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mazon(亚马逊):希腊神话中割乳以便射箭的彪悍女战士

希腊神话中,在Scythia(赛西亚)地区居住着一个Amazon部落,由高大彪悍、作战勇猛的女战士组成。为了不妨碍拉弓射箭,她们甚至将自己的右乳割去。她们的部落名称Amazon意思就是“没有乳房”,其中的 a=without(没有),mazon=breast(乳房)。她们由女王统治,崇拜战神阿瑞斯,认为自己是战神的后代。为了传宗接代,她们每年都会和附近的部落举行联姻大会,生下的女婴会留下,生下的男婴会被杀死或返还给父亲。

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一直是古希腊艺术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据说一共只有三位希腊英雄战胜过亚马逊人,分别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

传说,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要完成的12项任务中,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夺取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的腰带。这条腰带传说是战神亲自送给女王的,是女王权力的象征。本来,女王对赫拉克勒斯一见倾心,早有意献出腰带。但天后赫拉嫉恨赫拉克勒斯,便在部落中散布谣言,说赫拉克勒斯要绑架她们的女王。于是亚马逊女战士们倾巢而出,与赫拉克勒斯大战一场。赫拉克勒斯连续击败了多名最强大的亚马逊女战士并俘虏了亚马逊女战士的军队领袖后,亚马逊女战士才溃败,希波吕忒女王也献出了早已许诺的腰带。

另一位英雄忒修斯曾经造访亚马逊部落,受到热情款待。忒修斯对亚马逊女王安提奥珀一见倾心,但女王不为所动。于是忒修斯将女王骗到雅典欲强行成亲。亚马逊人包围了雅典,与女王里应外合展开战斗。女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雅典人和亚马逊人互有胜负,最后不得不缔结和约,亚马逊人才撤走。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后,特洛伊人落入下风。此时,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带领十二名女战士赶赴特洛伊城,帮助他们一起对抗希腊人。阿喀琉斯与女王大战一场,最后杀死了女王。等他摘下女王脸上的头盔时才发现被自己杀死的是一名妩媚的女人,后悔不已,陷入了巨大悲痛。

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Francisco de Orellana在南美洲的一条大河河畔与当地一土著部落交战,发现部落的女战士英勇异常,与传说中的亚马逊人非常相似,遂根据希腊神话,将该河命名为亚马逊河。

Amazon: ['æməzən] n.亚马逊,古希腊生活中的女战士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mazon 词源,Amazon 含义。

ostracize(放逐):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人民推翻僭主的独裁统治后,建立了民主制度。为了保卫民主制度,避免有野心的政治家恢复僭主政治,雅典人民实施一项称为“陶片放逐法”的政治制度。所有的雅典公民在一片陶片上刻上他认为可能危害雅典民主政治,需放逐的人的名字,将陶片投入票箱。如果有人获得超过6000张选票且得票数第一,则被放逐,期限为10年。

陶片放逐法有助于雅典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约束官员行为,但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因此陶片放逐法很容易成为政客党派斗争的工具。例如,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参加陶片放逐投票的路上,被一个目不识丁的路人拦下,请他帮忙在陶片上刻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问他为什么想放逐阿里斯提德。那人回答“不为什么,我甚至不认识这个人。只是到处都在谈论他,说他是什么‘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阿里斯提德平静地帮他在陶片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投票结果揭晓,被放逐的正是阿里斯提德。公元前415年,雅典平民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放逐,后来外国外被支持寡头政治的激进分子暗杀。此事在雅典人民中造成极大震动。从此后,陶片放逐法自然终止。

英语单词ostracize正是来自陶片放逐法。它源自希腊语ostrakizein,而该词源自希腊语ostrakon (陶片,瓦片,贝壳)。英语中oyster、ostracean、ostracod等单词均与此同源。

ostracize: ['ɑstrəsaɪz] vt.放逐,排斥,排挤

ostracism: ['ɒstrəsɪz(ə)m] n.排斥,放逐,陶片放逐法

ostracean:[ɔs'treiʃən] n.牡蛎adj.牡蛎的

ostracod:['ɒstrəkɒd]n.介形亚纲动物

oyster: ['ɒɪstə] n.牡蛎,生蚝,沉默寡言之人

Cassandra(不为人信的预言家):希腊神话的女祭司卡珊德拉

卡珊德拉(Cassandra)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的 女儿,阿波罗神殿的女祭司,据说是世界上除海伦外第二漂亮的女人。阿波罗被她的美貌吸引了,对她展开了追求,并许诺把预言能力作为礼物送给她。卡珊德拉答 应了阿波罗的追求,获得了预言能力后却反悔了,不愿与阿波罗发生关系。因此,阿波罗被激怒了,向她施加诅咒,使她说出的预言无人相信。获得预言能力的卡珊 德拉向特洛伊人民提出了众多不吉利的预言,如特洛伊的覆灭,但都不为人信。她的预言能力反而成为她的痛苦之源。

特洛伊陷落时,她在雅典娜的神庙寻求庇护,被小埃阿斯掠走,随后被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收为小妾,后来与阿伽门农一道被其妻子谋杀。因为她的遭遇,她的名字成了“不为人信的预言家”的代名词。

Cassandra:[kə'sændrə]n.不为人信的预言家,凶事预言家,卡珊德拉

boffin(科学怪人):狄更斯小说中坚持学习的古怪老人

英语单词boffin是一个俚语,用来称呼科学家、工程师或其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该词起源于伟大的文学家查理斯·狄更斯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中的人物Nicodemus Boffin。在小说中,Boffin被刻画成一个外表非常古怪的老人,在老年时期坚持学习,还特意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教自己阅读。

也许是因为Boffin这个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在狄更斯之后,其他作家的著作中也出现了Boffin这个名字,如J.R.R. Tolkien在其作品《兔子》(The Hobbit,1937)中就用Boffin作为一个兔子家族的姓氏。

最初,英语单词boffin主要用于英国军队的俚语中,含有“书呆子、怪人”等轻视之意。后来,由于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同盟国赢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该词的感情色彩由贬转褒,更多地体现了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在二战结束后的文学作品及电影中,Boffin成了很多科学家英雄的名字。boffin们往往被刻画为一个现代的天才,通过不为人知的秘密工作创造出威力巨大、匪夷所思的设备。80年代的《007》系列电影中,那个为詹姆斯·邦德提供各种新式武器的怪老人Q就是一个典型的boffin。

boffin:['bɒfɪn] n.科学怪人,科研工作者

scrooge(吝啬鬼):狄更斯的名著《圣诞颂歌》中的吝啬鬼

斯克鲁奇(Scrooge)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是一个自私透顶的吝啬鬼,连乞丐都不愿意向他讨钱。在圣诞节前夕,他的一个同事Jacob化作鬼魂来看望他。Jacob警告他,如果他还像以前那样自私的话,他的来生将不得好报。但斯克鲁奇只把他当做耳边风。随后,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个鬼魂前来拜访他,向他展示了一个人只顾金钱,缺乏人性的悲惨下场,从而唤醒了他的人性。于是,在鬼魂拜访后的第二天,斯克鲁奇变成了一个慷慨大方的好人,并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快乐。

《圣诞颂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它出版之前,圣诞节并不为许多英国人所知道。该书在圣诞节前几天出版,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书中的一些情节都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如交换圣诞礼物,甚至“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流行的。书中故事曾被多次搬上银幕,著名喜剧演员金凯瑞曾经扮演过大名鼎鼎的吝啬鬼斯克鲁奇。后来,人们就用斯克鲁奇的名字scrooge来表示吝啬鬼或守财奴。

scrooge:['skru:dʒ] n.吝啬鬼,守财奴

homosexual:同性恋的

homo-,相同的,sex,性别。即同性别的,后来被心理学家用来指同性恋,并逐渐代替sexual inversion.值得指出的是,该词本身在过去长期不为其它心理学家所接受,认为这个杜撰出来的词没有准确传达出同性恋这一词义。

louche:离经叛道的,不为社会认可却有吸引力的

来自法语louche,斜眼的,斜着眼看的。词义比较抽象,用来形容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但同时又带有某种吸引力的人。参照黄药师,韦小宝。

lollipop:棒糖

据传,20世纪早期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位名叫George Smith的糖果厂老板,为了纪念当时最有名的一匹赛马Lolly Pop,把他生产的棒糖也取名为lollipop,以后lollipop成了纽

黑文(New Haven) Bradley - Smith公司的专用商品名称,最后又转化为表示“棒糖”的属名。

约在1908年以前不论是棒糖一物还是lollipop 一词在美国确实是不为人知的,可是早在18世纪末lollipop 一词就已在英格兰广为使用了,意指“糖果”(但不指“棒糖”)。据《牛津英语词源词典》,lollipop可能系由lolly加pop组合而成,lolly刀英格兰北部一个方言词,意为“舌头”,而pop则是小孩吮食糖果发出的声音。尽管美国人是在20世纪初期棒糖问世后才知道lollipop的,但这不等于说Lolly Pop那匹马就不可能取名于这个早期的英国词。这其中的联系后人也只能作一番推测而已。

如今lollipop在英国英语中除指“棒糖”以外,词义又有所延伸。交通纠察为暂时中断车辆通行,保证儿童安全穿越马路,常常使用“车辆暂停指挥牌”。由于这种指挥牌形似棒糖,人们也噬lollipop称之,而手持指挥牌的男女交通纠察则被分别称作Iollipop man和lollipop ladyo

bluestocking:女学者,女才子

从结构上来看,bluestocking是个复合词,意指“女学者”或“女才子”。按字面意思讲,bluestocking是“蓝色长袜”。以“蓝色长袜”喻指“女学者”,确乎有点儿别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得探究一下这个词的来历。

  1400年在威尼斯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其成员,不分男女,皆穿蓝色长袜。1590年在巴黎也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会社,其会员也穿起蓝色长袜。18世纪中期,在伦敦一般的俱乐部里或社交聚会上,人们聚在一起不是吃喝玩乐,就是谈天说地。1750年贵妇Elizabeth Montagu夫人在她宅第设立了一个俱乐部。该俱乐部一反当时的风气,男女成员相聚,不作空洞无聊的闲谈,而代之以书刊评论和文化讨论。他们衣着朴素,不趋时尚,以此表示清高脱俗。Montagu夫人还常常邀请著名文人来参加这一类似于巴黎沙龙的聚会,如Samuel Johnson,David Garrick,Horace Walpole等皆为座上客。有一次她邀请学问渊博的植物学家Benjamin Stillingfleet参加她的晚会。起初Stillingfleet因无合适礼服和一般绅士惯常穿的黑色长丝袜,谢绝了她的邀请。据日记作家Fanny Burney后来忆述说,Montagu夫人告诉Stillingfleet可以穿他平时穿的普通衣服和普通蓝色毛绒蓝色长袜( bluestocking)前往。伦敦上流社会的“正统”人士对他的穿着很不为然,给他取了绰号,称他为Bluestockings,一位名叫Buscawen(一作Boscawan)的海军上将把该俱乐部称作Bluestocking Society(蓝袜社)。有人索性把这群贵族妇女称作bluestockings。嗣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bluestocking常用来嘲讽那些附庸风雅的妇女或那种自视博学多才而貌不惊人的女子。

Scotch:苏格兰人,苏格兰威士忌

缩写自 Scottish,苏格兰人,因英格兰人以该词杜撰了诸多贬义词义,所以不为苏格兰人所喜。 现主要词义缩写自 Scotch Whiskey,苏格兰威士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