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piter(木星):罗马神话中的最高主神朱庇特
希腊神话中,第二代神王克洛诺斯把妻子迈亚所生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吞进自己的肚子。迈亚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在请教了大地女神盖亚后,在生下宙斯(Zeus)时,用布裹住一块石头谎称是所生的婴儿。克洛诺斯接过石头一口吞下。小宙斯逃过一劫,被偷偷地送到克里特岛被仙女抚养大。
成年后的宙斯决心拯救自己的哥哥和姐姐。他诱使克洛诺斯误食催吐剂,吐出以前吞下的子女。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巴斯神与以克洛诺斯为首的泰坦神展开了战争,最终奥林巴斯神族取得了胜利,将泰坦神族禁锢在地狱深渊。宙斯成了第三代神王,具体分管天空。因为他没有像他爷爷和爸爸那样被人推翻,所以他也是希腊神话中的最高主神。
在希腊奥林匹亚城的宙斯神殿中有一座巨大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室内雕像,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在罗马神话中,宙斯被称为朱庇特(Jupiter),又称为Jove。木星(Jupiter)就以朱庇特的名字命名。朱庇特天性风流快活,与无数仙女、凡人美女有染,所以占星学认为出生于木星宫的人天性快活,所以单词jovial(木星宫的)也含有“天性快活的”的含义。
Jupiter:['dʒuːpɪtə]n.木星,朱庇特
jovial:['dʒəʊvɪəl; -vj(ə)l] adj.天性快活的,木星宫的。
jovian: ['dʒəuviən] adj.威风凛凛的,朱庇特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Jupiter 词源,Jupiter 含义。
panic(恐慌):希腊神话中令人惊恐的牧羊神潘Pan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做潘(Pan)的牧羊神。他是掌管山林、田园和羊群的神。他长相奇特,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羊,头顶还长着羊角。他和其它的森林之神及仙女在山林之间闲游,过着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英语习语a freedom of Pan表示“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意思。
潘有一种奇特的本领,就是吓唬人。他常常躲在隐蔽处,蓦地跳出,用丑陋地面目把旅行者吓得魂不附体。他还会发出怪异的叫声,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胆战心惊。这种恐惧感就称为“潘神之惧”(Panic fear)。传说希波战争中,希腊人在马拉松战役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潘神把波斯军队吓得惶恐而逃的。
英语单词panic就源自“潘神之惧”,原本是个形容词,后来逐渐变成名词和动词。
panic:['pænɪk] n.恐慌、惊慌vt.使恐慌vi.感到恐慌adj.恐慌的
academy(学院):希腊神话中帮助寻回美女海伦的农夫阿卡德摩斯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位绝世美女海伦。她是宙斯和斯巴达王后勒达所生。当她还是一名少女的时候,来自雅典的英雄忒修斯与朋友偶然在神庙中看见海伦跳舞。两人惊为天人,闯进神庙将海伦劫走。两人决定抽签确定海伦的归属,并约好抽中的人要帮没抽中的人再去抢个妻子。结果忒修斯抽中了,于是忒修斯把海伦带回老家,嘱咐母亲好生照顾。然后,两个好朋友再次出发去做采花大盗。这回他们看上了冥王的妻子珀耳塞福涅,可惜行动失败,被冥王关押在冥府中。后来另一个英雄赫拉克勒斯前往冥府营救,但只救出了忒修斯一人。
海伦的两个哥哥率军四处寻找海伦。他们来到雅典,要求雅典人归还自己的妹妹。但雅典人说不知道是谁劫走了海伦。两兄弟威胁要动用武力。正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名叫阿卡德摩斯(Akademos)的农夫挺身而出,提供了绑架者的身份和藏匿之所。两兄弟很快就夺回了自己的妹妹,而Akademos也因为避免了一场战争而成为雅典的英雄,得到神灵的庇佑,他的橄榄树林年年丰收。这片橄榄树林也因此得名Akademeia,意思是“Akademos的果园”。
后来,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这片橄榄树林里创建了学园。人们将他的学园也称为Akademeia。英语单词academy就来源于柏拉图创建的Akademeia学园,原本专指柏拉图所创建的学园,但后来词义进一步扩充,泛指各种学术研究性机构。
academy:[ə'kædəmɪ] n.学院,研究院,学会,专科院校
academic:[ækə'demɪk] adj.学术的,学院的,理论的n.学者,大学教师,大学生
noon(中午):基督教徒在“第9时”的祈祷
在古罗马,人们把白天分成12个小时,从早晨6点钟开始,到傍晚5点整。基督教在罗马兴起后,基督徒每天都要祷告,一般祷告7次,其中白天有4次,时间为6点、9点、12点和下午3点,在拉丁语中分别叫做Prime(初时)、Terce(第3时)、Sext(第6时)、None(第9时)。英语单词noon就来自拉丁语None,本来指的是下午3点整,但后来由于祷告时间的改变而变成了中午12点。
原来,基督教中有个为期40天的大斋节,以纪念耶稣曾经在旷野中禁食40天。在大斋节期间,基督教徒每天只能吃一餐,并且必须在白天的四次祷告都做完以后才能进餐。白天最后一次祷告(None)的时间原本是下午3点,但很多人实在饿得不行,坚持不到下午三点。于是,在12世纪时,有人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将白天的四次祷告统统提前三个小时,早晨3点钟就开始做白天的第一次祈祷(Prime),反正饿着肚子也睡不着。这样,白天最后一次祷告(None)的时间就变成了中午12点,大家就可以在中午12点吃饭了。从此以后,英语单词noon的概念也随之改变,从下午3点整变成了中午12点。
noon: [nuːn] n.中午,正午,全盛期
afternoon: [ɑːftə'nuːn] n.下午,午后
gossip(闲聊):爱闲聊的教父母
在基督教中有为孩子挑选教父母的习俗。男性为教父,女性为教母。教父母在孩子的洗礼仪式中扮演作保的角色。婴儿或儿童受洗后,教父或教母会教导受洗者在宗教上的知识,而如果教子女的双亲不幸死亡,教父母有责任去照顾教子。
公元14世纪的时候,教父教母的英语表达法是god-sib。god意为“上帝”,sib意为“相关”(如sibling表示“兄弟姐妹”)。教父教母正是通过上帝才与受洗礼的婴儿发生联系的。
godsib后来演变成gossip,意思也被引申和扩大,不仅表示“教父教母”,还表示“至交、好友”。至交好友们在一起,难免谈一些私房话。在16世纪的时候,gossip的意思就固定下来,表示“闲话;讲闲话;爱讲闲话的人”。
gossip: ['gɒsɪp] n.传闻,绯闻,流言蜚语,八卦新闻;爱传播流言蜚语的人vi.闲聊,传播流言蜚语
bellwether(领头羊):系铃铛的公羊
中文中有“领头羊”的说法,英语中也有个对应单词bellwether。该单词由bell(铃铛)+wether构成。wether今指“阉羊”,在古英语中指“公羊”。古时牧人放牧羊群时,会选择一头能服众的公羊作为头羊,并在它的脖子上系上一个铃铛作为标志,这样牧人就能轻松地找到头羊,通过指挥头羊就能指挥整个羊群了。现在,单词bellwether一般用来比喻各个领域的领军者或引领潮流或趋势的人物或事物,如bellwether stock指的就是人们相信能够代表某一行业、市场或板块的发展趋势的股票。
bellwether:['belweðə(r)] n.领头羊,领导者,领军人物
paragraph(段落):古希腊人的分段习惯
同古汉语一样,古代西方语言也是没有标点,不分段落,没有间隔的。古希腊人为了让当时的读者便于阅读,就在每一个新的内容开始的一行前面划一条横线,表示在这一行中有新的段落,有时候还会在行中留出一小段空白作为提示。英语单词paragraph就是从希腊人的这个习惯作法来的,它来源于希腊语paragraphos。词根para表示“在旁边”,词根graph表示“描绘、划线”,连在一起就是“在旁边划条线”的意思。
paragraph:n.段落v.将……分段。
person(人):古希腊罗马戏剧中的面具
中国的传统戏剧如京剧中有所谓的脸谱,不同的人物性格就用不同的脸谱予以直观的表示。古代希腊、罗马的戏剧中也有类似的表现手法,不过不是脸谱,而是面具,不同角色戴不同面具。佩戴面具可以解决一人分饰多角的问题,还能克服剧场条件限制,使远处的观众辨别出角色的形象和表情。这种面具,拉丁文就叫做persona。正因为如此,persona渐渐成了戏剧中的“人物角色”的意思。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扮演一定的人格角色,所以persona就从戏剧中的“人物角色”延伸为表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格角色,从而产生了英语单词person。
person:['pɜːs(ə)n]n.人,个人
persona:[pə'səʊnə; pɜː-]n.人物角色,伪装的外表
personal: ['pɜːs(ə)n(ə)l]adj.个人的,私人的,亲自的
personality: [pɜːsə'nælɪtɪ]n.人格,个性。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broom(扫帚):用金雀花枝叶制造的扫帚
英语单词broom在辞典中有两个释义:1、扫帚,2、金雀花。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原来,在古英语中,用来表示“扫帚”的单词原本是besom,而单词broom表示“金雀花”,一种长荆棘的小灌木。本来这两个词毫无关联,但由于人们常常使用金雀花的枝叶来制作扫帚,因此人们将这种用金雀花枝叶制造的扫帚称为broom。随着时间流逝,broom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替代了besom一词,成为“扫帚”的代名词。
broom:[bruːm] n.扫帚,金雀花vt.扫除
chimerical(荒诞的):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奇美拉
在希腊神话中,奇美拉(Chimera) 是一只栖息在下亚细亚的利西亚(Lycia))中的怪兽,据说是提丰的后代。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三种动物构成的。荷马在《伊里亚特》中首次对奇美拉进 行了描述:“一种永生之物,而非人类,前为狮,后为蛇,中为羊。呼吸之间,鼻喷明亮可怖的火焰。”赫西奥德在《神谱》中也有类似描述:“令人恐怖的生物, 雄壮、强大、敏捷,拥有三个头:前有狮头,后有龙头,中有羊头,喷出令人恐怖的烈火。”奇美拉通常被看作是雌性,是斯芬克斯和尼美亚雄狮的母亲。在野外看 到奇美拉通常预示着风暴、船只失事、自然灾害(尤其是火山爆发)。
科林斯英雄柏勒罗丰(Bellerophon) 奉利西亚国王之命来猎杀奇美拉。他骑着飞马,在空中用灌铅的长矛杀死了奇美拉。奇美拉出现在古希腊众多艺术作品中,如花瓶、壁画。由于奇美拉是由三种完全 不同的动物组成的,因此从它的名字衍生了英语单词chimerial,表示由异质部分构成的,后来引申为荒诞的、空想的。
chimerical:[kaɪ'mɪərɪkəl]荒诞的,空想的,妄想的
mermaid(美人鱼):欧洲神话中的美人鱼
在欧洲神话中有很多关于美人鱼(mermaid)的故事。传说中的美人鱼上半身是美 丽的女人,下半身是披着鳞片的漂亮的鱼尾。一般认为美人鱼的生物原型是儒艮或海牛。很多人都是从安徒生的童话中认识了那个纯洁、美丽、善良的小美人鱼。今 天,小美人鱼的雕像已经成为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著名旅游景点,同时也已成为丹麦的象征。早在安徒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人鱼的传说,那时侯人们心目中的美人鱼 虽然同样有着超凡的美貌和魔力,但她会诱惑经过的海员而使航船触礁毁灭,人们称之为siren(塞壬、海妖)。
mermaid这个词由两部分构成,mer(海洋) 和 maid(少女)。mermaid 还有一个相对应的merman,表示男性人鱼。
mermaid:['mɜːmeɪd] n.美人鱼,女子游泳健将
merman:['mɜːmæn] n.男性人鱼,男性游泳健将
nymph(美丽的少女):希腊神话中多情的山林水泽仙女
宁芙(Nymph)是希腊神话中次要的女神,有时也被翻译成精灵和仙女,也会被视为妖精的一员,出没于山林、原野、泉水、大海等地。是自然幻化的精灵,一般是少女的形象,美丽而多情,喜欢歌舞。在希腊神话中有很多关于宁芙仙女的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羊人萨堤尔经常追逐宁芙,与她们一起享乐。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同伴海拉斯在山泉中打水时,遇到一群宁芙仙女,被她们绑架成婚。这些都被西方画家描绘下来,成为不朽的作品。
在英语中,nymph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少女,并产生了众多衍生词。
nymph:[nɪmf] n.宁芙仙女,山林水泽仙女,美丽的少女,蛹
nymphaea:[nim'fi:ə] n.睡莲属
nymphaeaceous:[,nɪmfɪ'eʃəs] adj. 莲科植物的
nymphomania:[,nɪmfə'meɪnɪə] n.女色情狂,慕男狂,花痴
advent(到来):基督教中的“基督降临”
根据基督教的教义,耶稣基督一共两次降临世界,第一次是诞生之时,以自己的生命为人 类赎罪。第二次是在世界末日来临之前,他将再度降临世界。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降临,在圣诞节前四个星期,从第一个周日到圣诞夜,基督教徒将这段时间称为 “耶稣降临节”(Advent),用于筹备庆祝耶稣的降临。英语单词advent在基督教中有特殊含义,表示“耶稣的降临”。它来自拉丁语 adventus,由ad(to)+venire(come)组合演变而成。后来,该词逐渐应用与其他领域,用来表示不同寻常的人或事物的来临或发生。英 语单词adventure(冒险)与此同源,来自拉丁语adventurus,是adventus的未来式,本意是“即将发生的事情,运气”。
advent:['ædvɛnt]n.到来,降临,基督降临,基督降临节
adventure:[əd'ventʃə]n.冒险,冒险精神,投机活动v.冒险
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cardinal(鲜红色的):枢机主教所穿衣帽的颜色
英语单词cardinal在辞典中有两个含义:1、鲜红色,2、主要的。这两个在中 文中毫不相关的含义怎么会聚集在同一个单词上呢?原来,cardinal一词来自拉丁语cardinalis,表示“主要的,首要的”,由拉丁语 cardo(门枢、门铰)衍生而成。在天主教会中,协助教宗治理教会的高级教士被称为cardinal,中文一般翻译为“枢机”,其中的主教被称为“枢机 主教”。枢机相当于“长老”(senator)。枢机由教宗亲自册封,协助教宗管理教会事务。当教宗空缺时,也只有他们有权选举下一任教宗。历史上出任枢 机者包括平信徒、执事、司铎和主教。然而,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规定,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为司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1962年更规定,凡擢升为枢 机者,如果是司铎,应祝圣为主教。
由于枢机主教一般都身穿红衣,戴红帽,所以在中文中枢机主教有时候也被称为“红衣主教”,原本仅表示“枢机”的cardinal一词也因此衍生了“红色”的含义。
cardinal:['kɑːd(ɪ)n(ə)l] adj.主要的,基本的,红色的n.枢机主教,红衣主教,红色
wizard(巫师):有智慧的人
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NBA球队中有一支球队叫做Washington Wizards,我们大陆翻译为“华盛顿奇才队”。而英语单词wizard在现代英语中一般用来表示男巫、巫师,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个翻译准备不够准确,还不如台湾翻译为“华盛顿巫师队”。其实,大陆的翻译并无问题,因为wizard一词的本意就是“奇才、有智慧的人”。它由wise(智慧)+ard(表示人的后缀)构成,表示哲人、贤人、有杰出才能的人。直到16世纪才产生了“巫师”的含义,并一直延续至今。大陆把Wizards翻译为“奇才队”其实比翻译为“巫师队”更加贴切,因为该队名所要表达的是这些队员们技艺超群,而不是拥有巫术。
wizard:['wɪzəd] n.巫师,男巫,奇才adj.男巫的,巫术的
snob(势利眼):对大学中的平民学生的蔑称
英语单词snob源自18世纪90年代时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俚语,用来表示“平民、俗人”。据说当时在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在学生名册上,在贵族学生的姓名后面标注上拉丁语nobilitate(nobility,贵族),在平民学生的姓名后面标注上sine nobilitate(non nobility,非贵族)。因此,贵族学生就用snob来称呼平民学生。当时能上牛津、剑桥等大学的平民子弟通常出身于富裕家庭,其中有不少人羡慕贵族和上流社会,鄙视其他平民,趋势附炎,冒充贵族四处显摆,令真正的贵族学生十分瞧不起,因此snob一词就逐渐衍生出“自命不凡者、趋势附炎者、势利眼”等负面含义。
snob:[snɒb] n. 自命不凡者、趋势附炎者、势利眼
snobbery:['snɒb(ə)rɪ] n.势利,谄上欺下,摆架子
snobby:['snɔbi] adj.势利的
snobbish:['snɒbɪʃ] adj.势利的
sadism(虐待狂):著名的虐待狂作家萨德侯爵
英语单词sadism(虐待狂)来自法国著名作家、虐待狂萨德侯爵。萨德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败落的法国南部的贵族家庭。少年时他进入一家军官学校学习,15岁时他成为候补军官。16岁时他参加了七年战争并多次被提升。成年后,他娶了一名出身自不太高贵、但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的女子。1764年萨德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与瑞士交界的三个省的荣誉总督的职务。萨德婚后所获得的财富使得他可以开始他丑闻昭著的生活,他的生活远远跳出了当时法国贵族的放荡主义所容许的范围。据闻他多次虐待非常年轻的妓女和他家里的男女佣人,后来与他的妻子一起虐待家里的佣人。
由于受到虐待他人的指控,萨德曾经多次被捕入狱,多次被判处死刑但又幸运逃脱。在监狱和疯人院生活的漫长时间内,萨德致力于写作,创作了多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萨德作品中的色情描写非常细腻,富有想象力。萨德尤其爱好描写各种暴力和虐待行为。由于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性虐待情节,被认为是变态文学的创始者.后来的学者把主动的虐待症,也就是喜欢虐待别人,命名为 “萨德现象”(Sadism),即“虐待狂”、“施虐症”。萨德现象(Sadism)与马索克现象(Masochism)合称为sadomasochism,简称为SM,中文即指性虐待症、虐恋。
sadism:['seɪdɪz(ə)m] n.虐待狂,性虐待,施虐症
sadist:['sedɪst] n.虐待狂者
sadistic:[sə'dɪstɪk] adj.虐待狂的,虐待狂倾向的
pajama(睡裤):印度、波斯人穿的宽松裤子
英语单词pajama(美式英语写为pyjama)是个地道的外来词,来自印地语pajama,而后者来自波斯语paejamah,由pae(leg)+jamah(clothing)构成,字面意思就是“leg clothing”,即“裤子”的意思,指的是印度、波斯等人常穿的一种宽松裤子,用绳子系在腰上,既可以在晚上睡觉时穿,也可以在白天当做休闲服穿。
欧洲人原本流行穿着长袍入睡。到了1880年左右,西方开始流行东洋风。人们将pyjama 这种服装从亚洲殖民地带回本国,从此便成为男性的睡裤,并还为此配上了睡衣。不过,裤装睡衣成为主流却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其导火线是1934年的电影《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当时以性感著称的男演员克拉克·盖布尔(Clark Gable)在片中有穿着裤装睡衣就寝的画面,裤装睡衣才真正成为主流。
1920年代末期至1930年代,裤装睡衣也快速地在女性之间普及开来。当时女生们流行穿着睡衣通宵聚会,举行所谓的“睡衣派对”。
和trouser(裤子)一样,pajama通常以复数形式pajamas出现,因为它有两个裤管。
pajama:[pə'dʒɑːmə] n.睡裤,裤装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