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神谕):德尔惠的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在求神谕时需要向神庙供奉大量礼物。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史载,西亚的里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菲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里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却遭到惨败。里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菲,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大名鼎鼎的IT公司甲骨文公司的英文名就是“Oracle”。中文之所以翻译为为“甲骨文”,乃是中国古代使用甲骨来占卜,从而获得神谕。
oracle:['ɒrək(ə)l] n.神谕,预言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oracle 词源,oracle 含义。
ostracize(放逐):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人民推翻僭主的独裁统治后,建立了民主制度。为了保卫民主制度,避免有野心的政治家恢复僭主政治,雅典人民实施一项称为“陶片放逐法”的政治制度。所有的雅典公民在一片陶片上刻上他认为可能危害雅典民主政治,需放逐的人的名字,将陶片投入票箱。如果有人获得超过6000张选票且得票数第一,则被放逐,期限为10年。
陶片放逐法有助于雅典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约束官员行为,但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因此陶片放逐法很容易成为政客党派斗争的工具。例如,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参加陶片放逐投票的路上,被一个目不识丁的路人拦下,请他帮忙在陶片上刻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问他为什么想放逐阿里斯提德。那人回答“不为什么,我甚至不认识这个人。只是到处都在谈论他,说他是什么‘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阿里斯提德平静地帮他在陶片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投票结果揭晓,被放逐的正是阿里斯提德。公元前415年,雅典平民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放逐,后来外国外被支持寡头政治的激进分子暗杀。此事在雅典人民中造成极大震动。从此后,陶片放逐法自然终止。
英语单词ostracize正是来自陶片放逐法。它源自希腊语ostrakizein,而该词源自希腊语ostrakon (陶片,瓦片,贝壳)。英语中oyster、ostracean、ostracod等单词均与此同源。
ostracize: ['ɑstrəsaɪz] vt.放逐,排斥,排挤
ostracism: ['ɒstrəsɪz(ə)m] n.排斥,放逐,陶片放逐法
ostracean:[ɔs'treiʃən] n.牡蛎adj.牡蛎的
ostracod:['ɒstrəkɒd]n.介形亚纲动物
oyster: ['ɒɪstə] n.牡蛎,生蚝,沉默寡言之人
answer(回答):宣誓答辩指控
在古代西方的法庭上,宣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证人作证、原告被告的申辩都要进行宣誓。在现代西方法庭上我们依然还能看到证人在作证之前都要象征性地宣誓。英语单词answer的来源就跟这种宣誓行为有关。单词answer中的an与词根anti(对于、against)有关,swer与单词swear(宣誓)有关。所以,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经过宣誓对指控做出答辩”。它本是一个严肃的法律术语,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丧失其法律含义,变成了“答复、回答”等含义。
answer:['ɑːnsə] v.回答n.回答,答案,答辩。记:an(anti)+swer(swear)
delphic(隐晦的):模拟两可的德尔斐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
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 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斐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因此德尔斐的神谕最被人看重。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 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神谕的最大特点就是玄妙晦涩、模拟两可。例如,据史载,西亚的吕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 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斐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吕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 却遭到惨败。吕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斐,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英语单词delphic是Delphi的形容词,原意是“德尔斐的”。由于德尔斐神谕这种模拟两可的特点,delphic也就产生了“晦涩的,暧昧的”之意。
delphic:['delfik] adj.暧昧的,晦涩的,意义不明确的,德尔斐的
oracular(玄妙深奥的):古希腊模拟两可的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
大名鼎鼎的IT公司甲骨文公司的英文名就是“Oracle”。中文之所以翻译为为“甲骨文”,乃是中国古代使用甲骨来占卜,从而获得神谕。
神谕的一大特点是模拟两可、玄妙晦涩,可以朝多个方向解读,得出不同甚至相反推论。因此,从oracle一词衍生出形容词oracular,表示“玄妙深奥的”。
oracle:['ɒrək(ə)l]n.神谕,预言
oracular:[ɒ'rækjʊlə] adj.神谕的,玄妙深奥的,意义模糊的
tabacco(烟草):美洲土著对烟草的称呼
据历史学家考证,烟草起源于美洲。早在4000多年前,美洲的玛雅人就已经开始种植和吸食烟草。他们发现烟草的香味具有提神解乏的功效,便开始咀嚼烟草,后来改为吸食。在一座建于公元432年的玛雅神殿里,一张半浮雕画描绘了一个叼着长烟管烟袋、头部裹着烟叶的玛雅祭司在举行祭祀仪式时吸烟的情景。
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抵达美洲大陆,见到当地人吸食烟草,非常好奇,便去询问当地人这是什么东西。哥伦布根据当地人的回答,将烟草翻译为西班牙语tabaco,并将当地人赠送的一些烟草带回欧洲。从此,烟草才被世人所知并广泛流传。
据语言学家研究,当时美洲土著人回答哥伦布时,指的很可能并非烟草本身,而是“卷好的烟叶”或“吸食烟草的烟管”。但不管怎样,西班牙语tabaco成了西方对烟草的称呼,英语单词tabacco就来自西班牙语的tabaco。
据说,加勒比海地区的Tobago(多巴哥)岛也是哥伦布根据当地人吸食烟草的习俗而命名的,所以拼写与tabaco很像。
tobacco: [tə'bækəʊ] n.烟草,烟叶,烟草制品
bunk:卧铺,胡说
1.卧铺,词源同bench, 长凳。
2.胡说,美国地名Buncombe的缩写。来自美国历史上真实的历史事件,在1820年一次州议会上,Buncombe郡议员Felix Walker滔滔不绝讲了十几个小时,其它议员不耐烦了,问他什么时候讲完,他回答说,我讲这么长是想向我们郡百姓证明我是尽职尽责的。这一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以后的会议限制发言时间。
Macau:澳门
来自澳门妈阁庙,福建沿海地区供奉海神妈祖的庙宇。当葡萄牙人16世纪中期首次登上这一小岛的时候,问当地人这座小岛的名字,当地人误以为是问这座庙的名字,于是就回答“妈阁庙”,在葡萄牙听来就是Macau,于是就成为这座岛的英文名字。
kangaroo:袋鼠
据传,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Jamescook,1728 - 1779)1770年在澳洲东海岸昆士兰探险时,第一次见刭袋鼠这一奇异动物跳跃着穿过灌木地带,向一个土著居民询问它的名字。对方回答道:“kangaroo”,他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或“我听不懂你的话”。库克却以为这就是当地人对该动物的叫法。 kangaroo就这样进入了英语之中,成了这种澳洲特有动
物的名称。这则故事在库克和随他作环球旅行的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班克斯(Sir Joseph Banks,)743 - 1820)的航海日志里曾有记录,kangaroo原作kangooroo。一些词源学家认为
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因为除此而外没有更好的解释。其它一些欧洲语言的相应词恐怕亦源出于此,如法语作kangourou.,德语作Kanguruh.西班牙语作canguro等。
brain trust:智囊团,顾问班子
该复合词系《纽约时报》政治新闻记者(political reporter)James M. Kieran所杜撰。他在1932年新闻报道中首次用该词来指F.D.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 -1945)首次竞选总统时的顾问团,但他所用的原形式为brains trust(brain带s)。以后报纸标题撰写者为减少标题字母数将brains词尾的s省略了。因此罗斯福执行新政时扩大了的顾问班子就被称作brain trust(brain不带s)了。从1941年起英国广播公司把广播节目中即席回答听众问题的专家小组也称作brains trust (brain带s)。今天,不论是brain trust还是brains trust,词义都扩大了,都同样可用以泛指政府部门或任何机构、工商企业等的“智囊团”或“顾问班子”。
在Kieran造了brain(s) trust之后,有人还造了think tank 一词,也用以表示“智囊团”,但该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通用起来。
backbite:背后说人坏话
这是一个由名词back(背后)和动词bite(咬)组成的复合动词,用以表示“背后说人坏话”,“背后诽谤”,词义的理据几乎是不言自明的。有一个较为古老的说法将该词昀由来和流行于12至19世纪的纵狗斗熊游戏(bearbiting)联系起来。这是昔时一种取乐方式,用链条将熊拴在柱子上,然后放狗去咬。有的狗从前面攻击,有的从背后咬。15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次观看逗熊就准备了13只熊。以后这种游戏因被认为残忍而遭禁。据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Diogenes,412? - 323BC)何种动物咬人最痛,他回答说,野性的,莫过于背后诽谤者( backbiter);驯服的,莫过于阿谀奉承者。英国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 - 1892)在谈及诽谤者时写道,“当面奉承者与背后诽谤者设有什么两样。” ( Face-flatterers and backbiters are the same )
stump:树桩,难倒
首批美洲殖民者在大西洋器岸定居后不久就开始披荆斩棘地向西部推进,去开拓新的地区。在西进拓荒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野兽,也不是寒冬积雪,不是英国人,也不是印第安人,而是砍伐树木后留下的大量树桩(stump)。有些树桩大到要用两三匹马才能拔出来。树桩成了拓荒者日常生活中主要话题之一。当有人被问及是否清除了地面时,他很可能回答说,“I'm still stumped”,意思是说,他还被树桩困着,不知该怎样把它们清除掉。久而久之,stump一词由 “树桩”、“清除树墩”等义引申为“使…受困”、“把…难住”、“使…为难”等,这些词义至今未变,还常常用于美国口语中。stump词义的引申用法始见于18 12年:“John BulL was a littlestumped when he saw (Brother) Jonathan's challenge.”(英国佬意识到美国佬是在挑战怔住了。)
X-ray:X射线,伦琴射线
X射线,又叫X光,或音译为“爱克司光”,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Konrad von Roentgen)发现的,因而也叫“伦琴射线”。
1895年的一天,伦琴正用一个真空管作气体导电实验,突然发现这种射线穿透了普通光不能透过的物体,这一发现使他十分吃惊。数年后一位好奇的朋友问这位教授:“你发现这种射线时,是怎么想的呢?”“我什么也没想”,他回答说,“我在做实验”。这位物理学家命名字这种射线为X-strahlen,译成英文为X-ray,这里“X”的意思是说这种射线的性质尚未探明,还是一个未知数。
sump:树桩,难倒
首批美洲殖民者在大西洋沿岸定居后不久就开始披荆斩棘地向西部推进,去开拓新的地区。在西进拓荒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野兽,也不是寒冬积雪,不是英国人,也不是印第安人,而是砍伐树木后留下的大量树桩(stump)。有些树桩大到要用两三匹马才能拔出来。树桩成了拓荒者日常生活中主要话题之一。当有人被问及是否清除了地面时,他很可能回答说,“ I'm still stumped”,意思是说,他还被树桩困着,不知道该怎样把他们清除掉。久而久之,stump 一词由“树桩”、“清除树墩”等义引申为“使...受困”、“把...难住”、“使...为难”等,这些词义至今未变,还常常用于美国口语中。stump 词义的引申用法始见于1812年:"John Bull was a little stumped when he saw(Brother) Jonathan's challenge." (英国佬意思到美国佬美国佬是在挑战怔住了。)
answer:答案,回答
Answer 答案 回答
在当代英语中,answer是个非常普通的词,意义比较温和,表示“答复”,“回答”等,但在古时却是个极为严肃的词。它在古英语原作andswaru,由and-“against”加swerian“swear”构成,含有“(经宣誓)对指控作出答辩”之义。此义仍残留于answer to the charge这一短语中,而其词形是直到14世纪才逐渐演变为answer的。
polygraph:测谎仪
poly-,多,复,聚,-graph,写,记录。通过人在回答不同问题时时血压,脉搏,呼吸等数值的变化比较来测试人是否撒谎的仪器,俗称lie detector.
responsive:反应积极的
来自 respond,回答,答复。比喻用法。
respondent:调查对象,被告
来自 respond,回答,答复。
response:回答,答复
来自 respond,回答,答复。
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之谜;难题
斯芬克斯(Sphinx)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如果谁猜不中它出的谜题就会被它吃掉,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Oedipus)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Sphinx's Riddle,Riddle of Sphinx)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