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平民):贵族和教士外的普通人
单词common源自古法语comun和拉丁语communis,表示“普通的,平常的,公共的,共同的”。英语单词commune(公社)、community(社区)、communicate(通讯,交流)等均源于此。
历史上的“第三等级”指的就是commons,即除教士和贵族外的所有平民。在欧洲历史上,教士和贵族地位特殊,一个属于精神政权即教会的统治阶层,一个属于世俗政权的统治阶层,除此以外的所有人都属于同一等级,即平民等级,即使是依靠产业革命取得大量财富的新型资产阶级也算是平民。法国大革命前召开的三级会议就是指包括了贵族、教士及平民三大等级的全体国民代表大会。
common:['kɒmən]adj.普通的,平常的,一般的,共有的n.平民,公有地
common hero:平民英雄
common sense:常识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ommon 词源,common 含义。
bandy(来回投掷):11人制冰上曲棍球比赛
英语单词bandy的本意是一种早期的冰上曲棍球比赛,中文中一般译为“班迪球”。班迪球最早流行于荷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和挪威、瑞典、俄罗斯等国迅速兴起。1955年在瑞典、芬兰、挪威和苏联等国家的倡议下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国际班迪球联合会成立,并制订统一的比赛规则。班迪球与冰球(hockey)类似,最大的不同是班迪球的每队人数为11人,而冰球为5人。
班迪球使用的球棍和曲棍球球棍类似,所以单词bandy一词含有“向外弯曲的”之意,如bandy-legged意思就是“罗圈腿的”。又由于在班迪球比赛中,球被选手打来打去,所以bandy又逐渐衍生出“来回投掷、打来打去、传递、散播”等多种含义。
bandy:['bændɪ] n.班迪球,11人制冰山曲棍球adj.向外弯曲的,外翻的vt.来回投掷,打来打去,传递,散播
bandy-legged:adj.罗圈腿的
bandy gossip:散布流言蜚语
bandy about:散布,反复提及
bandy words with:口角,斗嘴抬杠
bandy blows:互殴
dollar(美元):捷克波西米亚地区铸造的银币
1519年,在波西米亚(位于今捷克共和国境内)一个名叫Joachimstal的小镇附近,有一座银矿开始制造银币。人们将这里铸造的银币取名为Joachimster。这种银币广泛流通,其冗长的名字后来简化为taler。在荷兰及德国南方,taler一词演变成daler。进入英语后,其拼写形式变成了现在的dollar,用来泛指任何一种外国货币,特别是西班牙铸造的古银币。
美国独立之前,北美殖民地并没有统一的货币,使用最广泛的是一种被称为“八分币”的西班牙比索。在英语中,这种西班牙比索也被称为dollar。美国独立后,在1785年召开的大会上,毛里求斯总督和托马斯·杰弗逊建议用dollar作为美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因为dollar一词已经广为人知,而与英国的任何货币无关。从此以后,dollar就成了美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即所谓的“美元”。
dollar: ['dɒlə] n.美元
protestant(新教徒):抗议罗马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派
一五一七年九月四日,马丁·路德发表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同年十月三十一日马丁路德在 萨克森选侯教堂大门所张贴《有关赎罪券辩论之邀请》,反对买卖赎罪券,由此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改教开始之初,路德及其志友常常要求召开基督教大会 来解决改革中的种种问题。这要求得到德国当局的允许,1526年帝国议会在斯拜尔(Speyer)举行,准许在基督教大会召开前各地区政府可自主决定本区 域所欲尊奉的教派。然而,15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影响下,帝国议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取消了一五二六年的准许,议会中的路德派对此决定提出 抗议。那些在抗议文件上签名及拥护抗议文件的人就被称为“抗议者”(Protestant)。后来,该词被用来泛指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的诸多新教派,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英国国教安立甘宗,统称为“新教”,又称作“抗罗宗”、“归正教”、“改革宗”。
Protestant: ['prɒtɪstənt] n.新教,新教徒adj.新教的,新教徒的
peal(钟声):教堂用来召唤信徒参加活动的钟声
在基督教社会中,教堂会定期召开各种宗教活动。每当活动快开始时,教堂就会敲钟,用钟声来通知信徒,召唤信徒参加活动。这种钟声在英语中被称为peal,通常认为是来源于单词appeal(呼吁、请求),因为钟声是用来appeal信徒们来教堂的。
peal:[piːl] n.钟声,钟乐,编钟,响亮持久的声音vt.大声发出,使鸣响vi.大声鸣响
appeal:[ə'piːl] n.呼吁,恳求,吸引力,上诉vi.呼吁,请求,上诉,求助,有吸引力
caucus:党团会议
caucus是美国的一个政治术语,是在提名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或党代会代表时,各地党组织所召开的闭门会议,通常由各地的政党领导和骨干成员参加,由他们经过协商推选本党的总统候选人或党代会代表,普通党员被排除在外。从20世纪初开始,通过caucus产生党内候选人和党代表的方法逐渐被党内初选(primary)所取代。初选的主要目的是让广大普通党员参与候选人的提名和党代表产生的过程,削弱当地政党大佬对选务和党务的过分影响,也就是实现“党内民主”。现在,美国还有一些州依然采用caucus的做法,但已经变得更加开放,普通党员也可以参与。现在,caucus与初选制度的主要不同在于,初选是所有党员直接投票,而caucus并不采用直接投票,而是采用充分讨论、多轮投票的方式,比初选方式更加费时费力,但选举质量更高。
关于caucus一词的来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美国传统词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认为,它可能来自殖民地时期波士顿一家政党俱乐部的名称Caucus Club。该俱乐部的名称可能来自中世纪拉丁语caucus,意为“酒具、酒器”。也可能来自美国阿尔冈昆印第安语,意思是“部落长老”。
caucus:['kɔkəs] n.党团会议,干部会议,核心会议vi.召开党团会议
scientist(科学家):哲学家与科学家的正式分家
很多人认为,英语单词science(科学)和scientist(科学家)的诞生时间应该相差不远,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误解。事实上,science(科学)一词出现于14世纪中期,而scientist(科学家)一词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诞生,二者相差接近5个世纪。那么,在scientist一词出现之前,研究science的人叫做什么呢?“自然哲学家”,这是scientist一词诞生之前科学家们最常使用的称谓,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研究的是“自然哲学”,如1687年,大科学家牛顿出版的科学巨著就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
然而,到了19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然哲学家”这一称谓感到不满了。在1833年召开的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一次大会上,著名诗人柯勒律治站起来对参会者说:“你们必须停止自称为‘自然哲学家’。”在他看来,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他那样,坐在扶手椅上对着星空进行沉思,而不是像协会的大多数成员那样忙于做各种稀奇古怪的实验。面对柯勒律治的质疑,一位名叫William Whewell的“自然哲学家”发言,提出如果认为“哲学家”一词过于宽泛、过于崇高,那么,可以仿照“artist”(艺术家)生造一个词:“Scientist”,用作对科学家的称谓。一年后,在一篇匿名书评中,Whewell再次提到这个建议。从此以后,scientist一词逐渐得到普及,成为了科学家的称谓,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最终实现了分家。
science:['saɪəns] n.科学,学科
scientist:['saɪəntɪst] n.科学家
Celsius(摄氏度):发明摄氏温标的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
我们常用的摄氏温标是由瑞典科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发明的。摄尔修斯是瑞典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742年,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摄氏温标。他把水银温度计插人正在熔解的雪中,定出冰点作为一个标准温度点;然后又把温度计插入沸腾的水中,定出沸点作为另一个标准温度点。并把冰点和沸点之间等分100度,所以摄氏温标又叫百分温标。1948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计量大会把百分温标正式命名为“摄氏温标”,并用摄尔修斯的名字Celsius作为摄氏温标的单位,称为“摄氏度”,用℃表示。
最初,为了避免测量低温时出现负值,摄尔修斯把水的沸点定为零度,而冰点定为100度。摄尔修斯去世后,根据其他科学家的建议,人们把这种标度倒转过来,以冰点为零度,沸点为100度。
Celsius:['selsɪəs] n.摄氏度adj.摄氏的
Pakistan(巴基斯坦):由穆斯林省份构成的国家
巴基斯坦曾是印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古印度的主体部分。印度独立前夕,它西北部和 东北部有许多穆斯林,占当地居民人数的50—60%,主要分布在旁遮普省、西北边省、信 德省、俾路支斯坦等省分。由于他们的风俗礼教与印度教徒有分歧,常常因为宗教信仰不同 而产生冲突,因此要求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
1933年,一群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印度穆斯林学生酝酿提出了 Pakistan这一国名, 由旁遮普(Punjab)、阿富汗(Afghan)、克什米尔(Kashmir)、伊朗(Iran)、信德(Sindh) 等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头一个字母和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的词尾合成,含义就是 “由穆斯林省份构成的国家”。1940年3月,全印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代表大会,提出 实行印巴分治、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的要求。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把 英属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 宣告成立,以Pakistan作为自己的国名。