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harpy(残酷贪婪的人):希腊神话中的鹰身女妖哈耳皮埃

Harpy(哈耳皮埃,又译为“哈比、哈耳庇厄”)是希腊神话中的鹰身女妖,长着妇人的头和身体,长长的头发, 鸟的翅膀和青铜的鸟爪。传说哈耳皮埃是堤丰(Typhon)和厄喀德那(Echidna)的四位女儿——Aello(暴雨)、 Celaeno(黑风暴)、Okypete(疾飞)、Podarge(疾行)——的总称,她们原先是风之精灵,冥王哈迪斯的传令者,负责把死者的灵魂送往 冥界。在后来的传说中她们才成为生性贪婪的鹰身女妖,总是显得饥饿且疲惫不堪,她们所接触过的一切东西都会变得污浊不堪,散发臭味。

阿耳戈英雄们在历险旅程中,到达色雷斯国王菲纽斯(Phineus)所在城邦。因为 滥用阿波罗授予的预言能力,菲纽斯遭到神灵的惩罚,被弄瞎双眼,并且每次吃饭时,大批哈耳皮埃都会飞来啄食他的食物,并将剩下的食品弄脏。这位被哈耳皮埃 折磨得骨瘦如柴的老人央求阿耳戈英雄们的救助。英雄们帮他赶走了恶鸟,使他终于吃上了美味洁净的食物。

英语单词harpy用来比喻像哈耳皮埃那样残酷贪婪的人。

harpy:['hɑːpɪ] n.鹰身女妖,残酷贪婪的人,抢夺者

harp:[hɑːp] v.喋喋不休,不停骚扰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harpy 词源,harpy 含义。

just-(正义):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

在古希腊神话里,主持正义和秩序的女神是忒弥斯(Themis),是天神乌拉诺斯和 大地女神盖亚所生,十二泰坦神之一,宙斯的第二任妻子。在古罗马神话中,正义女神的名字叫做“朱斯提提亚”(Justitia)。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的塑 像经常出现在法院中。她的形象通常是身披白袍,双眼蒙布,左手提一秤,右手举一剑。白袍象征道德无瑕,刚直不阿;蒙眼代表理性判断,不受感官和人情影响; 秤象征公平;剑表示严厉制裁。造像的背面往往刻有古罗马的法谚:“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据传说,有一次众神失和,争论不休,没有人能够进行调解裁决。朱斯提提亚挺身而出,用白布蒙眼,为众神进行裁决。从此以后她就成为了正义女神,专司律法裁决。

从朱斯提提亚的名字Justitia中产生了词根just、jur(法律、正义)、just(公正的)等诸多与法律相关的词汇。

just:[dʒʌst] adj.公正的,公平的,合理的,正直的,正义的,正确的adv.只是,仅仅,刚刚,正好,恰好,实在

justice:['dʒʌstɪs] n.正义,司法,法律制裁,法官,审判员

justify:['dʒʌstɪfaɪ] vt.证明……是正确的,替……辩护vi.证明合法

jury:['dʒʊərɪ] n.陪审团

injure:['ɪndʒə] vt.伤害,损害。记:in表示否定,jure=just公正的,对人不公正就是损害他人

juridical:[dʒʊ'rɪdɪk(ə)l] adj.司法的,法院的,裁判的,

jurisdiction:[,dʒʊərɪs'dɪkʃ(ə)n] n.司法权,审判权,管辖权

patter(喋喋不休):基督教拉丁语祈祷词的开头

古代西方基督教徒使用拉丁语进行祈祷,祈祷词的第一句是“pater noster”(我们的圣父)。当时懂拉丁语的人很少,大部分基督教徒在祈祷时,除了开始的“pater noster”外,后面的估计都是在死记硬背下来的。因此人们就用“pater noster”表示这种不知所云的“祈祷文”,比喻各种外行人听不懂、叽里咕噜的话,如魔术师的念念有词、黑话行话、喋喋不休的唠叨等。该词进入英语后演变成paternoster,后来又简化为patter。

patter:['pætə] v.喋喋不休的说,滴答的响,急速的说,发出急速轻拍声n.行话,急速拍打声

satin(缎子):中世纪闻名于外的中国海港城市泉州

在中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一个闻名于外的海港城市,被阿拉伯人称为Zaitun。该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当时著名的东方名城。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写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英语单词satin就来自东方名城Zaitun,表示来自Zaitun的丝绸、缎子。

虽然Zaitun在600多年前就是世界皆知的名城,但到了19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却在为“Zaitun”到底在何处而争论不休。直到1915-1918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问世后,史学界才一致认定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Zaitun”就是中国福建省的泉州。

satin:['sætɪn] n.缎子,缎子衣服adj.光滑的,绸缎做的,似缎子的

Solomon(智者):智慧超群的所罗门

Solomon(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以睿智为闻名。《圣经》中记载了许多他的事迹。据说他向上帝献祭后,上帝问他希望赐予他什么。所罗门说自己别无他求,只要“聪明的心”,可使明辨是非。于是上帝就赐予他智慧之心。下面这件事就充分反映了他的睿智:有一回,有两个妇女抱着一个婴儿来到所罗门面前,都说自己是婴儿的母亲,请求所罗门把婴儿判给自己。两人争论不休。所罗门判决说,应该把这个婴儿劈为两半,一人一半。于是其中一个妇女立刻宣布放弃争夺,祈求所罗门不要把婴儿劈开。于是所罗门就宣布这个展现了怜悯之心的妇女是孩子的真正母亲,把孩子判给了她。因此,人们就用judgement of Solomon(所罗门的判决)来比喻“公正、明智的判决”。所罗门也凭借自己的睿智成为了“智者”的代名词。

Solomon:['sɔləmən] n.所罗门,智者,聪明人

judgement of Solomon:公正、明智的判决

blatant:喧嚣的、炫耀的

发音释义:['bleɪt(ə)nt] adj. 喧嚣的;炫耀的 ;显眼的;公然的

词源解释:16世纪英国诗人埃德蒙·斯宾塞 (Edmund Spenser)杜撰。斯宾塞在其长篇史诗《仙后》中创造了这个词,用来形容一头长有千条舌头、代表“诽谤”的怪兽。其词源很有可能是拉丁语blatire(喋喋不休)。现在,该词的核心含义是“在公众场合粗俗无礼地大声喧哗”,并引申出“显眼的”、“公然的”、“炫耀的”等含义。

助记窍门:blatant→bla+tan(谈)+t(的)→在公众场合Bla…Bla…地高谈阔论的→喧嚣的、炫耀的

badger:獾

发音释义:['bædʒə] n. 獾;獾皮vt. 纠缠不休;吵着要;烦扰

结构分析:badger = badge(徽章)+er(名词后缀)→戴徽章的动物→獾

獾之所以被称为badger,是因为它的前额上有醒目的白色条纹,就像是一个徽章。中世纪时流行一种残忍的狗咬獾游戏。人们将抓来的獾放到一个盒子里,然后将一只狗放入盒子里,让狗反复去咬獾,每次咬住獾后,狗主人就将它们分开,如此反复,以在规定时间内咬住獾次数最多为胜。由于在这种游戏中,狗会反复去咬獾,因此badger一词衍生出“纠缠不休”之意。

babble:含糊不清地说

发音释义:['bæb(ə)l] n. 喋喋不休;呀呀学语;作潺潺声vt. 含糊不清地说;泄露n. 含糊不清的话;胡言乱语;潺潺声

词源解释:babble源于对婴儿咿呀学语声的模仿。

同源词:babe(婴儿、小孩);baby(婴儿)

lunatic:精神病

来自拉丁语luna,月亮,词源同lunar.因西方古代医学认为月相的盈亏可引发暂时的神经错乱,也就是月亮效应,但时至今日,医学界仍对这一现象争论不休,没有定论。

chat:闲谈,谈天

人们往往误认为chatter是由chat派生的,其实恰恰相反,chat乃chatter之缩略。据认为chatter乃仿鸟啭鸣声构成的拟声词,约1225年即已见诸使用,除用作拟声词,表示动物(如鸟、猴、松鼠等)的叫声和物体(如牙齿、机器等)发出的声音,也表示“喋喋不休”。chat在14和15世纪时本与chatter同义,直至16世纪它们在词义上才有了分工。chat开始用以表示“闲谈”或“谈天”。由chatter产生的复合词chatterbox(喋喋不休的人,饶舌者)原系美语,始见于1814年。英语另有一对词blab,blabber与chat,chatter这一对词情况颇为相似。blab(泄露秘密)被认为系blabber(喋喋不休)的缩略,而blabber原先也是拟声词。

bunk:空话,骗人的鬼话

1820年2月25日美国第16届国会就奴隶制问题,特别是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如密苏里)建立奴隶制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密苏里要求以奴隶州(实行奴隶制的州)加入联邦。北方议员强烈反对。最后由于南北两方议员争执不休,有人提出一项折衷方案:吸收密苏里为奴隶州,缅因为自由州。

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沃克(Felix Walker费力克斯 )发表了冗长的讲话,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沃克不得已中断讲话并表示歉意。他解释说,他作此长篇发言不是为了讲给大家听,而是为了发表在Buncombe的地方报上。他说,“1 was talking for/to Buncombe.”

就这样,talking for/to Buncombe这一短语成了talking nonsense(发空论)的同义语。尔后该短语被缩略成bunkum,到了20世纪又简化为bunk,用以表示“空话”、“废话”、“骗人的鬼话”等义。实际上,bunk(um)可以说是Buncombe这一地名的变体和缩略。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Henry Ford,1863 - 1947)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William E.Woodward伍德沃的人针对福特写了《骗人的鬼话》(Bunk)一书。他在书中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这或许是人们看到许多社会现象需要予以揭露(they see so much that needs debunking)的缘故吧。

英语另有一个意为“床铺”或“铺位”的bunk是词源截然不同的一个词,该词可能系由bunker(箱)逆构而成。

tragedy:悲剧

今指“悲剧”的tragedy 一词其字面原义是goat-song(山羊之歌)。它源于希腊语tragoidia,该词原指由一人或多人扮演山羊,有人伴唱的一种宗教仪式舞蹈。悲剧与山羊究竟有何联系,这一直是学者们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希腊悲剧和喜剧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仪式,因此有的学者把tragedy 一词所含有tragos (山羊)这一成分归因于作祭祀用的山羊。有的人认为山羊在古代曾被作为狂欢活动中诵诗会上的优胜奖品之一。还有的认为,早期的悲剧演员就像戏剧中的森林之神(satyrs)总是身披羊皮。

chat:聊天

人们往往误认为chatter(喋喋不休)是由chat派生的,其实恰恰相反。据认为chatter是模仿鸟鸣声而构成的单词,chat在14、15世纪时本与chatter同义,直到16世纪才发生分化。比较类似的一组词是blabber(喋喋不休)和blab(泄露秘密),blabber原先也是拟声词。

chatter(唠叨,喋喋不休):鸟的叽叽喳喳声

很多人都以为chatter(唠叨)是由chat(闲聊)派生出来的,其实正好相反,先有chatter后有chat。chatter出现于13世纪初期,是个拟声词,模拟鸟叽叽喳喳的声音,引申表示“喋喋不休、唠叨”。chat来自chatter,在14、15世纪时与chatter词义相同,直到16世纪才转变为“聊天”之意。

chatter:['tʃætə] n.v.唠叨,喋喋不休,啁啾,叽叽叫

chat:[tʃæt] n.v.聊天,闲谈

chatterbox:['tʃætəbɒks] n.喋喋不休者,唠叨的人,话痨

charlatan(江湖郎中):以江湖郎中出名的意大利小城塞利托

在意大利有一座小城,叫做塞利托(Charlatan)。相传这个小城充斥着江湖郎中,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宣扬自己能治百病,其实都是信口开河。人们把塞利托的居民与庸医划上了等号,这座以庸医闻名的塞利托小城为后世衍生出一个单词charlatan,表示“庸医、江湖郎中”。

charlatan:['ʃɑːlət(ə)n] n.江湖郎中,庸医,吹牛的人adj.骗人的

Casanova(风流汉):著名的意大利风流汉卡萨诺瓦

卡萨诺瓦(Giovanni Jacopo Casanova,1725-1798)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意大利冒险家、作家,18世纪享誉欧洲的大情圣,他为人风趣又博学多闻,是当时最风流倜傥的万人迷。他在欧洲游历多地,与大量女子纠缠不休。最终得罪了教会当局,被捕入狱,并险些被处以绞刑,幸亏得到朋友帮助才逃脱牢狱之灾。他在晚年出版了自传性质的小说《我的一生》,详细叙述了自己一生的风流往事。他的姓氏也成为了“风流汉”的代名词。

casanova:[,kæzə'nəuvə] n. 卡萨诺瓦,风流汉

blatant(明目张胆的):英国诗人斯宾塞在作品中创造的多舌怪兽名称

blatant一词由16世纪英国诗人埃德蒙•斯宾塞 (Edmund Spenser)杜撰。斯宾塞在其长篇史诗《仙后》中创造了这个词,用来形容一头长有千条舌头、代表“诽谤”的怪兽。其词源很有可能是拉丁语blatire(喋喋不休)。现在,该词的核心含义是“在公众场合粗俗无礼地大声喧哗”,并引申出“显眼的”、“公然的”、“炫耀的”等含义。

blatant:['bleɪt(ə)nt] adj. 喧嚣的;炫耀的 ;显眼的;公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