯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其中情节除了模拟荷马史诗的描述外,还做了更详细的补充。当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马拖进城的时候,祭司拉奥孔(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我怕希腊人,即使他们来送礼”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拉丁谚语:“Timeo Danaos,et dona ferenteso.”(原文中的达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腊各部族人)译成英语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 其简化形式就是 Greek gifts. 可惜特洛伊人不听拉奥孔的警告,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Greek gift 成为了一个成语,表示“a gift with some sinister purposes of the enemy;one given with intent to harm;a gift sent in order to murder 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英语的俚谚: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也与汉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十分类似。

agnostic(不可知论的):处于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的哲学学说

英语单词agnostic(不可知)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哲学家托马斯•亨利•赫 胥黎创造,用于描述他的哲学。agnostic由否定前缀a加上希腊语中表示“知道”的单词gnostos复合而成,字面意思就是“不知道”。这种哲学否 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 人。这种哲学学说就是Agnosticism(“不可知论”)。

agnostic:[æg'nɒstɪk] adj.不可知论的n.不可知论者

agnosticism:[æɡ'nɒstɪsɪzəm] n.不可知论

skeptic(怀疑论者):仔细察看的人

公元前二、三百年前,在古希腊的一名哲学家皮洛(Pyrrho)开创了一门新的哲学学派。皮洛主张人的感知是不可靠的,人们无法据此获得真理。因此,他主张超然物外,对一切事物都保持淡定,不要轻易做出判断。他的口号是:“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据拉尔修写的传记,皮洛不关心任何事物,也不避免任何事物,对车祸、摔倒、被狗咬之类的危险无动于衷。有一次,他的朋友跌入泥坑,他径直走过,没有出手相助。又有一次在海上遇到风浪,别人都惊慌失措,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猪说,这才是人应有的不动心的状态。

皮洛的门徒们自称为Skeptikoi,该词来自希腊语skeptesthai(察看、深思),词根skep=scop、spec(察看)。因此 Skeptikoi可以理解为“仔细察看的人。”英语单词skeptic(怀疑论者)就来源于此,用来表示对事物保持质疑态度的人,尤其是对宗教信仰持有质疑态度的人。

skeptic:['skɛptɪk] n.怀疑论者,无神论者

skeptical:['skɛptɪkl] adj.怀疑的,怀疑论的,不可知论的

skepticism:['skɛptɪ,sɪzəm] n.怀疑论,怀疑的态度

graham(全麦的):著名的素食主义者格拉汉姆

英语单词graham来自19世纪美国著名的素食主义者希尔维斯特·格拉汉姆(Sylvester Graham)的姓氏。格拉汉姆是一名牧师,他除了主张禁酒节欲外,还大力提倡素食主义。在他的素食食谱中,除了蔬菜、水果外,还有他自己利用粗面粉制作的各种面包和饼干。他还发明了一种著名的薄脆饼干(graham cracker)。其他人品尝这种饼干后赞不绝口,这种饼干很快就成为了一种广为流传的素食食物。格拉汉姆的姓氏也被用来形容这一类食品。

graham:['greɪəm] adj.全麦的,粗面粉的,全麦粉制成的

epicure(享乐主义者):推崇享乐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伊壁鸠鲁把“纯粹的”享乐看作是最高的目的,但是,他与阿瑞斯提普斯所主张的享乐主义不尽相同。伊壁鸠鲁的快乐是指“没有痛苦”和“灵魂的安宁”。伊壁鸠鲁认为,通过满足某些欲望而获得的那种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因为随这种享乐而来的必然是厌倦,从而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即没有痛苦。

3世纪以后 ,伊壁鸠鲁的学说成了基督教的劲敌。在中世纪,伊壁鸠鲁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灵魂不死的同义语。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发现和出版,扩大了伊壁鸠鲁学说对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7世纪伽森狄全面恢复了伊壁鸠鲁学说,它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说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直接先驱,他的伦理思想对英国的边沁、密尔等的功利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英语中,从伊壁鸠鲁的名字Epicurus产生了单词epicure,用来表示“享乐主义者”。

epicure:['epɪkjʊə; 'epɪkjɔː] n.享乐主义者,美食家,饕餮之徒

epicurean:adj.享乐主义的,讲究饮食的,伊壁鸠鲁学说的n.享乐主义者,美食家

machiavellian(权谋政治家):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是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在其代表作《君主论》中认为共和政体是最好的国家形式,但又认为共和制度无力消除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只有建立拥有无限权力的君主政体才能使臣民服从,抵御强敌入侵。他强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权术政治、残暴、狡诈、伪善、谎言和背信弃义等,只要有助于君主统治就都是正当的。这一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由于他的政治学说,马基雅维利的名字成了“权谋政治家”的代名词。英语单词machiavellian就来自他的名字Machiavelli。

machiavellian: ['mækɪə'vɛlɪən] n.权谋政治家adj.不择手段的,狡猾的,马基雅维利的

aristocracy(贵族统治):由最杰出的人来统治国家

古希腊时期的杰出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国家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治理,反对通过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后来,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以崇拜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民主政体下,使得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进一步加强了对雅典民主政体的怀疑。因此,柏拉图提出了“精英治国”的观点,即应该由最杰出的精英来治理国家,而不是普通百姓直接参与国家治理。这就是近代“代议制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希腊语中,“精英治国”称为aristokratia,由aristos(最好的)+kratos(统治)构成。这就是英语单词aristocracy的来源。后来在中古时期,由于贵族阶层(nobility)往往以社会精英自居,因此“贵族统治”也被称为aristocracy。

aristocracy: [,ærɪ'stɒkrəsɪ] n.精英治国,贵族统治,贵族政治

avow:公开承认

发音释义:[ə'vaʊ] vt. 承认;公开宣称;坦率承认

结构分析:avow = a(=ad,去)+vow(传唤)→被传唤上庭辩护→以辩护人身份公开宣称→公开承认

词源解释:vow←拉丁语vocare(呼喊、传唤)

同源词:advocate(提倡、主张)

趣味记忆:avow = a(去)+vow(发誓)→发誓所说为真→承认

衍生词:avowal(声明);avowable(可承认的、可明言的);disavow(否认、抵赖)

aver:断言、坚称

发音释义:[ə'vɜː] vt. 断言;坚称;极力声明;主张

结构分析:aver = a(=ad,去)+ver(真实的)→证明是真实的→断言

词源解释:ver←拉丁语verus(真实的)

同源词:very(非常←的确是);verify(核实);verity(真实)

assert:断言

发音释义:[ə'sɜːt] vt.维护,坚持;断言;主张;声称

结构分析:assert = as(=ad,使)+sert(加入)→加入至某个观点→断言、坚持

词源解释:sert←拉丁语serere(加入、附属)

同源词:series(系列←连接在一起);insert(插入);desert(放弃);exert(运用、发挥)

衍生词:assertion(断言、声明);assertive(独断的)

aristocracy:贵族政治

发音释义:[,ærɪ'stɒkrəsɪ] n.贵族政治;贵族统治;精英政治

结构分析:aristocracy = aristo(精英)+cracy(统治)→精英统治→贵族统治

词源解释:aristo←希腊语aristos(最好的);cracy←希腊语kratos(统治)

背景知识:古希腊时期的杰出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国家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治理,反对通过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后来,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以崇拜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民主政体下,使得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进一步加强了对雅典民主政体的怀疑。因此,柏拉图提出了“精英治国”的观点,即应该由最杰出的精英来治理国家,而不是普通百姓直接参与国家治理。这就是近代“代议制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希腊语中,“精英治国”称为aristokratia,由aristos(最好的)+kratos(统治)构成。这就是英语单词aristocracy的来源。后来在中古时期,由于贵族阶层(nobility)往往以社会精英自居,因此“贵族统治”也被称为aristocracy。

同源词:democracy(民主政治),autocracy(独裁政治)

衍生词:aristocrat(贵族,从aristocracy倒生出来)

allege:宣称

发音释义:[ə'ledʒ] vt.宣称,断言;提出…作为理由

结构分析:allege = al(=ad,去)+ lege(提出)→提出(观点)→宣称

词源解释:lege←拉丁语legare(提出、派出、指定)

背景知识:allege原本是一个法律术语,表示还没有证据证实的陈述或断言,因此在现代英语中常表示“借口”、“无真凭实据的宣称”。

同源词:legate(使节),legation(公使馆),delegate(代表)

衍生词:allegation(主张、断言、宣称)

agnostic:不可知论的

发音释义:[æg'nɒstɪk] n. 不可知论者adj. 不可知论的

结构分析:agnostic = a(不)+ gnost(知道)+ic(形容词后缀)→不可能知道的→不可知论的

词源解释:gnost←希腊语gnostos(知道)←原始印欧词根gno(认知)

背景知识:英语单词agnostic(不可知)最早在1869年由英国哲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创造,用于描述他的哲学。这种哲学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他那里,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基督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但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上帝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是希腊哲学晚期的一种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是邪恶的,灵魂从灵性世界堕落至邪恶的物质世界,只能通过“灵知”才能得到救赎,重返灵性世界。他们把这种隐秘的、关乎拯救的智慧或“灵知”称为“诺斯”(gnosis),将拥有“灵知”的人称为“诺斯替”(Gnostic)。在基督教发展初期,诺斯替主义者曾借用基督信仰来表达这种隐秘智慧的求道方式,被教会的大公会议判为异端。

同源词:know(知道),gnostic(知的、认识的),Gnostic(诺斯替教徒),Gnosticism(诺斯替主义),Agnosticism(不可知论)

affirm:确认

发音释义:[ə'fɝm] vt. 肯定;断言vi. 确认;断言

结构分析:affirm = af(=ad,去)+firm(加强、巩固)→加强、巩固(某一说法)→确认、肯定

词源解释:firm←拉丁语firmare(加强、巩固)←拉丁语firmus(坚固)

同源词:firm(牢固的),affirmation(主张、断言),affirmative(肯定的),confirm(确认、证实、批准)

advocate:提倡

发音释义:['ædvəket] vt. 提倡,主张,拥护n. 提倡者;支持者;律师

结构分析:advocate = ad(去)+voc(喊)+ate(后缀)→(法庭)喊他(上前进行辩护)→律师→支持者、拥护者、提倡者→提倡、主张

词源解释:voc←拉丁语vocare(呼喊)

背景知识:advocate原本表示古罗马的律师,负责在法庭上为委托人进行辩护,听到法官的喊声后上前发言,因此被称为advocate。由于advocate替委托人争取利益,因而衍生出“支持者、拥护者、提倡者”的含义。

同源词:voice(声音),vocation(职业、神召),avocation(副业),vocabulary(词汇表),evocation(招魂)

Naxalite:纳萨尔派分子

印度主张通过政治革命改变土地所有制的组织成员,因发起于西孟加拉邦的纳萨尔巴里地区而得名。

quisling:卖国贼,内奸

源自挪威政客、挪威法西斯党党魁Vidkun Quisling(奎斯林1887 - 1945)的姓氏。1931 - 1933年Quisling任挪威国防部长,曾因镇压水力发电厂工人的罢工运动而声名狼藉。1933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建立法西斯民族统一党,主张取缔共产主义和工联主义。1939年他与希特勒会晤,竭力怂恿德国占领挪威。 1940年协助德国侵占了挪威.1942年充当傀儡政府总理,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挪威的统治瓦解后以叛国罪及其它罪行被处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Quisling在德国侵入他的国家6天后,即1940年4月15日,就被作为“内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出现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有一篇文章评论说,瑞典应警惕在国内可能存在Quisling式的内奸。从那时起Quisling就进人英语之中,并且很快地成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母该词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被英语所吸收,正如1940年4月《泰晤士报》指出的,很可能是该词本身就带有贬抑含义。英语中有若干个首字母为q的词,如questIonable(靠不佳的),queru-Lous(抱怨的),quavering(颤抖的),quivering(颤抖的),quibbling(含糊其词的),quagmire(泥潭,困境),qualm(疑惧),quackery(江湖骗术),queasy(令人作呕的)等均为贬义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quisling 一词在英国使用得十分广泛,像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小说家和新闻记者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 - 1950)、英国作家威尔斯(H.G.Wells,1866 - 1946)等卓绝人物都在其战时作品中用过该词。它常常被用作形容词,如quisling intellectuats(卖国知识分子),quisling government(卖国政府),quisling newspapers(卖国报纸)等。嗣后,从quisling 一词还逆生出动词quisle(当卖国贼),派生出quislingism(卖国,通敌)。

person:人

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戏剧演员往往在一场演出中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他们每换一个角色,就换上一个不同的假面具。面具在拉丁文中作persona。嗣后,persona的词义引申为“角色”或“剧中人”。,英语至今还时而将该拉丁词用于此义。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整个世界乃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仅是演员而已”(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我们每个人确实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据此比喻,persona又从“剧中人”进而延伸为现实中的“人”。英语里person这个普通不过的单词就是来源于persona的。它在13世纪通过法语加阳州已进入英语后演变出两种形式:一为parson,用以指“牧师”,一为person指“人”。男女平等主义者竭力主张用person来代替他们所谓的男姓词成分man,如把chairman(主席),salesman(售货员)等改成chairperson, salespersono具有讽刺意味的是person的词源persona在拉丁语中乃是一个阴性名词,当然也就算不上是中性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