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hrodisia(性欲):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女神阿芙洛狄忒
阿芙洛狄忒(Aphrodite)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她是奥林巴斯十二主神之一,是爱情和女性美的象征。她是众神仰慕的对象,据说神王宙斯也追求过她,被她拒绝后强行把她嫁个了丑陋的火神。阿佛洛狄忒与高大威猛的战神私通,生下了小爱神厄洛斯和其他子女。她还跟美男子阿多尼斯相爱。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流传着大量她的风流韵事。
阿芙洛狄忒的名字Aphrodite的意思是“水泡中产生的”,希腊词根aphro表示水泡。因为传说当克洛诺斯阉割乌拉诺斯后,乌拉诺斯的精血洒落在大海上,产生了很多泡沫,阿芙洛狄忒就从泡沫中诞生。从她的名字Aphrodite产生了不少跟性爱相关的词汇,如aphrodisia(性欲)、aphrodisiac(春药)。四月April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Aphrodite:[,æfrə'daɪti] n.阿佛洛狄忒
aphrodisia:[,æfrəu'diziə]n.性欲,(医学)性欲炽盛
aphrodisiac:[,æfrə'dɪzɪæk] n.春药adj.激发性欲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phrodisia 词源,aphrodisia 含义。
bastard(私生子):诞生于驮鞍之上的孩子
在中世纪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当地的赶骡人在乡村小店投宿时,往往将驮鞍铺开当做临时床铺使用。有些人生性风流,免不了拈花惹草,不少私生子就诞生于这样的驮鞍上,所以法国人管这种私生子称为“驮鞍之子”。法语中表示“驮鞍”的单词是bast。英语单词bastard就是由bast加上表示人的名词后缀ard构成。后缀ard含有蔑视之意,如coward(胆小鬼)。bastard一词当初仅表示非婚生子,并无贬义,如征服英国的威廉一世就被称为William the Bastard(私生子威廉)。14世纪后期才逐渐衍生出“不纯、不真实”的含义,19世纪后开始用作骂人的脏话,相当于中文中的“杂种、王八蛋”。
bastard: ['bɑːstəd; 'bæst-] n.私生子,杂种,王八蛋adj.私生的
drawing-room(客厅):女宾退出饭厅后待的地方
从前小学生学习英文的时候,学到drawing-room这个词,大概都会觉得奇怪:drawing是绘画,drawing-room该是绘画室,为什么却是“客厅”呢?莫非英国人喜欢在客厅里绘画?
其实drawing这里不是指绘画,而是withdrawing(退出)的缩写。古时英国人宴客之后,女主人会和所有女客人一起退出饭厅(dining-room),让留在饭厅里的男人可以痛痛快快抽烟喝酒,或者说些很可能“妇女不宜”的话。妇女“退出”之后坐下来闲聊的地方,当然就是withdrawing-room了,后来缩写为drawing-room,其实就是客厅。
今天,男女平等呼声响亮,drawing-room这个词在“性别歧视”指责之下是日渐式微了。在英国,不少人已经把drawing-room改称为sitting-room;在美国,客厅一般叫做living-room。
drawing-room:n.客厅,休息室
bluestocking(女学者):18世纪由伦敦知识女性组成的“蓝袜社”
18世纪中叶,伦敦的一些上游阶层的知识女性逐渐不满足于日常聚会时的玩牌聊天等空洞消遣,模仿法国的沙龙,开创了一种以文学讨论为焦点的社交聚会。1750年,伦敦贵妇伊丽莎白·蒙塔古夫人(Elizabeth Montagu)在自家府邸设立了第一个文艺沙龙。该聚会一反当时的社会风气,既不玩牌,也不闲聊,而是开展各种读书、文学讨论活动,并经常邀请一些文学家、学者参与。并且,该沙龙还有一点与当时上流社会聚会不同,对服装没有严格要求,其成员经常穿着日常休闲衣服而非礼服前来聚会。
有一回,蒙塔古夫人邀请一名当时还不太出名的园艺师兼翻译家本杰明·斯蒂林弗林特(Benjamin Stillingfleet)参加沙龙。本杰明家境贫寒,买不起出席上流聚会所需礼服和黑色长袜,因此婉言拒绝。但蒙塔古夫人告诉本杰明,他可以穿着日常衣服和普通蓝色长袜出席。因此,本杰明便穿着日常衣服和蓝色长袜出席沙龙,并成为了沙龙的常客。
伦敦的这种文艺沙龙反映了当时女性群体和普通人对文学活动的热情参与。但当时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一样,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各种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并不对女性和普通民众开放。当时的一些保守人士,认为一帮女人和穿蓝色长袜的平民高谈阔论高雅的文学是对文学的亵渎,因此对沙龙冷言冷语,大加讽刺。他们给穿蓝色长袜出席聚会的本杰明起了个绰号“蓝色长袜”(bluestocking),将这种沙龙称为“蓝袜社”(bluestocking club)。后来,bluestocking从本杰明的绰号扩展称为对参加蓝袜社的知识女性的蔑称,讽刺她们附庸风雅、卖弄学问。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使人拜伦就在其名著《唐·璜》中,对bluestocking大肆调侃,主人公唐·璜的母亲伊内就被他塑造成了一位bluestocking的典型。当然,在历史上,并非所有学者都对bluestocking抱有歧视,有不少人都对bluestocking对于推动女性文学运动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
bluestocking: ['bluːstɒkɪŋ] n.女学者,女学究,女才子,卖弄学问的女性
magazine(杂志):各种信息混杂的仓库
1731年,英国人爱德华·凯夫(Edward Cave)创办了《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以“杂志”magazine命名的出版物。在杂志诞生之前,世界上已经有不少专业期刊,但都局限于特定专业。爱德华•凯夫想推出一本期刊,内容囊括受教育的大众可能感兴趣的每个主题,从商业到诗歌。他试图说服几家出版社和书商采纳他的想法,但没有人支持,凯夫便自己承担这份工作,并以magazine来称呼自己的刊物,以区别于已有的专业期刊。
英语单词magazine的本意是“仓库”,源自阿拉伯语,后来又可以用来表示“弹药库“、“弹夹”、“胶卷盒”。凯夫将自己的刊物比喻为各种信息混杂的仓库,故称之为magazine。《绅士杂志》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商品价格到拉丁诗歌,从时事新闻到小品随笔,是名副其实的信息仓库,中文译为“杂志”也是恰如其分。可以说,正是有了《绅士杂志》,人类文明史上才有了“杂志”这个概念。
magazine: [mægə'ziːn] n.杂志,弹药库,弹夹,胶卷盒
highbrow(卖弄知识的):颅相学中代表智力发达的高眉骨
英语单词highbrow由high(高)和brow(眉毛、眉骨)构成,而它的含 义是“卖弄知识的”。眉骨高低怎么和卖弄知识扯上关系的?这跟颅相学有关。颅相学(Phrenology)是一种认为人的心理与特质能够根据头颅形状确定 的心理学假说,由德国解剖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于1796年提出。目前这种假说已被证实是伪科学。颅相学认为,眉骨高的人,即所谓的highbrow,智力发达,文化修养高雅;而眉骨低的 人,即所谓的lowbrow,则知识程度低,比较低俗。颅相学学者经过研究还发现,白人的眉骨最高,并且越是靠近西欧和北欧的白人,眉骨越高。而其他地区的人如新西兰土著则被打入lowbrow的行列。
highbrow这个单词出现在美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用来描述智力或审美的优越性。当然,对于这个带有浓厚种族歧视色彩的词,不少人嗤之以鼻,因此这个词事实上往往被用来反讽那些卖弄知识的人。所以使用这个词语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情感色彩,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highbrow:['haɪbraʊ]n.卖弄知识的人,知识分子adj.卖弄知识的,不切实际的
lowbrow:['ləʊbraʊ]n.文化修养浅薄的人adj.文化修养浅薄的
clone(克隆):植物的无性繁殖
不少植物具有神奇的繁殖能力。从树木上剪下一条细枝,插入地上后,这根细枝就能长成 一棵大树。因此,20世纪初,科学家在研究植物的无性繁殖时,就借用了希腊语中的clon(细枝)一词,将它英语化为clone,用以表示植物的“无性繁 殖”。中文译为“克隆”。后来生物学家又发现,动物也可以通过细胞来无形繁殖。1997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利用成年绵羊的细胞克隆了一只名叫“多利”的绵 羊。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复制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人,即克隆人类,也已完全成为可能。
clone:[kləʊn] vt.n.无性繁殖,克隆,复制
snob(势利眼):对大学中的平民学生的蔑称
英语单词snob源自18世纪90年代时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俚语,用来表示“平民、俗人”。据说当时在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在学生名册上,在贵族学生的姓名后面标注上拉丁语nobilitate(nobility,贵族),在平民学生的姓名后面标注上sine nobilitate(non nobility,非贵族)。因此,贵族学生就用snob来称呼平民学生。当时能上牛津、剑桥等大学的平民子弟通常出身于富裕家庭,其中有不少人羡慕贵族和上流社会,鄙视其他平民,趋势附炎,冒充贵族四处显摆,令真正的贵族学生十分瞧不起,因此snob一词就逐渐衍生出“自命不凡者、趋势附炎者、势利眼”等负面含义。
snob:[snɒb] n. 自命不凡者、趋势附炎者、势利眼
snobbery:['snɒb(ə)rɪ] n.势利,谄上欺下,摆架子
snobby:['snɔbi] adj.势利的
snobbish:['snɒbɪʃ] adj.势利的
opportunity(机会):归航时风向恰好吹向港口
在轮船发明之前,人们航海时极其依赖海上的风。如果在归航时,风向恰好吹向港口,那就太好了,可以轻松地返航。如果风向不对,就得多费不少周折,甚至可能滞留海上无法回到港口。但风向恰好吹向港口的情况很少见,如果能够遇到实属幸运。在拉丁语中水手们将归航时顺风称为opportunus,由ob(toward,朝向)+portus(port,港口)组合而成,字面意思就是“风吹向港口”,由此产生了英语单词opportune(恰好的)。而opportunus的名词形式opportunitatem则产生了英语单词opportunity(机会)。
opportune:[ˌɔpə'tun] adj.恰好的,合适的,合时宜的
opportunity:[ɒpə'tjuːnɪtɪ] n.机会,机遇,时机
tyrant(暴君):古希腊时代的“僭主”
英语单词tyrant常被译为“暴君”,即“残暴之君”,而实际上,tyrant一词的本意与“残暴”并无关系,它更精确的翻译是僭主,是一种君主制的变体。古希腊人认为,不通过世袭或合法民主选举程序等正当方式,凭借武力、个人影响力等方式上台统治城邦的统治者称为tyrant(僭主)。“僭”指超越本分,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主”指主宰而非正统国君。该词本无贬义,只是一个对于城邦统治方式的形容。僭主当中也有不少贤明之辈。但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对于僭主提出严厉的批评之后,僭主开始成为带有贬义的用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提及君主、寡头、共和及僭主四种政体,其中,僭主被认为是一种最容易形成独裁统治的政体。僭主统治的城邦很容易出现独裁的状况。因此,原本表示“僭主”的tyrant一词逐渐引申出“独裁者、暴君”的含义。
tyrant: ['taɪr(ə)nt] n.僭主,暴君,独裁者
tyranny:['tɪr(ə)nɪ] n.僭主政治,暴政,专横,独裁统治,残暴的行为
shylock(为富不仁者):莎士比亚戏剧中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
夏洛克(Shylock)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角色,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犹太商人,以放高利贷为生。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朋友成婚,向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自己的犹太人身份而受到安东尼奥等人侮辱,又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了他的生意,因此决心报复,在合约中假意戏言如果到期还不上钱,就要从奥东尼奥身上割一磅肉来抵债。安东尼奥因为商船失事,无法如期还钱。夏洛克便告上法庭,要奥东尼奥履行合同,割肉抵债。为了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好朋友的未婚妻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应夏洛克的请求,但要求割肉时要不多不少正好一磅,并且不得流血。夏洛克无法执行因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受罚。从此以后,夏洛克的名字shylock就成为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者的代名词。
shylock: ['ʃailɔk] n.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者;(人名)夏洛克
sapphist(女同性恋):古希腊女同性恋诗人萨福的名字
英语单词sapphist(女同性恋)一词来自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女诗人萨福(Sappho)的名字。萨福是公元前7世纪希腊著名女抒情诗人,出生于希腊岛屿Lesbos。她的父亲喜好诗歌,在父亲的熏陶下,萨福也迷上了吟诗写作。
在罗德斯岛,萨福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专门教导女孩子们写作诗歌。当时有不少少女慕名而来,拜在她门下。萨福以护花者的爱恋心情培育她们,同时也像母亲一样呵护她们成长,心中的诗情在朝夕相处中转化为深深的爱恋,使她与女弟子们在那片芬芳之地上绽放出艳丽的同性之爱的花朵。萨福为这些少女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情诗和婚歌,她的许多诗篇都是对女弟子学成离别或嫁为人妇时表达相思之情的赠诗。古希腊人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抱有很大的宽容之心,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不但没有遭禁,反而广为传颂。
萨福是一位创造出了自己特有诗体的抒情诗人,这种诗体被称作“萨福体”。古希腊人十分称赞她,说男诗人有荷马,女诗人有萨福,柏拉图曾誉之为“第十位缪斯”。她的诗对古罗马抒情诗人卡图卢斯、贺拉斯的创作产生过不小影响,后来在欧洲一直受到推崇。萨福留有诗歌九卷之多,但目前仅存一首完整的诗章,其余均为残篇断简。
从19世纪末开始,萨福成为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也被近现代女性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奉为鼻祖。她的名字也成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产生了sapphist、sapphism等单词。
sapphist:[ˈsɒfɪst] n.女同性恋
sapphism:['sæfizəm] n.女同性恋行为,女同性恋主义
anachronism:时代错误
发音释义:[ə'nækrə,nɪz(ə)m] n. 时代错误
结构分析:anachronism =ana(against,违反)+chron(时间)+ism(现象)→时代错误
词源解释:chron←希腊语khronos (时间)
背景知识:柯罗诺斯(Khronos/Chrono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超原始神,是时间的化身,他存在于最初之前、并创造一切,是混沌和秩序的来源。英语中表示“时间”的词根chrono就来源于他的名字。不少人把柯罗诺斯和泰坦神王克洛诺斯(Cronos)混淆。
同源词:chronic(慢性的、长期的),chronicle(编年史),synchronal(同步的)
衍生词:anachronistic(时代错误的、年代出错的)
rostrum:讲坛,演讲台
该词系拉丁语借用词,愿指“鸟嘴”。公元前338年古罗马征服了安齐奥(Anzio,旧名Antium),将被俘战船上取下的喙形船首作为战利品运回罗马,并用它们来装饰古罗马广场( the Roman Forum)的演讲台。这些船首因形似鸟嘴,故罗马人称喙形船首为rostra(rostrum的复数形式),随后将古罗马广场的演讲台也称作Rostra。不少罗马演说家曾经登上Rostra发表演说,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哲学家西塞罗(Cicero,106 - 43BC)就曾在这个Rostra发表反安东尼演说。恺撤(Julius Caesar)被刺杀后,他逃离罗马,不久遭追捕并被杀害,首级和双手被砍下送回罗马悬于Rostra示众。嗣后,rostra 一词被逐新用以泛指“演讲台”。18世纪rostrum(rostra的单数形式)从拉丁语中被引入英语,也用以泛指“演讲台”或“讲坛”。
psychology:心理学,心理
该词一般的释义是“心理学”或“心理”。从词的结构上来看,它是由psycho-加后缀-oiogy组合而成。-ology表示某学科,有“…学”之意;psycho-则表示“心理”、“精神”或“灵魂”,它源出一则美丽的古罗马神话传说。
少女Psyche['saiki] [希神]塞姬(爱神丘比特所爱的美女)和爱神Cupid(即希腊神话中的Eros)相恋,每晚在一座宫殿里相会。可是Cupid -再嘱咐她不要探究他的身分,也不许她窥看他的面容。日暮之后,他总是如约而来;日出之前,他便迅即离去。一天夜里,Psyche由于她的姐妹的唆使,加上自己的好奇心的驱使,在他熟睡之时,点上蜡烛偷看,方知和她相爱的人竟是众神中最俊美的爱神Cupid。她惊喜交集,手不禁颤抖了一下,一滴烛油落在他的肩上。Cupid顿时惊醒,旋即离去,从此不见,宫殿也随之消失。Psyche悔恨不已,悲恸欲绝。她四处漂游,寻觅情人,并沦为爱与美的女神Venus['vi:nəs] [罗神]维纳斯(即希腊神话中的Aphrodite)的奴隶。Venus是Cupid的母亲,对Psyche的美貌本来就十分嫉妒,她逼她干各种括儿,想方设法摧残折磨她。最后,Psyche历尽种种磨难,终于和Cupid重聚,结为夫妇,并成为灵魂、精神和生命之神。
追根溯源,psychology中的构词成分psycho实由Psyche演变而来。除了psychology,英语中还有不少词,诸如psychic(精神的,心理的),psychiatry(精神病学),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psychotic(精神病患者),psychosis(精神变态,精神病),psychopath(精神变态者),等等,均源出Psyche一词。
pineapple:菠萝
英语中不少植物的果实名称含有apple这一成分,如crab apple(山楂),love apple(番茄),custard apple(番荔枝)等,热带水果pineapple(菠萝)也是其中之一,它的字面义为“松果”,因其形状酷似松果(pine cone)故而得名。该词系译自西班牙语pina。
philosopher:哲学家
表示“哲学”和“哲学家”的philosophy和philosopher源自希腊语philosophos,由philos‘loving’和sophos‘wise’两部分构成。因此,按字面原义讲,philosophy是the love of widom(对智慧的热爱)的意思,而philosopher则是a lover of wisdom(热爱智慧的人)之义。据认为philosopher 一词系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格拉斯( Pythagoras,580?—500?BC)所杜撰。在古希腊人们通常都称哲学家为sophoi,相当于英语sophist或wiseman(哲人),但毕达格拉斯则认为该词过于狂妄。他说:“除了上帝,没有一人是sophos(相当于英语wise)的,就叫我philosophos(相当于英语lover of wisdom)吧。”
源于希腊语philos ‘loving’的英语组合语素phil(o)-表示“爱好”或“亲”,它出现在不少英语单词中,如philately(集邮),philobiblic(有爱书癖的),.philanthropy(慈善),philander(玩弄女性),phiIology(语文学)等。源自希腊语词根sophos‘wise’的英语单词有sophism(诡辩),sophomore(大学二年级学生),sophisticated(世故的,尖端的)等。
manager:经理,管理人
manager原义为“驯马人”,其词根manage源由意大利语maneggiare‘to handle horses’(训练马),16世纪进入英语,一开始就表示“训练马”,以后词义逐渐扩大,从“训练马”到“管理武器”,直到广义上的“管理”。manager也从“驯马人”升格为“管理人”或“经理”。若再进一步追本溯源,我们可追溯至拉丁语manus ‘hand”(手)。英语有不少单词也发源于此,诸如manual(手工的),manufacture(制造),manuscript(手稿,手写的),manipulate(操纵),manner(方式),manure(粪肥,施肥),manoeuvre(调遣,演习),emancipate(解放),manicure(修指甲),manacle(手铐),manifest(明显的,显示),mandate(训令,授权)等。
lady:女士
lady和lord这两个身分高贵的词其出身都和面包有联系。在古英语Lady作hlaefdige,由hlaf‘loaf’(面包)加dige‘kneader'(揉捏者)构成,意思是loaf-kneader(做面包的人),造就是说,那时的lady要亲自下厨揉面团,烤面包。lord在古英语作hlaford,更早一些作hlafweard,由hlaf ‘loaf’加weard‘keeper’构成,意思是bread-keeper,违反映了一家之主和其属下之间的基本关系。因此,lady和lord早先一度分别指女主人(或妻子)与男主人(或丈夫),13和14世纪以后分别作为对贵族的妻女的尊称与对贵族等的一般称呼。在长期的词义演变过程中lady的词义变得越来越一般化,并衍生了不少词义,它如今最常用的词义恐怕莫过于同gentleman(先生)相对应的“女士”一义了。
hoodlum:小阿飞,年轻无赖,恶棍
该词原系美语,以后通过匪盗影片进入了英国英语。关于其来历,说法有二。
据传,南北战争(1861 - 1865)结束后不久,旧金山有位记者撰写了一篇关于当地少年犯罪者的报道。由于害怕报复他避免指名道姓,文中有意将流氓头子的名字Muldoon倒拼成Noodlum,排宇工人却把它误排为Hoodlum。文章上报后,加利福尼亚人就把那个城市的年轻无赖称作the San Francisco hoodlums。这个误排的词便这样成为英语的一分子,用以泛指“年轻无赖”、“小阿飞”等。
1935年J.T. Krumpelmann博士在《现代语言笔录》(Modern Language Notes)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hoodlum一词源于德语巴伐利亚方言中意为“无赣”的Hodalum一词。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旧金山已有不少德国移民,该德语方言词正当此时传人美国,并逐渐讹变为hoodlum,成为众多表示“流氓”、“阿飞”、“恶棍”的英语词群中的一员。
hooligan小流氓,阿飞
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始见于1898午夏天各家日报上刊载的治安法庭报告。关于它的由来,英国语言学家、辞书编纂家帕特里奇(Eric Partridge,1894 - 1979)在他编的僵语词典中肯定了Clarence Rook所写Hooligan Nights (1899)一书坚持的看法。Clarence Rook认为,意为“小流氓”或“阿飞”的hooligan源出一个流氓恶棍的姓氏。此人名叫Patrick Hooligan,是19世纪末居住在伦敦Southwark区(一说Larn beth区)的一个爱尔兰恶步。他纠合一伙流氓阿飞,惹事生非,横行乡里。在当时许多警察的记事簿上都可以看到Hooligan gang(Hooligan一帮人)这样的字眼。据说他一家子都是流氓恶棍。后来俄语从英语借用了hooligan 一词,据说是19世纪末曾在伦敦住过的俄国皇太子将它带回俄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