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onfessor(宣信者):不惧危险公开自己宗教信仰的教徒

英语单词confess是(忏悔、坦白)的意思,那confessor是什么意思 呢?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忏悔者”的意思。然而,除此以外,confessor还有“因公开宗教信仰而受迫害的教徒”以及“听取忏悔的神父”的意思。这 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基督教的发展历史说起。

公元303年,罗马皇帝颁布法令,宣布剥夺基督教徒的法律权利,强迫基督教徒遵从罗 马传统宗教信仰,这是基督教遭受到的最严重的也是最后一次迫害,称为“大迫害”。在这一时期,有很多意志薄弱的基督教徒在罗马帝国的淫威下宣布放弃基督教 信仰,但依然有一些意志坚定的基督教徒,面对危险公开承认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为此遭受罗马帝国的严酷迫害。那些被迫害至死的被称为“martyr”(烈 士、殉道者),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则被称为“confessor”(宣信者)。在这里,confess一词应取其初始含义“坦白”而不是衍生的“忏悔”之 意。

“大迫害”结束后,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一些原本放弃基督教信仰的人希望能 重返基督教会,因此他们前往教会,向那些坚持宗教信仰的“宣信者”(confessor)承认自己的错误,表达忏悔之意,希望能取得他们的原谅。因 此,confessor一词又可以表示听取别人忏悔的神父、倾听者。并且,虽然很少见,作忏悔的人也可以称为confessor。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 现象:在教堂的忏悔室里,作忏悔的人和听取忏悔的人都可以称为confessor。

confess:[kən'fes] v.承认,坦白,供认,忏悔

confession:[kən'feʃ(ə)n] n.表白,忏悔,告解,供认

confessor:n.宣信者,听取忏悔的神父,倾听者,倾诉对象;忏悔者。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onfessor 词源,confessor 含义。

Halloween(万圣节前夜):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鬼节)

一说起“万圣节”,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南瓜饼、鬼怪面具、小孩挨家挨户讨糖果等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上活动庆祝的是每年的十月31日晚上的Halloween(万圣节前夕、万圣夜),并非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AllHallow's Day)。Halloween是“万圣节”(AllHallow's Day)的前夜,但它的庆祝传统并非源自“万圣节”,而是来自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仲夏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

在古代凯尔特人的历法中,每年十月31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古代凯尔特人信奉“德鲁伊”宗教,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惧怕亡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亡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亡魂吓走。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为 了压制这种古代异教传统,希望人们淡忘萨温节,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AllHallow's Day),用来纪念殉道圣徒,hallow即圣徒之意。然而,萨温节的传统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人们虽然在万圣节对基督教圣徒表达敬意,却更喜欢 在万圣节前一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庆祝,如做南瓜灯、化妆、小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等。只是这个夜晚不再叫做“萨温节”,而是被称为Halloween,是 All-hallow eve的缩写,意思就是“万圣节前夜”,但很多中国人并不明白二者的关系,往往将Halloween和“万圣节”混为一谈。

Halloween:[ˌhæləʊ'iːn] n.万圣节前夜,鬼节

AllHallow's Day:万圣节

sacrilege(亵渎):盗窃圣物的行为

古代罗马人对待神灵十分虔诚,用最好的材料为神灵修筑神殿,使用各种贵重的祭祀用 品,为神灵供奉各种食品。因此,这些宗教场所里积累了很多财富,很多盗贼都喜欢对宗教场所下手,一些穷人也会在难耐饥饿时盗窃供奉给神灵的食品。因此,古 罗马设置了严酷律法来惩罚这种盗窃圣物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拉丁语被称为sacrilegium,由sacrum(神圣的)+legere(拿、取)构成, 字面意思就是“盗窃圣物”,引申为“亵渎神灵”。英语单词sacrilege就来自拉丁语sacrilegium,表示“亵渎神灵”,还可以比喻其他各种 亵渎行为。

sacrilege:['sækrɪlɪdʒ] n.冒渎,亵渎,亵渎神灵,亵渎圣物,悖理逆天的行为

sacrilegious:['sækrɪlɪdʒ] adj.冒渎的,亵渎的,该遭天谴的

sacrilegiously:adv.冒渎地,亵渎地

spartan(清苦的):清苦尚武的斯巴达人

古代希腊人中的斯巴达人生活清苦,崇尚武艺。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斯巴达的婴儿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哪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男孩到12岁,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

由于斯巴达的这种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和清苦的生活方式,就从斯巴达的名称Sparta中产生了形容词spartan,表示“清苦的、质朴的”。

spartan:['spɑːt(ə)n] adj.斯巴达式的,斯巴达的,清苦的,质朴的n.斯巴达人

draconian(严厉的):推行严刑苛法的雅典统治者德拉古

公元前621年,希腊城邦雅典的统治者德拉古(Draco)迫于平民的压力,将以往的习惯法加以编纂,颁布了古希腊的第一部成文法。该法以严酷而闻名。对于刑事犯罪,一律处以死刑。就连盗窃水果这样的轻罪也是死刑。德拉古解释说轻罪本来就该处死,至于重罪,因为找不到比处死更重的刑罚,所以也是处死。德拉古法如此严酷,以至历史学家说它不是用墨水写的,而是用血写的。德拉古法后来被梭伦修改,但由此产生了单词draconian,形容严厉苛刻。

draconian:[drə'konɪən] adj.严厉的,苛刻的

asperity:粗糙、严酷

发音释义:[ə'sperɪtɪ] n.(表面)粗糙;(气候等)严酷;艰苦的条件;(性格)粗暴

结构分析:asperity = asper(粗糙、严酷)+ity(名词后缀)→粗糙、严酷

词源解释:asper←拉丁语asper(粗糙、严酷)

趣味记忆:asper→谐音“我使泼”→撒泼发火→性格粗暴→粗糙、严酷

同源词:asperate(使粗糙、粗糙的)

draconian:德拉古式的,严酷的

来自古希腊首位立法者Draco,他将以前口口相传的法规以法典的形式加以明确并执行。但同时,由于这部法律过于严酷,即便微小的罪行也会被处以死刑,因此衍生词义严酷的。其字面意思为眼睛锐利的,词源同dragon. 比较同时期中国的商鞅变法。

gauntlet:金属手套,接受挑战,严酷考验

1.金属手套,词源同wind, 缠绕,编织,即织成的手套。在中世纪向别人发出挑战时则掷手套于地,如果对方捡起手套,则是接受挑战。

2.严酷考验,来自瑞典语gatlopp, 即gate leap. 原为军事术语,当某人犯错误的时候,要从人墙里穿过去,接受同伴的鞭笞,棍杖。

draconian:严酷的,严厉的   

该词源自公元前7世纪雅典立法者Draco的姓氏。约公元前621年Draco依据习惯法编制雅典第一部以严酷著称的成文法。该法规定,罪无论轻重,一律判处重刑,对刑事犯罪,几乎一律处以死刑。一位希腊演说家说,它是用血写成的,故后人称苛法为Draconian laws(德拉古法),以Draconian 一词来形容严刑酷律。该词首字母现常作小写,词义似乎有所延伸,用以表示“严酷的”或“严厉的”。【“德拉科(Draco)”这一名字,可能来源于创造了一部苛刻法律的雅典第一位立法者Draco。在拉丁语中“Draco”的意思为龙或蛇,同时“Draco”也有天龙座的意思,】

  

stark:严酷的;荒凉的

《权力的游戏》中的史塔克(Stark)家族所在的北方大陆,长年积雪,环境严酷,也许正是因此得名。词根-star-指“硬”,环境很硬即不温柔,因而严酷,正如hard既指“硬”又指“困难的”。starch(淀粉;上浆)同源,人们用淀粉为织物上浆,使其变得硬挺。

martinet(严格执行纪律的人):严酷操练士兵的法国军官马丁内特

马丁内特(Jean Martinet)是17世纪时法国的一名军官,曾经担任陆军中校和总检察长等职务。他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军事训练大师。他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代军队进行了改革,制定了一整套标准化的军事训练体系。通过这套体系,能够快速将新兵培养为训练有素的战士。然而,这套训练体系十分严格,受训者在接受严酷训练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咒骂创立了这套体系的马丁内特。因此他的姓氏Martinet也就成了“严格执行纪律的人”的代名词。

martinet:[,mɑːtɪ'net] n. 严格执行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