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mazon(亚马逊):希腊神话中割乳以便射箭的彪悍女战士

希腊神话中,在Scythia(赛西亚)地区居住着一个Amazon部落,由高大彪悍、作战勇猛的女战士组成。为了不妨碍拉弓射箭,她们甚至将自己的右乳割去。她们的部落名称Amazon意思就是“没有乳房”,其中的 a=without(没有),mazon=breast(乳房)。她们由女王统治,崇拜战神阿瑞斯,认为自己是战神的后代。为了传宗接代,她们每年都会和附近的部落举行联姻大会,生下的女婴会留下,生下的男婴会被杀死或返还给父亲。

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一直是古希腊艺术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据说一共只有三位希腊英雄战胜过亚马逊人,分别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

传说,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要完成的12项任务中,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夺取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的腰带。这条腰带传说是战神亲自送给女王的,是女王权力的象征。本来,女王对赫拉克勒斯一见倾心,早有意献出腰带。但天后赫拉嫉恨赫拉克勒斯,便在部落中散布谣言,说赫拉克勒斯要绑架她们的女王。于是亚马逊女战士们倾巢而出,与赫拉克勒斯大战一场。赫拉克勒斯连续击败了多名最强大的亚马逊女战士并俘虏了亚马逊女战士的军队领袖后,亚马逊女战士才溃败,希波吕忒女王也献出了早已许诺的腰带。

另一位英雄忒修斯曾经造访亚马逊部落,受到热情款待。忒修斯对亚马逊女王安提奥珀一见倾心,但女王不为所动。于是忒修斯将女王骗到雅典欲强行成亲。亚马逊人包围了雅典,与女王里应外合展开战斗。女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雅典人和亚马逊人互有胜负,最后不得不缔结和约,亚马逊人才撤走。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后,特洛伊人落入下风。此时,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带领十二名女战士赶赴特洛伊城,帮助他们一起对抗希腊人。阿喀琉斯与女王大战一场,最后杀死了女王。等他摘下女王脸上的头盔时才发现被自己杀死的是一名妩媚的女人,后悔不已,陷入了巨大悲痛。

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Francisco de Orellana在南美洲的一条大河河畔与当地一土著部落交战,发现部落的女战士英勇异常,与传说中的亚马逊人非常相似,遂根据希腊神话,将该河命名为亚马逊河。

Amazon: ['æməzən] n.亚马逊,古希腊生活中的女战士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mazon 词源,Amazon 含义。

academy(学院):希腊神话中帮助寻回美女海伦的农夫阿卡德摩斯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位绝世美女海伦。她是宙斯和斯巴达王后勒达所生。当她还是一名少女的时候,来自雅典的英雄忒修斯与朋友偶然在神庙中看见海伦跳舞。两人惊为天人,闯进神庙将海伦劫走。两人决定抽签确定海伦的归属,并约好抽中的人要帮没抽中的人再去抢个妻子。结果忒修斯抽中了,于是忒修斯把海伦带回老家,嘱咐母亲好生照顾。然后,两个好朋友再次出发去做采花大盗。这回他们看上了冥王的妻子珀耳塞福涅,可惜行动失败,被冥王关押在冥府中。后来另一个英雄赫拉克勒斯前往冥府营救,但只救出了忒修斯一人。

海伦的两个哥哥率军四处寻找海伦。他们来到雅典,要求雅典人归还自己的妹妹。但雅典人说不知道是谁劫走了海伦。两兄弟威胁要动用武力。正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名叫阿卡德摩斯(Akademos)的农夫挺身而出,提供了绑架者的身份和藏匿之所。两兄弟很快就夺回了自己的妹妹,而Akademos也因为避免了一场战争而成为雅典的英雄,得到神灵的庇佑,他的橄榄树林年年丰收。这片橄榄树林也因此得名Akademeia,意思是“Akademos的果园”。

后来,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这片橄榄树林里创建了学园。人们将他的学园也称为Akademeia。英语单词academy就来源于柏拉图创建的Akademeia学园,原本专指柏拉图所创建的学园,但后来词义进一步扩充,泛指各种学术研究性机构。

academy:[ə'kædəmɪ] n.学院,研究院,学会,专科院校

academic:[ækə'demɪk] adj.学术的,学院的,理论的n.学者,大学教师,大学生

antic(古怪的):古罗马金宫中壁画的怪诞风格

公元64年,古罗马市爆发了一场大火,连烧9日,烧毁了大半个罗马城。大火过后,当时的罗马皇帝,暴君尼禄乘机强占土地,在废墟上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宫殿,因为使用了大量黄金作为装饰,故称为“金宫”(Domus Aurea)。金宫的规模惊人,比故宫还要大,当时的罗马人都开玩笑说整个罗马都圈进了宫殿内。除此外,金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壁画风格非常奇异怪诞。据普林尼的《博物志》记载,金宫的壁画由一名叫Fabullus的艺术家完成。

尼禄死后,金宫被废弃,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大斗兽场和提图斯浴场。金宫逐渐被埋没至地下。到了15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人在考古挖掘时意外发现了金宫,这才使得它重见天日。金宫中风格怪异的壁画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前来观摩学习,如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都曾来此潜心研究,将其精髓体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大量画家从金宫壁画中得到灵感,从此开创了一个著名的艺术流派“洞穴画派”(grotesque)。英语单词grotesque本意是指“洞穴的”,现在本意已很少使用,往往用来表示“奇异的,怪诞的”。

英语单词antic的起源也与金宫有关。antic和antique(古董)一样源自拉丁语antiquus(古董),由anti(before,之前)+quus(景象)构成。意大利人发现金宫废墟后,在意大利语中把这些壁画、雕像称为antico(古董)。因为这些壁画的风格非常奇异,所以antico一词逐渐产生了“奇异、怪诞”的含义。英语单词antic就来自意大利语antico,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它最初的“古董”的含义,而用来表示“滑稽、丑角”。但英语单词antique则是拉丁语antiquus(古董)通过法语进入英语的,所以依然保留了初始含义。

antic:['æntɪk] adj.古怪的,滑稽的n.滑稽动作,丑角vi.扮演小丑,做滑稽动作

antique:[æn'tiːk] adj.古老的,年代悠久的,过时的n.古董,古玩

grotesque:[grə(ʊ)'tesk] adj.奇形怪状的,古怪的,可笑的n.奇异风格,怪异的东西

scene(场面):古希腊剧场中舞台后方的棚屋

古希腊的剧场一般是露天的。剧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中间是一个圆形舞台,是乐队演奏和演员表演的场地。环绕在舞台前方和两侧的是环形的观众席,通常修建有一定坡度的小山坡上。舞台后方是一个棚屋,供演员上台前化妆用,有三个门通往舞台。这个棚屋在希腊语中称为skene,本意是帐篷、小隔间、货摊。人们在棚屋表面绘制图案作为舞台背景。

英语单词scene就来自希腊语skene,表示“舞台上所展现的场面、场景”。而英语单词scenery由scene衍生而来,表示舞台布景。

scene: [siːn] n.场面,场景,景象,戏剧中的一场

scenery: ['siːn(ə)rɪ] n.风景,景色,舞台布景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influenza(流行性感冒):由于星体影响所产生的流行病

古代欧洲流行占星术,认为流行病也是因为星体影响所产生的,因此中世纪的意大利人将 流行病称为influenza,与英语单词influence(影响)同源,都来自拉丁语influentia。1743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行 性感冒,整个欧洲对此谈虎色变。意大利语中对此流行病的称呼influenza因此得以进入英语,用来表示“流行性感冒”,往往被简写为flu。

influenza:[ɪnflʊ'enzə] n.流行性感冒

flu:[fluː] n.流行性感冒

influence:['ɪnflʊəns] n.影响,影响力,势力,有影响的人或事物

ambush(埋伏):隐蔽在灌木丛中偷袭敌人

古代的日耳曼人以游牧和捕猎为生,是天生的猎人和战士,特别擅长在森林里伏击野兽或敌人。公元9年,多个日耳曼部落联合起来,在首领海尔曼(hermann)的率领下,在条顿堡森林设下天罗地网,与古罗马的三个精锐军团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擅长在平原上排成方阵作战的罗马士兵在地形狭窄的森林里战斗力大受影响,三个军团两万多名将士全部被围歼,生还的不足一百人。条顿堡战役打破了罗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耳曼人赢得了独立,可为是德国历史上乃至整个日耳曼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役。

英语单词ambush(埋伏)就与日耳曼人擅长伏击有关,它来自古法语embuscher,而后者来自法兰克人(日耳曼人中的一支)的语言,由em(=in,进入)+buscher(=bush,灌木丛)组成,字面意思就是“进入至灌木丛中”,也就是“隐蔽在灌木丛中偷袭”的意思。

ambush:['æmbʊʃ] n.埋伏,伏击,伏兵vt.伏击vi.埋伏

tournament(竞标赛):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

中世纪的欧洲盛行骑士比武大会。最早的比武大会一般认为诞生于法国,主要项目是马上长枪比武,即两个骑士手执长枪策马迎面对刺。在13世纪以前,骑士比武大会的军事气氛依然比较浓厚,显得非常的粗野残暴,有些时候几乎与真正的战争无异,参赛骑士所使用的武器都是战场上使用的开刃武器。可以说,一场骑士比武大会就是一场真实模拟战争的军事演习。到13世纪以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向庆典和仪式转变,参赛者往往以“秀”为主,通过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武艺,来赢得观众中领主或女性的赏识或青睐。15世纪,骑士比武大会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已经变得非常完备和复杂了,所用武器也与实战武器不同,增加了防护装置,长枪的枪头变成木制的。17世纪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英语单词tournament原本指的就是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来自法语tornement,由tornoier(长枪对刺)衍生而出,用来表示赛制类似中世纪骑士比武大会、需要经过多场比赛才能决定最终冠军的比赛,如锦标赛和联赛。单词tourney(锦标赛)也来源于此。

tournament:['tʊənəm(ə)nt] n.锦标赛,联赛,比赛

tourney:['tʊənəm(ə)nt] n.锦标赛vi.参加比赛

rhetoric(修辞学):古希腊智者所传授的“演说的技巧”

在公元前5到4世纪的古希腊,出现了一些专门招徒授业的人,被称为“智者”(sophist)。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同时教授青年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他们是古希腊哲学的启蒙者,激发了各种哲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但他们过于注重演说和辩论的技巧,而忽视事物内在的逻辑,甚至误入了为辩论而辩论的歧途,故也被称为“诡辩家”。虽然他们在哲学上建树不高,但他们创造了一门新学科——修辞学。

据说修辞学的创始人,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一对师徒卡拉克斯(Corax)和提希阿斯(Tisias)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提希阿斯拜卡拉克斯为师学习修辞学,学成之后提希阿斯却不肯付钱。于是,这一对诡辩高手就展开了一场辩论:

提希阿斯:考拉克斯,请告诉我“修辞学”的定义。

考拉克斯:“修辞学”就是说服的技巧。

提希阿斯:关于这笔费用,我要和你打官司。如果我说服了法官,我就不用掏这笔钱,因为法官判我不用掏钱;如果我无法说服法官而败诉,我也不用掏这笔钱,因为你没有教会我如何说服人。

考拉克斯:我愿意和你法庭上见。如果我说服了法官,你将不得不支付学费,因为法官判你必须支付学费;如果我败诉了,你也应该支付学费,因为你已经掌握了说服的技巧,甚至超过了老师的水平。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清楚看出古希腊智者所传授的“修辞学”注重辩论技巧而忽视内在逻辑的特点。英语单词rhetoric(修辞学)正是来自希腊语rhetorike techne(art of an orator,演说家的技巧)。这也是古希腊的智者对自己所传授的“修辞学”的定义。

rhetoric:['retərɪk] n.修辞,修辞学,华丽的辞藻adj.花言巧语的

rhetorical:[rɪ'tɒrɪk(ə)l] adj.修辞的,修辞学的

quarantine(隔离):对来自疫区的船只强制采取的40天隔离制度

在14世纪中期,一场毁灭性的瘟疫在欧洲蔓延,这就是所谓的黑死病(plague)。它于1346年首先出现在黑海地区,然后沿西南方向向地中海传播,并在随后几年内蔓延至整个欧洲,毁灭了欧洲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1347年,威尼斯启动一项措施,强制要求所有来自疫区的船只在港口外停泊40天后才允许靠岸。这段隔离期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quarantina giorni(space of forty days)。其中,quarantine源自quaranta(40),意思就是“40左右”。后来,人们就用period of quarantine表示任何期限的隔离期,而quarantine就成了“隔离”的代名词。

quarantine:['kwɒrəntiːn] n.隔离期,检疫期,隔离,检疫,封锁vt.检疫,隔离vi.实行隔离检疫

grotesque(怪诞的):仿效古罗马金宫壁画风格的“洞穴画派”

暴君尼禄统治罗马帝国时,在罗马城中修建了一座类似阿房宫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史称“金宫”。尼禄死后,金宫被废弃填平,后人在其上部修建了大角斗场等其他建筑,从此再无人记得“金宫”的存在。一直到了15世纪末,有个罗马人,走在山路上不小心摔进了一个大坑里,人们这才发现了金宫的废墟。废墟的四壁上画满了各种风格怪异的壁画。很快地,这个神秘的“山洞”成了罗马一处新“景点”,前去观光考察的,大多是当时的顶尖艺术家,包括正在为教皇装修梵蒂冈宫殿的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带上绳索、火把下到洞里,仔细研究那些前所未闻的壁画。

15世纪正是艺术史上改朝换代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从“山洞”的壁画中得到灵感,发起一场立竿见影的艺术革命。流丽的线条和夺目的色彩被复制到王公贵族的府邸、别墅,一个新的绘画流派形成了,名称就叫“洞穴画派”,意大利语为grottesco,英语为grotesque,字面意思就是“洞穴的”,源自意大利语grotta(洞穴)、英语单词grotto(洞穴)。

该词本来用来形容金宫废墟里的壁画,由于这些壁画风格过于独特怪诞,grotesque一词后来衍生出“怪异”的意思,它本来的词义倒被人淡忘了。

grotesque:[grə(ʊ)'tesk] adj.奇形怪状的,怪诞的,可笑的n.怪诞风格,奇异东西

grotto:['grɒtəʊ] n.洞穴,岩穴,人工洞穴

bugger(鸡奸者):被视为异端的保加利亚人

英语单词bugger(鸡奸者)源自中古拉丁语Bulgarus,等于英语单词Bulgarian(保加利亚人)。保加利亚人是怎么跟“鸡奸者”扯上关系的呢?原来,在中世纪晚期,在保加利亚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地区流行一个基督教异端学派,叫做“鲍格米勒派”(Bogomilism)。该学派受保罗派二元论影响,认为上帝生两子,即代表善的基督和代表恶的撒旦。撒旦背叛上帝而被逐出天界,因而创造了我们人类所生活的物质世界,人类必须摒弃一切欲望和罪恶,以求亲近上帝。该派和源于法国中部的另一基督异端学派阿尔比派都强调持守“清洁”,反对“腐化”,因此都被称为“清洁派”。

13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与法国北部封建主组织的十字军镇压阿尔比派教徒。由于阿尔比派和鲍格米勒派都宣扬持守“清洁”,因此很多赢得了很多民众的同情。天主教会为了抹黑他们,就掀起了一场舆论攻势,大肆宣扬这些异教徒性生活混乱,喜爱鸡奸之类的变态行为。因此,本来等同于“保加利亚人”的bugger一词,由于受被视为异端邪说的鲍格米勒派及阿尔比派的牵连,就变成了贬义词,成了“异教徒”、“鸡奸者”的代名词。

bugger:['bʌgə] n.鸡奸者,同性恋者,家伙vt.鸡奸

buggery:['bʌgərɪ] n.鸡奸,肛交

Bulgarian:[bʌl'ɡεəriən] n.保加利亚人,保加利亚语adj.保加利亚的,保加利亚人的

philistine(庸俗之辈):以色列的死敌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philistine)居住在中东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领土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称为“非利士地”(Palaestina,巴勒斯坦)。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劲敌,在圣经旧约中详细记载了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战争和恩怨。在以色列人眼中,非利士人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是文明的破坏者。

1689年,在德国一个叫做耶拿(Jena)的城市中,当地的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有数人在冲突中丧生。事后,耶拿大学的牧师在一次布道中,针对这场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的冲突发表了尖锐的评论,把市民比作圣经中与以色列人作对的非利士人。

从此以后,人们用“非利士人”(philistine)来形容那些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缺乏文化修养并鄙视文化的人。从这个词还产生了“庸俗主义”(Philistinism)一词,字面意思就是“非利士人的方式、习惯、个性和思维方式”,指的是低估、鄙视艺术、审美、精神和智力的态度,也称为“反智主义”。

philistine: ['fɪlɪstin] n.非利士人,庸俗之辈

Philistinism:['fɪləstɪnzəm] n.庸俗主义,实利主义,市侩主义

cater:提供饮食服务

发音释义:['keɪtə] v.(上门)承办饮食;提供饮食服务;迎合;满足…的需要;接待;将…考虑进去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captare(拿、获得),本意是“采办、准备食品”。

cater的核心含义就是为别人采办、准备食品。提供这种服务的人就是caterer(备办食品者、酒宴承办人)。他们其实就是厨师,但他们的服务方式是上门服务,来到客户家里为客户承办酒宴。这是因为在古代还没有出现饭馆,人们要宴请宾客而家中没有厨师的话,就去请专门的caterer来家里承办酒宴。后来出现了饭馆,很多caterer就去饭馆工作,就变成了chef(厨师)。如果一家饭馆的chef接私活,下班后去客户家上门承办酒宴,他此时又变成了caterer。

词组习语:cater for(或to)sb.(接待某人,满足某人的需要,尤其是为其提供饮食服务);cater for(或to)sth.(把某事考虑进去);cater a party(承办一场宴会)

衍生词:caterer(备办食品者、酒宴承办人)

begrudge:嫉妒、吝惜

发音释义:[bɪ'grʌdʒ] vt.嫉妒,怨恨;吝惜,舍不得给

结构分析:begrudge = be(去)+grudge(抱怨)→抱怨别人的好运→嫉妒、怨恨;抱怨花费→吝惜

词源解释:grudge←中古英语grucchen(私下抱怨)←古法语grouchier(低声说、嘟囔)←拟声词根grou、gru(咕噜、咕哝)

同源词:grudge(怨恨、舍不得给);growl(咆哮);groan(呻吟);grumble(抱怨、嘟囔);grunt(咕哝;呼噜声);grouse(埋怨)

词组习语:begrudge sb sth或begrudge sb’s sth(嫉妒某人拥有某物);have(或bear) a grudge against sb.(对某人心存怨恨);grudge match(了结宿怨的比赛、不友好的比赛)

grudge的字面意思就是“低声抱怨”,形容一个人小心眼,对别人的成功或好运感到愤愤不平,即“嫉妒、怨恨”,或者是掏钱或给别人东西时不痛快,唧唧歪歪地发牢骚。begrudge由grudge组合而来,意思差不多,但grudge可以做名词,而begrudge只能做动词。

“grudge match”:美国电影《旗鼓相当》,史泰龙与德尼罗主演,讲述两个退役拳击手重返拳击台,为了结宿怨而进行的一场比赛。

“The Grudge”:美国版的著名恐怖片《咒怨》。

助记窍门:grudge = gru(咕噜)+dge(唧唧)→嘴里叽里咕噜、唧唧歪歪→低声抱怨→怨恨、舍不得给

academy:学院

发音释义:[ə'kædəmɪ] n. 学院;研究院;学会;专科院校

词源解释:academy←希腊语Akademeia(Akademos的果园)

背景知识:希腊神话中,年幼的绝世美女海伦被忒修斯及其好友劫走。忒修斯将其安置在母亲家后,与好友出发去冥界劫持冥后,结果被陷冥府。海伦的两个哥哥率人来到雅典寻找妹妹,向雅典人逼问海伦的下场。弩张剑拔之际,一个名叫阿卡德摩斯(Akademos)的农夫挺身而出,提供了海伦的位置。两兄弟夺回了自己的妹妹,而Akademos也因为避免了一场战争而得到神灵的庇佑,他的橄榄树林年年丰收。这片橄榄树林也因此得名Akademeia,意思是“Akademos的果园”。后来,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这片橄榄树林里创建了学园。人们将他的学园也称为Akademeia。英语单词academy就来源于此,原本专指柏拉图所创建的学园,后来词义进一步扩充,泛指各种学术研究性机构。

同源词:academic(学院的、学术的),academician(学者、院士、学会会员)

chivvy:强求,催促

来自15世纪的一首民谣Ballad of Chevy Chase,反映的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一场最终演变成战争的打猎活动。地名Chevy词义也发生了变化。

scofflaw:藐视法律者

这是个历史不长的美国口语,一般辞书将它释义为“藐视法律者(尤指拒付罚款者或违反变通规则、禁酒法者)”。从构词法来讲,scofflaw是scoff+law,即动词加名词构成的一个复合名词。从词源上来看,我们得到顾一段历史。

1917年,美国国会决定使美国成为一个禁酒国( dry country)。为了将禁酒作为法律规定下来,必须相应地修改宪法。于是,国会最后通过了所谓《第十八号修正案》。这项修正案经全国四分之三的州通过,于三年后生效,开始实施。从此,酒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严禁。

与此同时,反对者的暗中反抗也开始了。嗜酒者认为,禁酒法触犯了他们的公民权。既然公开饮酒违犯禁令,那只好暗地里喝。既然酒在市场已全然绝迹,何不自己酿造?走私贩也趁此机会从外国运进这种违禁品,在秘密俱乐部出售。这种秘密俱乐部大多防范极严,不认识守门的,不通过门上小窗口轻声说句诸如“乔派我来的。”(Joe sent me.)之类的暗语,是进不去的。自禁酒法实行以后,此类名为“俱乐部”的非法酒店( speakeasy)在美国各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日子一久,人们就不再把禁酒法放在眼里了。

政府官员担心无视一项法令将导致对一切法令的藐视,因而发起了一场维护禁酒法的运动。

马萨诸塞州一位富翁也是一位戒酒者,愿出赏金200元征求一个形容藐视法律者的最佳词。他一共收到应征的词25000个。获奖的词就是scofflaw。scofflaw就这样地进入英语词汇行列。

然而,这场运动和这个新词对维护禁酒法全然无济于事。美国国会终于在1933年被迫废除《第十八号修正案》,酒在美国又恢复了它的合法地位,scofflaw也随之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直至近几年,scofflaw在美国报刊上才再度出现。纽约市一位名叫John Murtagh的交通法庭法官(traffic court judge)用scofflaw 一词来形容那些把车子停放在“禁止停车处”而又拒绝按传票交罚金的人,从而把这一几乎被遗弃的词又带回到美国人日常生活之中。scofflaw的词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当年用来指违反禁酒法者,而今天亦可用以指违反交通规则者及其他各种违犯法令者。

person:人

古罗马和古希腊的戏剧演员往往在一场演出中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他们每换一个角色,就换上一个不同的假面具。面具在拉丁文中作persona。嗣后,persona的词义引申为“角色”或“剧中人”。,英语至今还时而将该拉丁词用于此义。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整个世界乃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仅是演员而已”(All the world's a stage,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我们每个人确实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据此比喻,persona又从“剧中人”进而延伸为现实中的“人”。英语里person这个普通不过的单词就是来源于persona的。它在13世纪通过法语加阳州已进入英语后演变出两种形式:一为parson,用以指“牧师”,一为person指“人”。男女平等主义者竭力主张用person来代替他们所谓的男姓词成分man,如把chairman(主席),salesman(售货员)等改成chairperson, salespersono具有讽刺意味的是person的词源persona在拉丁语中乃是一个阴性名词,当然也就算不上是中性词了。

macabre:可怕的,令人毛骨悚然的   

在欧洲历史上最猖獗的瘟疫莫过于14世纪蔓延于整个欧洲的黑死病(Black Death),死亡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流行病或战祸。法国编年史家傅华萨说,约有三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于这次流行病。另有资料说,这次大瘟疫夺走了三分之二的欧洲人的性命。除此而外,从1337年至1453年英法两国进行时断时续的百年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人口的死亡率。焚化尸体的火堆几乎随处可见。因此,中世纪末期人们时常想到死亡,死亡也就成了当时西欧戏剧、诗歌、音乐和美术的一个普通主题。最风行的一种题材是在戏剧里和画面上表现生者和死者共舞,象征死亡的骷髅带领众人一步步走向坟墓。这种舞蹈古法语作do.nse maco.bre,英语作dance macabre,意思是dance of death(死亡之舞),若照字面义讲则屉dance of the Maccabees(马卡比家族之舞)。它可能起源于14世纪德国一出据《圣经- IH约》次经(Old Testamenr Apoc-rypha)里有关Maccabee家旅的故事编写而成的道德剧或奇迹剧。这个家族为了拯救叙利亚犹太人领导了一场长达近30年的解放战争,公元前142.年建立了一个由Maccabef家族后裔统治的犹太国家,公元前63年为罗马人所灭。Maccabee家族的故事充满了阴惨的气氛,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多数学者认为,danse macabre得名于故事中七位殉难的Maccabee兄弟的舞蹈,而macabre则显然为Maccabee之讹误。macabre直到19世纪末期寸作为形容词出现于英语之中,并被赋予“以死亡为主题的”、“阴惨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