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biro(圆珠笔):发明圆珠笔的匈牙利人比罗

在圆珠笔被发明出来之前,写字可能是一桩会脏手的事情。在办公室里,人们都使用那种必须频频去蘸墨水的简易钢质笔尖的笔。墨水瓶很容易被打翻,纸张很容易沾上墨渍或形成污迹。

发明了圆珠笔的匈牙利人拉兹洛·比罗(Laszlo Biro)是一家报馆的校对员。他的同事们总是抱怨不是手上就是纸上弄上了墨渍,形成了污迹,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当比罗在一家颜料店看到速干墨水时,他决定利用这种墨水发明一种不容易弄脏手和纸张的笔。拉兹洛和他的兄弟——化学家乔格花了几年时间设计出了圆珠笔的原型。那是一根灌满速干墨水的管子,顶端嵌装着一粒滚珠,它使墨水平滑地划写在纸上。

等到他们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时,兄弟俩已永久移居阿根廷。他们在那里找到了一个赞助人——英国商人亨利·马丁。1943年,他们制造出了圆珠笔,并将它们出售给英国陆军和皇家空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开发出了低成本的制造方法,圆珠笔逐渐成为大家都喜爱的书写工具。圆珠笔的发明者比罗的名字Biro也成了圆珠笔的代名词。不过这个名称主要在英式英语中使用。美国人通常称为ballpoint或ball pen。

biro:['baiərəu] n.圆珠笔的一种vt.用圆珠笔书写

ballpoint:['bɔlpɔɪnt] n.圆珠笔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iro 词源,biro 含义。

Hobson:’s choice 霍布森的选择,没得选择

来自17世纪伦敦做出租马匹生意的老板Thomas Hobson,为更好的保护爱马,让马得到适当的休息,他根本不容主顾选择的机会,只让其租离厩门最近的马,因此引申该词义。

hairbreadth:间不容发的,一发之差的  

旧时,在英国hairbreadth一度曾被作为一种正式的计量单位。人的头发有粗有细,其宽度( breadth)也因人而异,一般宽度为l/48英寸,故1/48英寸就叫a hairbreadth。据说古代犹太人也曾把这作为长度单位。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始见于1561年,数十年后莎士比亚在《奥塞罗》(1604) 一剧里用了hairbreadth escape来表示“死里逃生”.,“九死一生”,这一习语一直沿用至今。美国一组早期著名莲环漫画中有个主角名叫Hairbreadth Harry,他历经艰险,最后总是死里逃生。hairbreadth有时亦作hairsbreadth,hair's-breadth或者hair's breadth,现一般多作形容词或名词用,表示“间不容发(的)”,“一发之差(的)”。

Old Nick:魔鬼,撒旦

魔鬼的非正式称呼,Nick为Nicholas的昵称。该词于1640年见于书面记载,词源不详。一种说法是来自16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君主论》的作者Niccolo Machiavelli,因这种书讲述的世俗政治在当时极大的触动了当时的神学权威,同时这种思想也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因此,别人就称其为魔鬼撒旦。

Hobson's choice:无余地的选择;别无选择

关于其由来,英国作家斯梯尔(Sir Richard Steele,1672-1729 )曾于1712年在他主办的杂志《旁观者》(The Spectator)第509期上发表过一篇短文作了介绍。Hobson原为人名,全名是Tobias/Thomas Hobson(1544??-1631)。他是17世纪剑桥地区的一个驿站老板,养有40多匹高头大马供人租用,租用者多为剑桥学生。但是他不容许租用者自己随意挑选,只许将离马厩门最近的那匹马牵走,否则不予租用,毫无商量余地。他所定的这一规矩并非没有道理。他认为大学生不会好好照料马匹,而他却爱马如命,为了不使马儿过于劳累,他采取了依次出租的办法。休息最久,马力恢复最好的,总是靠近马厩门的马。Hobson这种不给人以选择余地的做法,人们称之为(霍布森的选择)。

此人还是个名见经传的人物。据《全国名人传记辞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所载,死后他将一笔可观家产遗赠给了剑桥,当地有条街道以其名字命名。英国作家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曾撰文纪念他,英国大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还特地为他作了两段饶有风趣的墓志铭。Hobson受到两位名作家如此垂青,在一定程度上使得Hobson's choice一语得以经久不衰,并沿用至今。词义至今一直无甚变化,现仍表示“无选择余地的选择”,或“无选择余地的局面”。1915年Hobson's choice曾被用作一个戏剧的剧名,1953年还被作为一部英国影片的片名。此语有时和动词have搭配使用,作have Hobson's choice。

sacred cow:圣牛,不容置疑之事

比喻用法,来自印度教尊牛为神的习俗,而为何尊牛为神却已成谜,可能是因为印度教主神 湿婆(Shiva)的坐骑是一头洁白的公牛(Nandi),或牛在原始农耕文明的重要性。引申词义不容 质疑之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