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rostrum(讲台、喙):古罗马用装饰讲坛的金属撞角

单词rostrum原本表示鸟喙、动物的鼻口部,怎么跟“讲坛”扯上关系呢?原来,古罗马的战舰的舰首一般装有金属撞角,用于在战斗中撞击敌舰。这种金属撞角的形状很像鸟喙,所以也被称为rostrum。在当时,战舰上的金属撞角是战舰中最贵重的部位。因此,摧毁或捕获敌方战舰后,一般会将其金属撞角带回。捕获的金属撞角常常摆放在演讲台前进行展示。后来,罗马人在修建演讲台时,干脆就用这种金属撞角来作为装饰。于是原本表示“金属撞角”的rostrum又成了“演讲台、讲台”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rostrum:讲台,主席台,鸟喙,动物鼻口部。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rostrum 词源,rostrum 含义。

chairman(主席):坐在椅子上的人

中国古代没有座椅,人们都坐在席子上。辈分或地位最高的人坐的席子叫“主席”,所以中国人用“主席”这个称谓来称呼领导人或主持人。而在国外,大家习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因为椅子贵,凳子便宜,所以辈分或地位较高的人坐椅子,而其他人则坐小板凳或长凳,或干脆站着。所以跟中国的“主席”对应的英文单词就是chairman,意思就是“坐椅子的人”。

chairman: ['tʃeəmən] n.主席,会长,董事长

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prefect(长官):古罗马中由政府任命的高级官员

单词prefect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很多职务,如省长、市长、警察厅长(局长)、学校的教务长(院长)等等,就像单词president一样,上可以表示“总统”、下可以表示“会议主席”。prefect一词来自拉丁语,由pre(在前面)+fect(执行)组成,字面意思就是“在前面执行公务”,即“领导”、“长官”的意思。prefect指的是由政府任命而非民众选举出来的高级官员,因此它的级别要低于执政官、保民官等政府高官。在古罗马时期,最重要的一个prefect是Praetorian prefect(禁卫军长官),因为禁卫军负责罗马皇帝的安保工作,常常成为控制皇帝人选的重要力量。

prefect:['priːfekt] n.长官,地方行政长官,警察局长,学校院长,教务长

John Hancock:亲笔签名

来自美国18世纪开国元勋,政治家,商人John Hancock,作为当时的国会主席,在1776年签署《独立宣言》的时候,他第一个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而且字迹特别工整,并说了这样一句话:“There,John Bull can read my name without spectacles.Now let him double the price on my head,for this is my defiance.”在当时英国势力占优势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因此,John Hancock就为美国人民所铭记并成为亲笔签名的代名词。

person:人

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戏剧演员往往在一场演出中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他们每换一个角色,就换上一个不同的假面具。面具在拉丁文中作persona。嗣后,persona的词义引申为“角色”或“剧中人”。,英语至今还时而将该拉丁词用于此义。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整个世界乃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仅是演员而已”(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我们每个人确实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据此比喻,persona又从“剧中人”进而延伸为现实中的“人”。英语里person这个普通不过的单词就是来源于persona的。它在13世纪通过法语加阳州已进入英语后演变出两种形式:一为parson,用以指“牧师”,一为person指“人”。男女平等主义者竭力主张用person来代替他们所谓的男姓词成分man,如把chairman(主席),salesman(售货员)等改成chairperson, salespersono具有讽刺意味的是person的词源persona在拉丁语中乃是一个阴性名词,当然也就算不上是中性词了。

chapel:(学校、医院等的)小教堂

公元4世纪法国图尔( Tours)有一位主教名叫圣马丁(St. Martin, 316? -397?)。他创建了法国最早的几所隐修院,是西方教会隐修制度的倡导人,法国的罗马天主教徒把他尊奉为法兰西主保圣人(patron saint)。为了纪念他基督教的日历将11月11日定为圣马丁节(Martinmas)。他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曾被征入罗马军队。据传,一个严寒的冬日他在法国亚眠(Amiens)城门边看见一个几乎赤身裸体的乞丐向 行人乞求施舍,但他自己却身无分文,遂拨剑把身上的军用披风划成两半,把一半给了乞丐,一时传为佳话。在他死后这件披风被法兰克历代国王奉为圣物,藏置于圣物柜。“披风”在后期拉丁语(Late Latin)作cappella,因此收藏该圣物的“圣所”或“圣堂”人们也以cappella称之。该拉丁词借入法语时作chapele,13世纪进入英语,作chapel,转指“(学校、医院等的)小教堂”或“附属教堂”。圣马丁披风的保管人拉丁语叫 cappellanus,法语作chapelain,英语也借用了该词,作chaplain,用以指chapel里的牧师,即“附属教堂牧师”。

chapel除用于以上词义外,尚有一义,即“印刷所”或“印刷职工会”,该职工会的主席被称作father of the chapel,这一点常使人大惑不解。chapel的两种用法之间到底有无联系呢?英语最早的印刷所往往设在大教堂的附属礼拜堂即chapel内。英国印刷之父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1422? - 1491)于1476年创办的英国第一家印刷所便是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的小教堂内的。此一事实为chapel词义的延伸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chairman:主席,会长,董事长

词根词缀: chair主席席位 + man 人

president:主席,总统,总裁

来自preside,主持,担任主席,-ent,人。

presidium:主席团

来自preside,主持,担任主席,-ium,中性格后缀。

John Hancock:亲笔签名

John Hancock(1737-1793)原是美国殖民时期波士顿首富之一,人称“走私者之王”(King of Smugglers)。1765年当英国颁布向殖民地直接征税的所谓“印花税条例”(the Stamp Act)时,他领导了当时的商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一度遭到英王通缉,后来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物之一。1776年夏北美大陆会议讨论《独立宣言》,他出任大会主席。他是第一个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人,而且他的签名笔力遒劲,粗大醒目,比宣言主要起草人杰斐逊和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等人的签名大两倍。签完名字后,他抬起头来风趣地说,他要让乔治三世不戴眼镜也能看清楚。John Hancock后来虽然没有如愿以偿当上美国首任总统,但他的大名却以另一形式永垂青史。由于他是《独立宣言》的第一个签名者,且签名独具特色,后人就用他的大名 John Hancock作为“亲笔签名”的代称,在美国口语中广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