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mazon(亚马逊):希腊神话中割乳以便射箭的彪悍女战士

希腊神话中,在Scythia(赛西亚)地区居住着一个Amazon部落,由高大彪悍、作战勇猛的女战士组成。为了不妨碍拉弓射箭,她们甚至将自己的右乳割去。她们的部落名称Amazon意思就是“没有乳房”,其中的 a=without(没有),mazon=breast(乳房)。她们由女王统治,崇拜战神阿瑞斯,认为自己是战神的后代。为了传宗接代,她们每年都会和附近的部落举行联姻大会,生下的女婴会留下,生下的男婴会被杀死或返还给父亲。

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一直是古希腊艺术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据说一共只有三位希腊英雄战胜过亚马逊人,分别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

传说,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要完成的12项任务中,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夺取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的腰带。这条腰带传说是战神亲自送给女王的,是女王权力的象征。本来,女王对赫拉克勒斯一见倾心,早有意献出腰带。但天后赫拉嫉恨赫拉克勒斯,便在部落中散布谣言,说赫拉克勒斯要绑架她们的女王。于是亚马逊女战士们倾巢而出,与赫拉克勒斯大战一场。赫拉克勒斯连续击败了多名最强大的亚马逊女战士并俘虏了亚马逊女战士的军队领袖后,亚马逊女战士才溃败,希波吕忒女王也献出了早已许诺的腰带。

另一位英雄忒修斯曾经造访亚马逊部落,受到热情款待。忒修斯对亚马逊女王安提奥珀一见倾心,但女王不为所动。于是忒修斯将女王骗到雅典欲强行成亲。亚马逊人包围了雅典,与女王里应外合展开战斗。女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雅典人和亚马逊人互有胜负,最后不得不缔结和约,亚马逊人才撤走。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后,特洛伊人落入下风。此时,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带领十二名女战士赶赴特洛伊城,帮助他们一起对抗希腊人。阿喀琉斯与女王大战一场,最后杀死了女王。等他摘下女王脸上的头盔时才发现被自己杀死的是一名妩媚的女人,后悔不已,陷入了巨大悲痛。

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Francisco de Orellana在南美洲的一条大河河畔与当地一土著部落交战,发现部落的女战士英勇异常,与传说中的亚马逊人非常相似,遂根据希腊神话,将该河命名为亚马逊河。

Amazon: ['æməzən] n.亚马逊,古希腊生活中的女战士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mazon 词源,Amazon 含义。

pander(拉皮条):希腊神话中充当红娘未果的潘达罗斯

潘达罗斯(Pandarus)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期间特洛伊军队的将领之一,是特洛伊第一神箭手。擅长射箭的阿波罗曾将自己的弓箭赠与他。他在特洛伊王子特洛伊罗斯(Troilus)央求之下,凭着如簧巧舌,安排外甥女克瑞西达(Cressida)跟特洛伊罗斯在花园里幽会偷情。两个年轻人互诉衷曲,发誓永不变心。然而,克瑞西达的 父亲已经投靠希腊军队,并提出用被俘的特洛伊将领安泰诺换他的女儿,交战双方都接受了这一提议。因此,克瑞西达不得不告别爱人,被交换到希腊军营,并最终 成为了希腊将领狄俄墨得斯的情妇。两个年轻人的纯洁爱情就这样被战火无情地毁灭了,而充当“红娘”的潘达罗斯也背上了“淫媒”的恶名。英文pander就 来自潘达罗斯的名字Pandarus,指拉皮条或拉皮条的人,也常常引申解作迎合低俗或不合理要求。

pander:['pændə] vt.为……拉皮条vi.迎合,勾引,怂恿,拉皮条n.拉皮条者,怂恿者,老鸨

sisyphean(徒劳的):欺骗神灵而受罚的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Sisyphus)是古希腊神话中科林斯国王,惯于玩弄诡计,甚至欺骗神灵。冥王派死神去捉拿他。他假装好奇地要死神演示锁链如何锁人,欺骗死神把自己锁住。由于死神被锁住,人间再无人死去,惊动了宙斯,派战神找到西西弗斯,释放了死神,由死神将其带往冥界。

在临死之前,西西弗斯嘱咐妻子不要将自己的尸体下葬。到了冥府,西西弗斯欺骗冥后, 说自己的妻子不尊重自己,请求返回人间斥责妻子,让她赶紧把自己的尸体下葬。冥后听信了他的话,给了他三天时间去处理后事。结果,西西弗斯返回人间后立刻 躲了起来。这回彻底激怒了众神,派出死神再次捉拿他,并在他死后专门设计了一种刑罚:西西弗斯被迫将一块巨石滚上陡 坡,马上就要达到顶时,巨石总是滚向坡底,他不得不重新开始。如此反复,永无止境。英语习语a labour of Sisypheus比喻永无止境的苦役,单词sisyphean源自西西弗斯的名字,表示“徒劳的,永远做不完的”。

sisyphean:[,sisi'fi:ən]adj.徒劳的,永远做不完的

a labour of Sisyphus:永无止境的苦役

tantalize(逗弄):被罚看到美食而吃喝不到的坦塔罗斯

在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Tantalus)是天神宙斯在凡间的儿子,统治着吕狄亚 的西庇洛。由于他出身高贵,众神都很给他面子,甚至能够与宙斯同桌进餐。但是坦塔罗斯得意忘形,不断亵渎神灵,触犯天条。有次,为了试探众神是否真的知晓 一切,他邀请众神来家中做客,杀死自己的儿子,做成一道美食来款待众神。在场的神灵看破了坦塔罗斯的轨迹,都没有动筷子,只有谷物女神因为思念被抢走的女 儿而心神不定,出于礼貌稍微尝了一块肩胛骨。

坦塔罗斯最终因为罪恶滔天而受到了严惩。他被束缚在一池水中,却不得不忍受干渴的煎熬,因为只要他一低头喝水,池水就会立刻从他身边流干。他的身旁是长满甜美果实的果树,但他却只能忍受饥饿,因为只要他凑近果实,就会有一阵大风把树枝刮远。

英语单词tantalize就源自坦塔罗斯的名字Tantalus,比喻让人看到目标而又不让人实现目标的折磨。

tantalize:['tæntəlaɪz]v.逗弄,使干着急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commando(突击队):南非布尔人的民兵组织

英语单词commando来自南非荷兰语,字面意思是“有指挥的一群人”。这个单词原本指的是南非布尔人的一种民兵组织。布尔人是住在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与少量德国人、法国人通婚后产生的白人民族,是南非的主要殖民者。17世纪时,荷兰人在南非建立殖民地之处,为了对付当地土著,殖民当局颁发《commando law》,强制要求所有殖民者在殖民地受到攻击时都必须武装起来,至少配备一匹马和一把枪。这些武装民兵的基本单位就是commando,而这种做法则被称为commandeer。

在19世纪,荷兰殖民者大量涌入南非,殖民地快速扩张,与非洲土著人的冲突日益频繁。为了保障安全,已经获得自由的南非布尔人自愿恢复commando制度,组织起来,与非洲土著人展开武装斗争。在与人数超过己方的非洲土著人的战斗中,布尔人组织的commando逐渐掌握了各种突击和游记战术。

英国殖民者自从18世纪末期登陆南非后,与已经扎根南非的布尔人之间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夺,先后爆发了两次战争,史称“布尔战争”(1880-1881年、1899-1902年)。在战争中,布尔人利用自己的commando制度,与占人数优势的英国军队展开了游击战。分成小股的布尔人commando利用自己的机动性、枪法和对地形的了解,对英国军队屡屡展开偷袭并得手。英国军队最后不得不依赖碉堡战术、焦土政策和残暴的集中营来对付布尔人。在两次布尔战争中,布尔人的commando给英国人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该词也因而进入了英语。

commando:[kə'mɑːndəʊ] n.突击队,突击队员

commandeer:[,kɒmən'dɪə] vt.征用,征募,强制入伍,霸占

rhetoric(修辞学):古希腊智者所传授的“演说的技巧”

在公元前5到4世纪的古希腊,出现了一些专门招徒授业的人,被称为“智者”(sophist)。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同时教授青年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他们是古希腊哲学的启蒙者,激发了各种哲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但他们过于注重演说和辩论的技巧,而忽视事物内在的逻辑,甚至误入了为辩论而辩论的歧途,故也被称为“诡辩家”。虽然他们在哲学上建树不高,但他们创造了一门新学科——修辞学。

据说修辞学的创始人,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对师徒卡拉克斯(Corax)和提希阿斯(Tisias)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提希阿斯拜卡拉克斯为师学习修辞学,学成之后提希阿斯却不肯付钱。于是,这一对诡辩高手就展开了一场辩论:

提希阿斯:考拉克斯,请告诉我“修辞学”的定义。

考拉克斯:“修辞学”就是说服的技巧。

提希阿斯:关于这笔费用,我要和你打官司。如果我说服了法官,我就不用掏这笔钱,因为法官判我不用掏钱;如果我无法说服法官而败诉,我也不用掏这笔钱,因为你没有教会我如何说服人。

考拉克斯:我愿意和你法庭上见。如果我说服了法官,你将不得不支付学费,因为法官判你必须支付学费;如果我败诉了,你也应该支付学费,因为你已经掌握了说服的技巧,甚至超过了老师的水平。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清楚看出古希腊智者所传授的“修辞学”注重辩论技巧而忽视内在逻辑的特点。英语单词rhetoric(修辞学)正是来自希腊语rhetorike techne(art of an orator,演说家的技巧)。这也是古希腊的智者对自己所传授的“修辞学”的定义。

rhetoric:['retərɪk] n.修辞,修辞学,华丽的辞藻adj.花言巧语的

rhetorical:[rɪ'tɒrɪk(ə)l] adj.修辞的,修辞学的

boycott(抵制):受到众人抵制的土地经纪人博伊科特

英语单词boycott(抵制)源自英国人查尔斯·博伊科特(Charles Boycott)的姓氏。博伊科特在19世纪70年代移居爱尔兰,成为了爱尔兰大地主俄内伯爵的地产经纪人。在当时的爱尔兰,农民为了反抗地主的盘剥和压迫,纷纷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反抗。其中,“土地联盟”便是农民组织之一。“土地联盟”试图在爱尔兰进行土地改革,推出一项新政策,要求地主降低地租。博伊科特拒绝降低地租,还驱逐参加运动的佃农,激起了爱尔兰人的公愤。因此,“土地联盟”号召民众对其进行一种“道德流放”,断绝与他的一切来往,拒绝为他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务。未过多久,博伊科特便发现自己完全陷入孤立,不得不狼狈地离开了爱尔兰。这件事经当时的英国报纸报道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后人经常加以仿效,对自己不满的组织或活动进行联合抵制。博伊科特的姓氏boycott也就成为了“联合抵制”的代称。中文中通常翻译为“杯葛”。

boycott:['bɒɪkɒt] vt.杯葛,联合抵制,拒绝参加n.联合抵制运动

carp:鲤鱼、吹毛求疵

发音释义:[kɑːp] n.鲤鱼;鲤科vi.吹毛求疵;找茬

词源解释:carp(名词)←古法语carpe←通俗拉丁语carpa(鲤鱼);carp(动词)←古挪威语karpa(吹嘘)

英语单词carp往往被翻译为“鲤鱼”,实际上指的是整个鲤科。如Asian carps是美国人对青鱼、草鱼、鳙鱼、鲤鱼、鲢鱼等8种鱼的统称。21世纪70年代,为清理淡水中的有害藻类,美国人从中国进口亚洲鲤鱼。但亚洲鲤鱼生长迅速,在美国几乎没有天敌和竞争对手,很快成为当地一霸,对美国湖区生态平衡构成重大威胁。美国政府曾经呼吁过市民食用亚洲鲤鱼,但美国人不爱吃淡水鱼,且不懂得如何烹调去除亚洲鲤鱼的土腥味,因此美国政府不得不组织专人甚至派遣军队去猎杀亚洲鲤鱼。

词组习语:carp at(对某人吹毛求疵,找…的茬)

助记窍门:carp→谐音“卡捕”→围堵猎捕亚洲鲤鱼→鲤鱼→鲤鱼刺多→所以要“挑刺”→找茬

衍生词:carping(吹毛求疵的)

boycott:联合抵制

发音释义:['bɔɪkɑt] n.vt.联合抵制;拒绝参加;拒绝购买

词源解释:英语单词boycott(抵制)源自英国人查尔斯•博伊科特(Charles Boycott)的姓氏。博伊科特在19世纪70年代移居爱尔兰,成为了爱尔兰大地主俄内伯爵的地产经纪人。在当时的爱尔兰,农民为了反抗地主的盘剥和压迫,纷纷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反抗。其中,“土地联盟”便是农民组织之一。“土地联盟”试图在爱尔兰进行土地改革,推出一项新政策,要求地主降低地租。博伊科特拒绝降低地租,还驱逐参加运动的佃农,激起了爱尔兰人的公愤。因此,“土地联盟”号召民众对其进行一种“道德流放”,断绝与他的一切来往,拒绝为他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务。未过多久,博伊科特便发现自己完全陷入孤立,不得不狼狈地离开了爱尔兰。这件事经当时的英国报纸报道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后人经常加以仿效,对自己不满的组织或活动进行联合抵制。博伊科特的姓氏boycott也就成为了“联合抵制”的代称。中文中通常翻译为“杯葛”。

racket:喧嚷(声),敲诈;球拍

作“吵闹声”解的racket是16世纪进入英语的,原来很可能是个象声词,模仿骰子的碰击声构成的,就如crack,bang等词。昔日英国扒手在扒窃时往往在街上制造骚动,以转移被扒者的注意力。为此1697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禁止在城市街道投掷爆竹及其他足以引起骚动之物。扒手的这一惯用手法使racket 一词从原义引申出“诡计”、“诈骗”、“敲诈”、“骗局”等义,最初用于英国俚语。这些词义以后渐被废弃,racket也一度消声匿迹,直至美国禁酒时期(1919 -1933)才又和其派生词racketeer(诈骗者),racketeering(敲诈勒索)二词一起在美国英语露面。1928年racketeering 一词对英国读者如此陌生,以致《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不得不对此作了如下注释;“Racketeering is the new word that has been coined in America to describe the big business of organized crime.”另有一种关于racket词源的说法,认为racket乃中世纪一种骰子游戏。

  作“(网球等的)球拍”一义解的racket也是16世纪进入英语的,但它出自另一完全不同的词源。它借自法语raquette,源于阿拉伯语raha(t)‘palm of the hand’(手掌),因此也可拼作racquet。

muckraker:搜集并揭发丑事的人(尤指新闻记者)

这是美国第廿六任总统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 - 1919)创造的一个词。它的产生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

1901年美国总统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1843 -1901)被刺身死,罗斯福以副总统身分继任总统。在他任期内(1901 - 1909),以L1ncoln Steffens和Upton Sinclair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记者、小说家及评论家,对当时美国政治的腐败及商业的弊病进行了辣人彻底的调查。他们的调查报告在报上发表后,舆论哗然,举国震惊。

由于报告揭露了一些政界要人的丑闻、商界大亨的劣迹以及公职人员的贪污读职,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美国统治阶级的痛处,身为总统的罗斯福对此大为恼怒。他担心这些报告可能引起危险的反响。在1906发表的一次谈话中,他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报告中披露的许多问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又猛烈地抨击了这些调查者,指责他们的报告过甚其词,耸人听闻,不负责任。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JohnBunyan,1628 - 1688)的寓言式作品《天路历程净(Piigrim~Progress)中有一个人物,他手持粪耙(muckrake),目不他视,总是两眼朝下,一心在耙粪肥荇物。罗斯福认为那些专事搜集、报道丑事的人,尤其是新闻记者,同这个人物颇为相似。于是,他便在muckrake词后加一表示后缀-er,创造了muckraker 一词来称谓这些人。调查者们对这一称号并无不快,而是引以为荣的接受了。他们连篇累牍的报道引起了全国对他们所调查问题的关注,促使了一些社会状况的改变。国会通过了新的法令,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场揭丑运动(the muckraking movement)持续了多年,直到1 912年才逐渐减弱。然而,muckraker却作为英语词语保留了下来,立住了脚跟,并且一直使用至今。今天,其词义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意指“搜集并揭发丑事的人(尤指新闻记者)”或“刺探隐私者”。

The Augean Stables:肮脏的地方;藏垢纳秽之所;积弊

The Augean Stable, The Augean Stables, 直译为“奥吉亚斯的牛圈”,源自古希腊神话中关于赫拉克勒斯的英雄传说。

奥吉亚斯(Augeas)是古希腊西部厄利斯(Elis)的国王。他有一个极大的牛圈,里面养了2000头年(一说3000匹马),30年来未清扫过,粪秽堆积如山,十分肮脏。因此,the Augean stable=very dirty place.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亦称海格立斯(Hercules),是宙斯同底比斯国王之女阿尔克墨涅所生的儿子,自幼在名师的传授下,学会了各种武艺和技能,神勇无敌,成为遐迩闻名的大力士。他因受到心胸狭窄的天后赫拉的迫害,不得不替迈锡尼国王欧律斯透斯服役十几年。赫拉克勒斯拒绝了“恶德”女神要他走享乐道路的诱惑,而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忠告,决心在逆境中不畏艰险,为民除害造福。他在十二年中完成了12项英勇业绩,其中之一就是在一天之内将奥吉亚斯的牛圈打扫干净。赫拉克勒斯先在牛圈的一端挖了深沟,引来附近的阿尔裴斯河和珀涅俄斯河的河水灌入牛圈,而在另一端开一出口,使河水流经牛圈,借用水利冲洗积粪。这样,他在一夜之间将30年没有打扫过的肮脏不堪的牛圈,打扫的干干净净。奥吉亚斯曾许诺事成之后把牛群的十分之一给赫拉克勒斯,作为劳动报酬,后来当他获悉赫拉克勒斯是奉欧律斯透斯之命来完成这项任务的,竟自食其果,于是被赫拉克勒斯杀死。

这个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苦干加巧干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和智慧。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他们的著作中,就多次引用了这个典故。在马列主义经典中,这个成语有时译为“肮脏的马厩”,有时译为“奥吉亚斯的牛圈”。在这里,stable除了泛指地点外,还可代表某些不良的制度、下流的习俗和恶劣的作风等等。由此,人们用the Augean stable这个成语来比喻非常肮脏的地方或长期形成的积弊。它常与to clean,to cleanse,to reform等动词连用,表示“to bring about a drastic reform in some public evil”的意思。

Hades:富有的冥王哈迪斯/普鲁托(Pluto)

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大哥叫做哈迪斯(Hades),在罗马神话中则叫做普鲁托(Pluto)。在三兄弟抽签决定每个人的地盘时。老大哈迪斯手气不佳,抽中了冥界,成为了冥王。从此以后,哈迪斯常年居住在幽暗的冥府,被排挤在奥林巴斯十二大主神行列之外。他的形象通常是一袭黑衣的阴郁老人。

哈迪斯是诸神之中为数不多的对爱情无兴趣的神祇。一次到地上巡视,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对她的儿子小爱神厄洛斯说:“你的弓箭没有任何神或人能够抵抗,包括那个孤傲的哈迪斯。”。于是厄洛斯向哈迪斯射出了象征爱情的金箭。正如阿芙洛狄忒所言,冥王也无法抵挡爱神的金箭,于是他无法自拔的爱上了他的侄女珀尔塞福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珀尔塞福涅正在与其他女神在一个山谷中嬉戏,突然看到一朵绚烂无比的水仙花。珀尔塞福涅离开众人前去采摘。冥王瞅准时机,驾着一辆由四匹黑马拉着的大车,将珀尔塞福涅掳回冥府,做了自己的冥后。后来,谷物女神上门索求女儿时,冥王施展诡计,说服珀耳塞福涅吃了三颗石榴籽。这样,珀耳塞福涅每年不得不回到冥府三个月。

科学家在1930年发现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后,依照惯例用罗马神话中的冥王的拉丁名字Pluto来命名它,故中文译为“冥王星”。

由于地下埋藏着各种各样的宝藏,所以冥王拥有大量财富,成为了西方的财神爷。冥王的拉丁名字Pluto来自希腊语plouton,意思是“财富、富有”。英语词根pluto-(财富、富有)便来源于此。英语单词hadal就来自冥王的希腊名字Hades,表示“超过6000米以下深水的”,因为人们认为超过这个深度就应该到达哈迪斯所管辖的冥府了。

Pluto: ['plʊto] n.冥王星,冥王

plutonic:[plʊ'tɑnɪk] adj.冥王星的,深成的,深成岩的

plutocrat:['pluːtəkræt] n.财阀,富豪

plutocracy:[pluː'tɒkrəsɪ] n.财阀政治,金权统治,财阀统治集团

plutolatry:[pluː'tɒlətrɪ] n.拜金主义,财富崇拜

hadal: ['heɪdəl] adj.超深渊的,超过6000以下深水的,海沟的

rain check:雨票;补请

源于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棒球赛。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使棒球等露天赛事不得不取消或中止时,主办方会让观众去取领雨中断比赛的票证或原票票根,以后可凭之免费补看改期举行的比赛或别的一场比赛。这种票证或原票票根就是所谓的“rain check”,按字面直译成“雨票”。嗣后,rain check 往往转义用于其他方面。在社交场合,邀请方在受邀方因一时不能应邀而做出下次再次邀约的表示或者受邀方一时不能应邀请对方下次再邀的要求都可以用rain check表示。它常出现在get/have/take a rain check on something(接受对方改期补请)这两个搭配中。此外,rain check 也指商店在廉价商品告罄时对顾客下次优先供货保证或货到优先供应凭卷。该词原为美国口语,可追溯到19世纪末,一战期间越过大西洋传到英国。

Greenwich:格林尼治

格林尼治(Greenwich,又译为“格林威治”)在英语中是由green(绿色)和wich(住宅)组成,意为“绿色的住宅、绿色的村庄”。对英国地名进行研究会发现,在英语地名中凡是-wich,-wick,-wike,-ick和-ich等地名积极构词成分都来源于古英语词wic,意为“住宅”;而对英国地名读音研究发现,多数与wich,wick构词成分组成的地名在近代英语中“w”都不发音,为此Keswick译为“凯西克”、Winwick译为“威尼克”、Greenwich译为“格林尼治”、Horwich译为“霍里奇”、Harwich译为“哈里奇”、Woolwich译为“伍利奇”。

由于伦敦上空的烟雾和灯光污染严重,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于1948年不得不搬至英格兰东南部东萨塞克斯郡赫斯特蒙苏,1990年又迁至目前的所在地剑桥,名称仍叫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则变成了一座博物馆,改称为“皇家天文台旧址”,成为了旅游胜地。它以本初子午线的标志所在地,古老的精确时钟和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以及其他辉煌的天文学成就,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在子午馆里,有一条镶嵌在大理石中间的铜线,这就是著名的划分地球经度的本初子午线。铜线两边,分别标注着“东经”和“西经”。到此观光的游客,常常脚踏铜线两侧拍照留念,以示身跨东西两半球。

Greenwich:格陵尼治(字面含义“绿色的村庄”)。

Sandwich:三明治(字面含义“沙村,沙堡”)。

clink(监狱,牢房):臭名昭著的英国伦敦克林克监狱

“克林克监狱”(Clink Prison)是中世纪时英国伦敦的一座臭名昭著的监狱,坐落于伦敦的clink街道上,属于温切斯特主教的产业,原本规模较小,仅为给主教下辖的妓院维持秩序而设。直到1745年,它作为监狱的功能逐渐扩大,早期关押宗教犯人,以后又变成关押债务人。狱卒不提供食物,犯人不得不向行人乞食。另外,监狱一部分位于泰晤士河水位下,位于河水和下水道之间,涨潮时环境尤为恶劣。1780年,该监狱被关闭,后来在原址上修建了“克林克监狱博物馆”,用来展示当时管制和折磨犯人的各种刑具,成为伦敦旅游的一个著名景点。

由于克林克监狱臭名远扬,它的名字clink也演变成了“监狱”的代名词。

clink:[klɪŋk] n.监狱,牢房,克林克v.发出叮当声

Virgo(处女座):被冥王掳走的谷物女神女儿

英语中表示“处女座”的单词Virgo直接来自拉丁语,意思就是“处女”。英语单词virgin(处女)与其同源。

希腊神话中,谷物女神德墨忒尔有个独生女儿,叫做珀尔塞福涅,长得十分美丽。冥王哈迪斯看上了她,趁她在外游玩时掳走了她,强迫她做了冥后。谷物女神德墨忒尔上门索求女儿时,冥王施展诡计,哄骗珀耳塞福涅吃了三颗冥府的石榴籽。这样,珀耳塞福涅每年不得不离开母亲,回到冥府住三个月。女儿离开的这三个月,谷物女神无心掌管农事,万物凋零,人世间进入冬季。

后来,宙斯将珀耳塞福涅的形象升入天空,成为了星空中的“处女座”(Virgo)。

Virgo:['vɝgo] n. 处女座

virgin:['vɝdʒɪn] n. 处女adj. 处女的;纯洁的;未经利用的,处于原始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