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genuine(真实的):抱起婴儿以示认可的罗马习俗

在古罗马时代,孩子出生并不能自动成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还需要父亲的认可。孩子出生后,接生婆会把它放在地上。父亲过来看看。如果愿意接纳这个孩子,就会把他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膝上。通过这个举动来宣告正式同意接纳这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子女。如果不愿意接纳,父亲就不会把婴儿抱起来。这个婴儿就会被遗弃。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古罗马时代,人们的男女关系混乱,自己的妻子生的孩子未必就是自己的亲骨肉,并且做父亲的也可能跟女奴或女仆乱搞,所以不能随便认可。一旦认可了,在法律上这个婴儿就算是你的子女了(古罗马人可不会搞滴血认亲那一套),将来有权继承你的遗产。二来,古罗马还是父权社会,子女被视为父亲的财产,父亲对子女操有生杀予夺大权。堕胎、弃婴等行为都是社会认可的。

英语单词genuine表示“真实的,真正的”,它的词源就与这种把新生儿放到膝上以示认可的习俗有关。genuine来自拉丁语genu,而genu的意思就是“膝”,在英语中依然保持“膝”的含义。所以genuine的字面意思就是“放在膝上”,而因为把新生儿放在膝上意思就是这个孩子确实是我的子女,所以genuine才逐渐演变出“真实的”的含义。

genu: ['dʒenjuː] n.膝

genuine: ['dʒenjʊɪn]adj.真实的,真正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genuine 词源,genuine 含义。

An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

An Apple of Discord 直译为“引起纠纷的苹果”,出自荷马史诗 Iliad 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传说希腊阿耳戈英雄(Argonaut)珀琉斯(Peleus)和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Thetis)在珀利翁山举行婚礼,大摆宴席。

他们邀请了奥林匹斯上(Olympus)的诸神参加喜筵,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惟独没有邀请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Eris)。这位女神恼羞成怒,决定 在这次喜筵上制造不和。于是,她不请自来,并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镌刻着“属于最美者”几个字。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 (Athena)、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都自以为最美,应得金苹果,获得“最美者”称号。她们争执不下,闹到众神之父宙斯 (Zeus)那里,但宙斯碍于难言之隐,不愿偏袒任何一方,就要她们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Paris)评判。

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都各自私许帕里 斯以某种好处:赫拉许给他以广袤国土和掌握富饶财宝的权利,雅典娜许以文武全才和胜利的荣誉,阿芙罗狄蒂则许他成为世界上最美艳女子的丈夫。年青的帕里斯 在富贵、荣誉和美女之间选择了后者,便把金苹果判给爱与美之神。为此,赫拉和雅典娜怀恨帕里斯,连带也憎恨整个特洛伊人。

后来阿芙罗狄蒂为了履行诺言,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的王后——绝世美女海伦(Helen),从而引起了历时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不和女神厄里斯丢下的那个苹果,不仅成了天 上3位女神之间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为了人间2个民族之间战争的起因。因此,在英语中产生了“An Apple of Discord”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any subject of disagreement and contention;the root of the trouble;dispute”等意义。

这个成语最初为公元2世纪时的古罗马历史学家马克·朱里·尤斯丁(Marcus Juninus Justinus)所使用,后来广泛的流传到欧洲许多语言中去,成为了一个国际性成语。

Orion(猎夫星座):被月亮女神误杀的猎夫俄里翁

俄里翁(Orion)是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儿子,一位年轻英俊的巨人。他能在海 面上行走,臂力过人,喜欢整天穿梭在丛林里打猎。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在狩猎时看到了英俊的猎人,爱慕上了他,愿意为他违背终生不嫁的誓言。但是阿尔 忒弥斯的哥哥阿波罗不愿意妹妹违背誓言,就哄骗妹妹和自己进行射箭比赛。他欺骗阿尔忒弥斯将远处的俄里翁当成了比赛的目标。箭术精准的阿尔忒弥斯一箭命中 目标,将俄里翁射死了。误杀了爱人的阿尔忒弥斯十分悲痛,将俄里翁化为了天上的猎户座,并从此后再也不与自己的哥哥见面。

Orion:[o'raɪən] n.猎户座,俄里翁

Cassandra(不为人信的预言家):希腊神话的女祭司卡珊德拉

卡珊德拉(Cassandra)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的 女儿,阿波罗神殿的女祭司,据说是世界上除海伦外第二漂亮的女人。阿波罗被她的美貌吸引了,对她展开了追求,并许诺把预言能力作为礼物送给她。卡珊德拉答 应了阿波罗的追求,获得了预言能力后却反悔了,不愿与阿波罗发生关系。因此,阿波罗被激怒了,向她施加诅咒,使她说出的预言无人相信。获得预言能力的卡珊 德拉向特洛伊人民提出了众多不吉利的预言,如特洛伊的覆灭,但都不为人信。她的预言能力反而成为她的痛苦之源。

特洛伊陷落时,她在雅典娜的神庙寻求庇护,被小埃阿斯掠走,随后被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收为小妾,后来与阿伽门农一道被其妻子谋杀。因为她的遭遇,她的名字成了“不为人信的预言家”的代名词。

Cassandra:[kə'sændrə]n.不为人信的预言家,凶事预言家,卡珊德拉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tuxedo(无尾燕尾服):纽约附近的Tuxedo公园

19世纪80年代在纽约附近,离曼哈顿约40英里一个叫做Tuxedo 的公园。知名烟商罗里拉(Lorillard)家族非常喜欢在这里狩猎或运动,并且成立了一家高级会所“Tuxedo Club”。1886年10月10日会所举办成立庆祝大会时,罗里拉家族中一位从英国回来的儿子穿着一件有着燕尾服外形却没有燕尾的外套出现在会场上,这款标新立异的男士礼服一下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并迅速流行。由于这种礼服最先出现在Tuxedo,美国人便将其命名为tuxedo,口语中简称为tux。现在,tuxedo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燕尾服,成为男士出席高级场合的正式礼服。

不过,对于自认为是男士服装权威的英国人来说,可不愿意承认这种礼服出自美国。因此,英国人一直不愿意用tuxedo来称呼这种无尾燕尾服,而是称为“dinner jacket”或是“smoking jacket”,意思是参加聚餐或在吸烟室里闲聊时所穿的礼服。英国人坚持这种服装款式最早出自英国。英国历史学家Stephen Howarth就在其著作中指出,皇太子爱德华七世为了要参加桑德林汉宫的晚宴,找王室裁缝亨利·卜尔定做过这么一套服装,因此英国人亨利·卜尔才是最早缝制小礼服的人。

tuxedo:[tʌk'siːdəʊ] n.男士无尾燕尾服

Jonah(灾星):圣经中给商船带来厄运的约拿

《圣经》中,约拿(Jonah)是一名犹太先知。有一回,上帝让他前往亚述国的尼尼微城,警告这个城市的人停止作恶,否则就要毁灭这座城市。因为亚述人是犹太人的敌人,约拿不愿意警告他们。为了逃避,约拿登上一座开往他乡的商船,企图一走了之。没想到,在海上,上帝掀起狂风巨浪,商船眼看要沉了。船上的人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有人提议抽签来看看是谁引来的这场灾难,结果抽出的是约拿。约拿承认由于自己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从而给大家带来了厄运,并请求大家把自己抛到海里。众人将约拿抛到海里后,大海立刻风平浪静了。上帝安排一头鲸鱼吞下约拿,让他在鱼腹里呆了三天三夜。三天后,鲸鱼将约拿从肚中吐到岸边。受到教训的约拿按照上帝的旨意,前去尼尼微警告了当地居民。当地居民听从了他的警告,向上帝忏悔自己犯下了罪恶,因此,上帝宽恕了这座城市。

由于这个故事,约拿的名字Jonah就成了“灾星”的代名词。

Jonah:['dʒəunə] n.灾星,给人带来厄运的人,约拿

scrooge(吝啬鬼):狄更斯的名著《圣诞颂歌》中的吝啬鬼

斯克鲁奇(Scrooge)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是一个自私透顶的吝啬鬼,连乞丐都不愿意向他讨钱。在圣诞节前夕,他的一个同事Jacob化作鬼魂来看望他。Jacob警告他,如果他还像以前那样自私的话,他的来生将不得好报。但斯克鲁奇只把他当做耳边风。随后,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个鬼魂前来拜访他,向他展示了一个人只顾金钱,缺乏人性的悲惨下场,从而唤醒了他的人性。于是,在鬼魂拜访后的第二天,斯克鲁奇变成了一个慷慨大方的好人,并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快乐。

《圣诞颂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它出版之前,圣诞节并不为许多英国人所知道。该书在圣诞节前几天出版,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书中的一些情节都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如交换圣诞礼物,甚至“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流行的。书中故事曾被多次搬上银幕,著名喜剧演员金凯瑞曾经扮演过大名鼎鼎的吝啬鬼斯克鲁奇。后来,人们就用斯克鲁奇的名字scrooge来表示吝啬鬼或守财奴。

scrooge:['skru:dʒ] n.吝啬鬼,守财奴

maverick(特立独行者):特立独行的牧场主马华力

在19世纪的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位名叫山姆•马华力(Samuel Maverick)的牧场主,被当地人看作是特立独行者。按照当时的习俗,牧场上的牛、马等牲畜都要打上本牧场的烙印,这样牲畜丢失后,人们根据身上的烙印就能识别是哪家牧场的牲畜。但这位马华力却偏偏不肯按照惯例给牲畜打上烙印。不过这样也好,以后凡是见到身上没有烙印的牲畜,大家就知道是马华力家牧场的了。马华力也因为此事而出名。

不过,据历史学家考证,当年马华力不愿给牲畜打烙印并非出自特立独行考虑,而是对放牧之事缺乏兴趣。因为这位马华力在历史上扮演的更重要角色是一名律师和政治家。当时的德克萨斯州还属于墨西哥,正在争取独立。马华力积极参加了德克萨斯独立革命,亲自率领部队冲锋陷阵,击败了墨西哥军队,参加了墨西哥军队的投降仪式,并成为《德克萨斯独立宣言》的签署者之一。

不管怎样,马华力在美国历史上成了特立独行的典型。他的姓氏Maverick也因此青史留名,成为了“特立独行者”的代名词。美国NBA联盟中,德州达拉斯小牛队的英文名就是Dalas Maverick,表达的就是这种叛逆不羁、特立独行的精神,译为“达拉斯特立独行队”可能更精确。著名电影“壮志凌云”中,汤姆·克鲁斯所饰演的主角的代号就是maverick(独行侠),正好契合他的性格特征。

maverick:['mæv(ə)rɪk] n.特立独行者,独行侠;没打烙印的牲畜adj.特立独行的,不按常规的;未打烙印的(牲畜)

averse:反感的

发音释义:[ə'vɜːs] adj. 反感的;反对的;不愿意的

结构分析:averse = a(away)+verse(turn)→turn away→不愿意的

词源解释:verse←拉丁语versus(turn,过去分词)←拉丁语vertere(turn)

同源词:avert(避开);versus(对抗);verse(诗、韵文);universe(宇宙←turn into one)

衍生词:aversion(嫌恶)

willy-nilly:不管愿意不愿意

缩写自短语will I,nill I。nill,不想,不愿,词源同not,nullify. 参见shilly-shally.

indisposed:不愿的

in-,不,非,disposed,准备好的,倾向的。引申词义没有准备好的,不愿的。

shilly-shally:犹豫不决,摇摆不定

shiily-shally是个用重叠法构成的词。一个人在拿不定主意时可能会自言自语说:“Shall I?Shall I? ”(我该不该?我该不该?)“Shall I?Shall I?”就是shilly-shally最初的形式,以后变为“Shall he? Shall he?”,最后又进而演变为复合词shilly-shally。在口语中人们用它来表示“犹豫不决”,“摇摆不定”,既可用作形容词、副词和名词,又可作动词用。例如:Stop shilly-shallying and make a decision now.(别再犹犹豫豫了,下决心吧。)

另一个英语重迭词willy-nilly其构成模式和shilly-shally有些相似。它是由will I nill I或will he nill he或will ye nill ye演变合成的。其中nill(不愿意)是个古词,由will加否定前缀ne构成,曾用作will(愿意)的反义词,今已废弃不用。willy-nilly通常多用作副词,表示“不管愿意不愿意”、“无可奈何地”。例如:The neighbouring countries have become involved wiliy-nilly in the conflict.(邻近国家都已卷人这场冲突,不管它们愿意不愿意。)该词在美国英语中还被赋予了“乱七八槽地”一义。例如:She threw her clothes willy-nilly into a drawer.(她把她的衣服乱糟糟地丢在抽屉里。)

hooker:引人上钩者,妓女   

关于其由来,在美国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它源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联邦军将领Joseph Hooker(1814 - 1879)。他手下士兵一度军纪比较涣散,休假时常和妓女鬼混。据某位美国总统之孙Charles Francis Adams,Jr.所述,在这位将军的兵团驻扎华盛顿市期间,他的司令部简直成了“一个有自尊心的男人不愿涉足,一个正经女人不能去的场所,那是酒吧和妓院的混合体。”(…a place where no self-respecting man liked to go, and no decent woman could go. It was a combination of barroom and brothel.)尽管他也曾下令管束部下和营妓,并禁止部下进入红灯区,但足人们却把他的大名Hooker和妓女联系起来,把妓女,尤其是营妓,戏称为hooker,把他的司令部所在的区语带双关地称作Hooker's Division。其实,hooker 一词在南北战争以前早已作为俚语用以指“妓女”。John Russell Bartlett所编的Dictionary of Americanisms(1859年版)就把hooker释义为“妓女”。按该词典,hooker源出纽约市曼哈顿一个名叫Corlear's Hook(简称the Hook)的码头区,在19世纪初这里是妓女麇集活动的地方。还有另一种解释说,之所以称娼妓为hookker是因为他们总是主动地挽住顾客的手臂,引他们上钩(hook)。由此看来,hooker并非源自Hooker将军的姓氏,但拼写和事情的巧合可能确实对hooker一词的流行起了一定作用。

boycott:抵制  

该词的来历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爱尔兰的梅奥郡(County Mayo)。当地厄恩伯爵(the Earl of Erne)有个土地承租管理人名叫 Charles Cunningham Boycott (1832 - 1897),是位退役陆军上尉。1880年作物歉收,农民生活极为困苦,但此人却拒减佃农地租,随后又收回部分租地,从而激起众怒。在爱尔兰土地同盟(the Irish Land League)的倡议下和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家帕内尔(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鼓动下,全郡居民采取了一次联合行动,与他断绝一切来往。佃农不愿为他于活,商店拒售物品给他,他的住房遭到袭击,财产遭到破坏,最后邮粮皆断,甚至连遭枪击,性命难保,只好仓皇逃往英格兰。这一事件成了当时报纸的头号新闻。Boycott的姓氏从此也就成了“(联合)抵制”的代用语,并在英语中占了一席之地。随后不少语言先后借用了boycott 一词,法语作boycottage,西班牙语作boicot,德语作Boykott,汉语在旧时也曾将boycott音译为“杯葛”,台湾及港澳地区常用这个音译词,如果你经常看台湾节目的话,很多时候会听到这个词,在中国大陆并不常用,大陆更常用抵制这个词。

  

bloody:很,非常

从表面上看,bloody是个简单不过的词,古英语作blodig,一般也只是单纯地将它视为blood(血)的派生词,blood加后缀包-y所构成,但若追溯一下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个与众不同的词。英语词典编纂者帕特里奇(Eric Patridge,1894 - 1979)曾撰文对bloody作了专门论述,该文长达2000字。从18世纪初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bloody用来加强语气,表示“很”或“非常”一义时,在英国一直被列为禁忌语。肖伯纳的名剧《皮格梅隆》(Pygmalion)仅因剧中用了bloody 一词,1912年在伦敦首演时竟然引起巨大轰动。据报道,当女主角卖花女Liza说出“Not bloody likely”(不大可能)一语,全场观众无不震惊。在出现该语的一幕戏中,观众发现自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剧情上,而是全神贯注地等待着那句令人惊愕的话吐自一位女士之口。英国人之所以不愿说出或不愿听到bloody 一词,是因为有人往往把它与menstruation(月经)相联系,也有人往往把它与Christ's blood(天哪)或由God's blood缩略而成的诅咒语’sblood(该死)等相联系,还有人认为它来自by our Lady(圣母啊)一语。最简单的解释是,许多人怕血,长期以来血一直是暴力和死亡的象征。不管怎么说,bloody会使人产生污秽、亵渎等不好的联想。然而bloody在美国英语则一向是个无关痛痒的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英国人虽然对bloody已不那么忌讳了,但是有身份的人在某些场合,如男女都在的场合,仍然避而不用。

accost:跟…搭讪,走近跟…讲话   

乍一看accost和coast似乎无甚联系,前者释义为“跟…搭讪”、“走近跟…讲话”,而后着则意为“海岸”。但究其根源两者都源于拉丁语costa‘side,rib’(侧边,肋骨)。不同的只是accost的词源多了个前缀,由ad-‘to’加costa构成的拉丁语accostare演变而来。因此accost的原始意义是“靠在…旁边”(lie alongside),以后引申为“为某种目的接近”(approach for some purpose),最后作“跟…搭讪”(go up to and speak to)解。但至今该词仍带有贬抑含义,打招呼者往往是你不想见到或不愿与之交谈的人,如陌生人、妓女、乞丐等。

raise:抱起婴儿以示认可的罗马习俗

在古罗马时代,孩子出生并不能自动成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还需要父亲的认可。孩子出生后,接生婆会把它放在地上。父亲过来看看。如果愿意接纳这个孩子,就会把他抱起来。通过这个举动来宣告正式同意接纳这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子女。如果不愿意接纳,父亲就不会把婴儿抱起来。这个婴儿就会被遗弃。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古罗马时代,人们的男女关系混乱,自己的妻子生的孩子未必就是自己的亲骨肉,并且做父亲的也可能跟女奴或女仆乱搞,所以不能随便认可。一旦认可了,在法律上这个婴儿就算是你的子女了(古罗马人可不会搞滴血认亲那一套)。二来,古罗马还是父权社会,子女被视为父亲的财产,父亲对子女操有生杀予夺大权。堕胎、弃婴等行为都是社会认可的。

英语单词raise来自北欧语reisa ,意思是“举起来、提高”。本来并不含有“抚养”的含义。到了18世纪中叶时逐渐扩展出“抚养、养育”的意思。raise的词义扩展和古罗马的认子习俗之间是否有关,现在还没有明确证据。但了解到古罗马人通过raise(举起)婴儿的动作表示愿意raise(养育)它的习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raise这个单词。

echo:回声,共鸣,(无线电)回波

古希腊神话中,echo是森林女神,宙斯的夫人赫拉嫉妒其美貌,让她失去了正常说话能力,只能重复别人的话的最后三个字(这也就是Echo后来成为“回声”的由来)。echo爱上了河神Cephisus之子Narcissus,跟在Narcissus身后,Narcissus便问:“谁在这里?” echo欣喜万分,可是她只能说三个字:“在这里”。Narcissus说:“我宁死也不愿让你来占有我”! “占有我”! Narcissus感觉这个姑娘是个轻浮的人,便满脸不屑地走了。echo羞愧难当,怀着悲痛的心情躲到了山林深处,慢慢衰弱消失,而她的声音却留了下来。报应女神纳米西斯为了惩罚Narcissus,让他爱上自己水中的影子,也使他得不到所爱的对象憔悴而死。Narcissus死后,化成了水仙花,所以在英语中Narcissus也指水仙花;而由Narcissus也衍生出 Narcissism一词,意为“自恋”。

indolent:懒惰的

前缀in-指否定;词根-dol-指“痛苦”,来自拉丁语dolere(承受痛苦),同源词还有:condole(慰问),doleful(悲哀的)等;字面义“不受痛苦的”,懒惰之人安于闲适,不愿经受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