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e(场面):古希腊剧场中舞台后方的棚屋
古希腊的剧场一般是露天的。剧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中间是一个圆形舞台,是乐队演奏和演员表演的场地。环绕在舞台前方和两侧的是环形的观众席,通常修建有一定坡度的小山坡上。舞台后方是一个棚屋,供演员上台前化妆用,有三个门通往舞台。这个棚屋在希腊语中称为skene,本意是帐篷、小隔间、货摊。人们在棚屋表面绘制图案作为舞台背景。
英语单词scene就来自希腊语skene,表示“舞台上所展现的场面、场景”。而英语单词scenery由scene衍生而来,表示舞台布景。
scene: [siːn] n.场面,场景,景象,戏剧中的一场
scenery: ['siːn(ə)rɪ] n.风景,景色,舞台布景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cene 词源,scene 含义。
apostate(变节者):基督教中的叛教者
英语单词apostate原是一个基督教中的专用名词,用来表示曾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会,但后来背弃信仰的叛教者。它来自希腊语apostenai,由apo(away from)+stenai(stand)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站到一边,远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apostate是古罗马皇帝尤利安(Julia)。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两位统治者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联名签署了著名的《米兰 敕令》,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从此以后基督教会获得了官方名义上的承认,迅速发展,君士坦丁大帝更是受洗礼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基督教皇帝。然而等到君 士坦丁大帝的侄儿尤利安上台时,基督教的迅猛发展受到重挫。
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严格基督教教育下长大,但后来却转向希腊罗马的传统多神信仰。 他师承于新柏拉图主义,崇信神秘仪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将基督教信仰视为国教。他上台后就实行反大公教会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异 端,大肆攻击正统派基督教,教堂被焚毁和抢劫,基督徒被赶出军队和学校,朱利安本人还写书攻击基督教,意欲改变自君士坦丁大帝以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独尊 地位。这便是四世纪异教在罗马的复兴运动。因此尤利安被基督教会称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现在,单词apostate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可以用来泛指一切背弃信仰的人。
apostate:['æpəsteɪt]n.变节者、脱党者、叛教者adj.变节的、脱党的、叛教的
apostasy:[ə'pɒstəsɪ]n.变节、脱党、叛教
prince(国君):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第一公民”
英语单词prince来自拉丁语princeps,由primus(first,与prime同源)+ capere(to take,拿)构成,字面意思就是“the one who takes the first (place/position)”(首席,排在第一位的人)。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元老院中的威望和权力最大的议员就被称为princeps senatus(首席议员)。首席议员由执政官从贵族议员中选择并任命,通常是以前的执政官。在公元前275年之前,首席议员还仅仅是个荣誉称号,他可以在讨论时第一个发言。公元前275年,首席议员成为正式职位,享有众多特权,如召集和解散议会、确定议程、决定议事规则等。
古罗马帝国初期阶段,帝国首脑被称为Princeps,通常译为“第一公民”。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凯撒大帝的继承人屋大维上台后,从凯撒遇刺事件中看到了罗马贵族对独裁统治的普遍反感,没有采用dictator(独裁官)或rex(king,国王)的头衔,而是采用了一个比较谦逊的头衔Princeps(第一公民)。从此以后,罗马帝国的最高首脑除了emperor(皇帝)头衔外,还都担任Princeps职务,而皇帝瓦勒良(Valerian)曾在上台之前就担任这一职务。直到罗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执政时才废除这一头衔。罗马帝国首脑使用Princeps头衔的阶段就被称为“元首制时期”。
英语单词prince(国君、王子)就来自Princeps。由此可见,在西方人的传统观念中,一国之君不过是“首席”、“第一公民”而已,绝不像咱中国一样被看成是“天子”。
prince: [prɪns] n.国君,王子,亲王
princess: [ˌprɪnˈses] n.公主,王妃
tyrant(暴君):古希腊时代的“僭主”
英语单词tyrant常被译为“暴君”,即“残暴之君”,而实际上,tyrant一词的本意与“残暴”并无关系,它更精确的翻译是僭主,是一种君主制的变体。古希腊人认为,不通过世袭或合法民主选举程序等正当方式,凭借武力、个人影响力等方式上台统治城邦的统治者称为tyrant(僭主)。“僭”指超越本分,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主”指主宰而非正统国君。该词本无贬义,只是一个对于城邦统治方式的形容。僭主当中也有不少贤明之辈。但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对于僭主提出严厉的批评之后,僭主开始成为带有贬义的用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提及君主、寡头、共和及僭主四种政体,其中,僭主被认为是一种最容易形成独裁统治的政体。僭主统治的城邦很容易出现独裁的状况。因此,原本表示“僭主”的tyrant一词逐渐引申出“独裁者、暴君”的含义。
tyrant: ['taɪr(ə)nt] n.僭主,暴君,独裁者
tyranny:['tɪr(ə)nɪ] n.僭主政治,暴政,专横,独裁统治,残暴的行为
bulldozer(推土机):威吓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
美国内战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上台执政。1874年-1876年的美国州、国会和总统选举期间,在内战期间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与执政的共和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密西西比州等南方州,一些民主党白人组建了“白人联盟”和“红衫军”等半军事化组织,通过恐吓、鞭打甚至枪杀等暴力手段组织当地黑人参加投票。一些北方媒体对此现象进行了揭露,并用bulldoze一词来形容这种行为。bulldoze原本指的是足以放到一头公牛(bull)的剂量(doze),比喻采用鞭打、枪杀等野蛮手段来阻止黑人参加选举的行为,而bulldozer就是通过暴力威吓手段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泛指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出现后,人们用bulldozer一词来称呼它,因为推土机威力巨大,可以野蛮地推倒一切障碍,特别适合暴力拆迁等场合。
bulldoze:vt.威吓,强迫,用推土机推倒
bulldozer:n.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